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月泉江文兰玉蜻蜓 江文兰再谈《玉蜻蜓》—《雅韵访谈》(十七)

2018-0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评弹史上,既和一代弹词名家蒋月泉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在大华书场合作演出优秀传统长篇弹词<玉蜻蜓>(沈家书),现场录音并出版,共二十四回,为蒋派艺术经典传世之作;时隔二十二年于一九八四年也在大华书场,又和著名弹词演员苏似荫先生合作演出<玉蜻蜓>(金家书),现场录音五十四回,她,就是已有七十八岁高龄的上海评弹团著名女弹词演员江文兰先生.有关蒋江档演<玉蜻蜓>的逸闻趣事,我已撰文发表在上评网并收集于本人专著<雅韵随笔>第三十八篇,转载在第三十九期<评弹艺术

在中国评弹史上,既和一代弹词名家蒋月泉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在大华书场合作演出优秀传统长篇弹词《玉蜻蜓》(沈家书),现场录音并出版,共二十四回,为蒋派艺术经典传世之作;时隔二十二年于一九八四年也在大华书场,又和著名弹词演员苏似荫先生合作演出《玉蜻蜓》(金家书),现场录音五十四回,她,就是已有七十八岁高龄的上海评弹团著名女弹词演员江文兰先生。

有关蒋江档演《玉蜻蜓》的逸闻趣事,我已撰文发表在上评网并收集于本人专著《雅韵随笔》第三十八篇,转载在第三十九期《评弹艺术》上。关于苏江档《玉蜻蜓》刚在上海电台播完,好评如潮,这期间我前后两次请教了江文兰先生,在共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既有江先生从艺的经验之谈,也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有对苏似荫先生的深情缅怀。

(一)致远问:(以下简称"问")江老师,您和苏似荫先生演唱的《玉蜻蜓》和周玉泉、蒋月泉先生等前辈所说的均有增删调整不同之处,你们当时是如何考虑来安排这些变动的?

江文兰答:(以下简称"答")"一部《玉蜻蜓》说的人很多,就是蒋派门下也分出不少‘支流’,有蒋月泉、王柏荫、苏似荫、潘闻荫、张君谋等,这叫‘各人各说,各有特色,不可只是一个版本,更不能说哪个是标准版本’。

举例说,蒋江档一开头说了两回‘问卜’,蒋老师把‘算命瞎子’这个角色起活了,但蒋老师不说‘关亡’,不愿起‘关亡婆’,即使到香港演出也由徐丽仙起‘关亡婆’。

而苏江档却不说‘问卜’,连说两回‘关亡’,因为苏老师担心算命术语说不好,又喜欢起‘关亡婆’,确实把这个角色也演活了。

但蒋老师研究关亡婆的角色,有次到书场听这回书后告诉我们,‘关亡婆不是瞎子,趁人不备时眼睛要转来转去’。说《玉蜻蜓》有个不成文的行规,‘问卜’和‘关亡’只说其一。"

"上海评弹团在传统书目整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原‘贵升落庵’等不宜再说,原‘魂游地府’讲金大娘娘思念病重被鬼魂捉去,遇金贵升忏悔,迷信色彩较重也不说了。一九六二年‘翻箱底’,蒋老师改为‘梦游地府’并在静园书场演过,张君谋也演过这回书,我们在八四年录音时觉得与时代不符也不说了。

苏江档说到第二十回‘徐公得子’,听取观众意见,把‘沈方拾钗’等六回书跳过去了,因为蒋老师和王柏荫都在大华书场先后说过这些内容。

同时,我们新增编了‘庵堂风波’和‘智贞探儿’,这些增删都深受听众欢迎,这个月内有一千多座位的大华书场天天爆满。"

(二)问:江老师,苏江档《玉蜻蜓》不仅增加和改编了原书内容,包括新写了唱词,还创作了新的唱腔,而且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例如在笫十六回"庵堂风波"中,您为小师太设计创作了"南无"(音"那摩")调,尚未唱完,听众就鼓掌不止。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对优秀传统长篇的传承和发展很有现实意义,请江老师赐教!

答:"我认为继承传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动脑筋在各个方面不断创新,要有自已的特色。开始老佛婆叫小师太读‘无头榜’,后来我裉据人物需要自己作曲加上‘阿弥陀佛’新创作成五字句的‘那摩’调,让小师太边唱边读,听来有新意。

‘志贞探儿’这回书也是我们新加进去的,当老佛婆无奈讲明情由,志贞马上拎了篮子去买豆腐看儿子。这几回新增书目,很受听众欢迎。尤其苏似荫老师在这几回新增编的书中,把老佛婆、朱小启、不贤等几个角色都塑造得活龙活现,可见他深厚的说表功力。"

(三)问:江老师,苏江档的《玉蜻蜓》为何好听?其中噱头实在放得太妙,笑而不俗,极有回味,真正感到"噱从书中来,噱乃书中宝",而且在放噱笑声中落回,这方面您有哪些体会?

答:"我认为每回书要经常出现兴奋点,包括‘放好噱头,起好角色,唱好篇子’,如能让听众高兴起来,这些兴奋点多一点好。苏老师在‘庵堂风波’中安排老佛婆听隔壁戏,小师太萌动春心自言心语,在‘三姐卖儿’中称儿论斤,在‘徐公得子’中选奶妈等等,包括在其他每回书中放的噱头都会引起哄堂大笑。

而且有些弄堂书给苏老师‘起活角色、放足噱头’后,会改变成‘肉段书’,这叫‘功夫在弄堂书’。

我们过去在码头上说书,少二、三分钟都不行,要算好时间,要有二至三个落回方式,有时同听客一起分析,经过比较确定哪个落回好?哪个落回放的噱头听众爱听?苏老师把每次大小落回都记录下来,五十四回录音中落回放噱都是经过择优选用的。我在书中唱徐云志调,‘调调色’,也是兴奋点。"

(四)问:江老师,您既当过蒋月泉先生的下手,又长期当苏似荫先生的下手,并有现场录音留传,实属难能可贵。请您谈谈分别担任俩名家下手的感受,尤其对苏老师说表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理解。

答:"蒋月泉先生创始的蒋派艺术已独树一帜,无以伦比,就论说表:简洁,飘逸,考究,不肯多说一句,点到为止,角色也不起足,重在意会。苏老师说表有几个特点:[1],‘口俏’,有幽默感,有亲切感,能与听众互动,上台一点不搭架子。

[2],很善于‘演’,眼睛也会表演,下功夫起好角色,他把老佛婆、苏老太、双喜倌这回书中的老好婆和关亡婆演活了,如同站在你面前,而且又各不一样。

[3],由于他了解许多苏州地方民风民俗,熟悉包括小贩走街串巷叫卖等民间社会形态,能掌握正宗的苏州地方语言,甚至对玄妙观进行道教活动也细心观察用于书中,所以他的书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苏老师是蒋老师学生的学生,但是他能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说表风格,因此他在蒋门传人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五)问:江老师,您活跃书坛几十年,当了一辈子下手,赞誉您为"优秀女下手"一点不过,请您谈谈如何当好弹词双档下手的体会。

答:"首先,只要一上台,就要全身心投入,做到‘人在书里,书在心里’。第二,起角色必须要有真感情,做到‘要跳得进去,也要跳得出来,跳进跳出都要快’。第三,搭口要紧凑,上手句子甩出来,下手不能有半点等的感觉,要马上搭上去,下手不能让上手担心。

我当苏老师下手比较轻松,放得开,但越是长期合作越不能松懈,我和苏老师尽管书很熟了,演出时每天还要排书,在台下说一遍,不满意的马上修改。我和蒋老师一九六二年合作录音演出长篇,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我当他下手开始也比较紧张,蒋老师鼓励我放大胆子说好书。所以我当两位老师下手的最大体会是能有机会向他们学习。

(六)问:江老师,在听录音中经常有苏老师的咳嗽声,两年后苏似荫先生就离开了我们,这次录音也成为苏老师告别书坛最后一次长篇演出。请您把这五十四回录音始末和前后逸事介绍一下。

答:"我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三日进入上海评弹团,五五年春节开始和苏老师拼档演唱平襟亚先生编写的《杜十娘》,在大华书场。时隔二十九年,也是在大华书场,一九八四年的春节,苏江档告别书坛演唱最后一场《玉蜻蜓》。

当时苏老师六十一岁,已退休,常咳嗽,有时痰中见血。团里希望安排演出,予以录音留作资料,同时让秦建国和苏的学生顾建华再现场听一遍,苏老师一口应允,因此在演出期间常听到他的咳嗽声。说到最后‘厅堂夺子’似乎累了,由顾建华参加三个档。

也是身体原因,说到第五十四回‘复姓归宗’就告一段落。开始苏老师对病情没有足够重视,到第二年拍片发现胸腔积水,住院中药治理,后发展为肺癌,于一九八六年四月逝世,享年六十三岁,实在太可惜了。"

"当时条件限制是单卡录音,磁带翻身要停下来,所以录音有时会‘暂停’。这里要感谢无锡有位钱同朋先生,他想尽办法把录音资料搞到手,化很大精力编辑整理成五十四回,并在无锡电台播放。我们在那年春节曾演过一回‘庵堂风波’,沈世华参加三个档,钱先生就把这回书编进现录音中的第十九回。这次上海广播电台将录音重新播出,也是对苏似荫先生的深深怀念!"

访谈暂告段落,江老师言犹未尽,她在关注着"优秀传铳长篇弹词《玉蜻蜓》如何代代相传?"这将留待下一次再探讨和请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