华君武图片 漫画大师华君武生平及艺术创作历程(组图)

2017-06-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12月,华君武即由东北奉调入京,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负责美术和摄影,后又改任文艺部主任.当时<人民日报>是十分重视漫画工作的.华君武在纪念<人民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的文章中,这样回忆:"五六十年代范长江.邓拓关心漫画,我们请他们和漫画作者见面,讲解时事,分析问题,谈政策,提高大家的认识,对漫画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报纸培养了漫画家."从1953年起,华君武兼任中国美协的领导,后来更以主要精力处理美协的事务.这样他的漫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12月,华君武即由东北奉调入京,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负责美术和摄影,后又改任文艺部主任。当时《人民日报》是十分重视漫画工作的。华君武在纪念《人民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的文章中,这样回忆:“五六十年代范长江、邓拓关心漫画,我们请他们和漫画作者见面,讲解时事,分析问题,谈政策,提高大家的认识,对漫画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报纸培养了漫画家。”

从1953年起,华君武兼任中国美协的领导,后来更以主要精力处理美协的事务。这样他的漫画创作也从配合时事新闻转向关注社会生活。这种变化十分值得重视。这一时期华君武漫画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国际时事类、漫画插图类和内部讽刺类。

这一时期,华君武漫画创作中,更为突出,也更为重要的是为数众多的“内部讽刺漫画”。这类作品多发表在1959年至1965年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画家称它为“小小试验田”。前面提到抗战期间的1942年华君武等三人曾在延安办过一个“讽刺画展”,由于当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尚未发表,画作在讽刺态度和讽刺分寸的把握上存在一些不足。

之后华君武的创作重点转向对敌漫画方面,但他从未放弃对社会生活题材的思考与探索,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克服了以往的弱点,而将漫画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功能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

谈到此举的目的时,华君武有如下感慨:“新社会也存在旧思想、旧意识,这是人们头脑中从旧社会带来的。

共产党反对这种旧的思想、意识、作风,所以提出世界观的改造……旧思想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改变而自动消灭,这就是社会主义长期存在的矛盾。漫画批评讽刺旧的也就是帮助建立新的……。”1957年毛泽东发表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著名论断,更坚定了华君武的这种看法。

不久他便推出了“人民内部讽刺漫画”。画家本人就此类漫画的创作原则总结了三条:“一,画错误的思想不针对人,亦对事不对人之意。也可以避免‘自动对号入座’。二、漫画是一种批评,对待人民内部也要与人为善,不要丑化。三、也批评人性中的弱点,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等等,以扩大漫画的题材。”

如《疲劳过度症》,大跃进的浮夸作风影响到美术界,形成一股千篇一律因袭模仿的坏风气,作为当时美术创作组织者之一的华君武,深感“用古代英雄和神仙出台已在美术创作上成为一种互相抄袭、摹仿、公式化的倾向。”神通广大、不知疲倦的仙人竟被累倒了,连最顽皮的孙猴也失去玩耍的力气。

从护士的话中,不难看出,他们得病的原因就在于那些只靠他们“出差”来讨生活的思想懒惰的美术家。不出现被讽刺的对象,而达到讽刺的效果,是华君武许多“内部讽刺画”共有的特点。

再如批评动不动给人扣大帽子的《杜甫检讨》,批评长篇空洞发言的《误人青春》,批评生造简化字的《仓颉认字》,批评多子女的《大”小家庭”》,批评占用公用电话胡侃的《生根》,批评杞人忧天生活态度的《看医书》,批评相声水平不高的《听相声?》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可谓常看常新。

新时期(1976年以后)

“文革”结束后,已过花甲之年的华君武,重新回到文艺界的领导岗位上来,他先是担任文化部艺术局的负责人,后又兼任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的美术组长。1980年起任全国美协副主席,并主持协会日常工作,成为新时期中国美术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华君武的漫画创作始终不曾停顿,全国各地的报章,如《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工人日报》、《天津日报》、《羊城晚报》、《大连日报》等都经常登载他的新作;同时他还举办了多次个人漫画展览,并且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画集问世。

九十年代以来,华君武不再具体负责美协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漫画创作。随着年事的增高,身体难免不如从前,也住过几次医院,所幸很快都恢复健康。老读者们仍能时常欣喜的在报刊中守候到他的新作,而喜爱华君武漫画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1976年至今,又过去了近三十年。这一时期可看作华君武漫画创作的第五个阶段。他这一时期作品的题材更加倾向于反映社会生活。有时是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辛辣的讽刺,如《狡兔三窟》,针对的是多占住房的大小领导干部,你看那老兔子,连“未出世孙子”的住房都考虑在内,还振振有辞地在人前狡辩,真有点恬不知耻的味道了。

有时是对工作和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作法提出善意的批评,如《克隆一个孔已己》,鲁迅笔下的倒楣人物却成了绍兴街头长袍马褂的彩塑小乡绅,画家不禁要问,“这样对待鲁迅和他的著作合适吗?”两个“孔已己”争论之时,彩塑的孔已己竟甩出了一句“鲁迅是谁”,真是当今许多无知而又狂妄的人的真实写照。

再有一类作品则是对生活中幽默场景的速写与提炼。

这种纯粹的“幽默画”令人回忆起华君武最早的一幅画中学生打预防针的漫画,艺术升华的全部含义便在于此了。有一幅《书到找时方恨多》很有意思,画上那位老先生是在寻一部几十年前购得的书罢?这样的“体力活”老人如何受得了。不过我宁愿说他是在享受藏书的快乐。画的题目出现在墙上的挂轴中,是要把它赠给天下读书人作为警句吗?

华君武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系列漫画作品,如《疑难杂症》、《生活拾趣》等。画家写道:“它的专题和连续性,容易加深读者的认识和注意。”近年又有《漫画猪八戒》百多幅问世,其中不乏隽永的小品。华君武为一些文化人,如钱钟书、黄裳、侯宝林、丁聪、凌子风、黄蒙田、徐城北等作的漫画肖像,数量不多但都很精彩。

他为蒋健兰、刘乃崇夫妇《老两口说戏》一书所作的封面,让两位一生爱戏的剧评家着戏装出场,实为神来之笔,画家自己也颇为满意。

为漫画家方成画的肖像,则更见意趣。初看时只见苹果不见方成,画上题字曰:“某日作盘中苹果,颇似方成,即寄呈,方成及朱育莲同志誉为神似,甚喜,此为无意中得之。”我们所说某某艺术家已入“化境”,此当属一例,没有几十年的积累绝难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