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梓强的老师 《最强大脑》倪梓强:从海门走出的“雷达少年”

2018-02-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江海明珠网讯(记者 张薇)近日,第23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总决赛在海口市落下帷幕.海门中学学生倪梓强在比赛中,一举夺得人名头像.历史事件.随机词汇三个项目的冠军.出生于1997年的倪梓强从小就有几乎"过目不忘"的本领,被誉为"学霸"中的"战斗机".今年17岁的他已经是第六次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了,在往年的历次比赛中,倪梓强共获得过8金3银2铜,被人们誉为"中国记忆神童".世界脑力锦标赛上再次夺冠世界脑力锦标赛又称作世界记忆力锦标

江海明珠网讯(记者 张薇)近日,第23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总决赛在海口市落下帷幕。海门中学学生倪梓强在比赛中,一举夺得人名头像、历史事件、随机词汇三个项目的冠军。

出生于1997年的倪梓强从小就有几乎“过目不忘”的本领,被誉为“学霸”中的“战斗机”。今年17岁的他已经是第六次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了,在往年的历次比赛中,倪梓强共获得过8金3银2铜,被人们誉为“中国记忆神童”。

世界脑力锦标赛上再次夺冠

世界脑力锦标赛又称作世界记忆力锦标赛,是世界最高级别的记忆力赛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脑力赛事。

世界脑力锦标赛比赛项目之一人名头像,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记忆更多的人名和头像,并在限定的时间内将人名和正确的头像配搭起来。这个项目一直是倪梓强的强项。比赛中,倪梓强凭借超强记忆能力,在15分钟记住了47个人名头像,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人名头像项目的中国纪录,实现了中国选手在这一项目上的新突破。

在历史事件和随机词汇两个项目的比赛中,倪梓强同样发挥出色,一举夺冠,并打破了尘封多年的随机词汇项目中国纪录,以及由他自己保持的人名头像项目的中国纪录。

倪梓强第一次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是在2009年,当时,他刚接触脑力训练不久,只是抱着把比赛当成练兵的心态,倪梓强与父母前往广州,轻装上阵,与全国各地的记忆高手一较高下。

倪梓强回忆:“第19届脑力锦标赛有148名参赛选手,其中有100名是中国人,我参加的是少儿组。少儿组的27名选手中有22名中国小选手。我在人名头像项目中获得少儿组第一,历史事件中获得少儿组第二。”意外的好成绩让倪梓强对这项脑力运动更加感兴趣,他也被直接被选拔入国家队参加集训。

从2009年至今,倪梓强每年都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记忆大赛。平时,他还一直在家中针对比赛项目进行一定的学习性训练,从中摸索和总结记忆技巧。

征战《最强大脑》,被称作“雷达少年”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认识倪梓强的。在今年2月份的一期节目上,倪梓强挑战的项目是“同卵双胞胎连连看”。同卵双胞胎出自同一个受精卵,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时甚至连他们的父母都难以分辨。

根据挑战规则,双胞胎都相邻而坐,倪梓强用了大约3分钟的时间将他们的位置记下。随后,倪梓强转身,32组双胞胎进行“乾坤大挪移”,随机调换位置。倪梓强仅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将他们的位置一一锁定,并准确报出每一对双胞胎的坐标。倪梓强展示出他惊人的记忆才能,获得“雷达少年”的称号。

在人们眼中,倪梓强是神童、天才。事实上,他惊人的记忆力并非与生俱来,“我并不是什么神童,优于常人的记忆力是通过科学的记忆方法和系统的训练得来的。”倪梓强表示。

倪梓强的班主任透露:“大家看到的是他出现在电视荧幕中的优秀表现,被冠以无数光环。倪梓强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够坚持,有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去努力。训练的过程非常枯燥,需要超出常人的意志,才能够坚持下来。”

生活中的他是个沉稳、低调的大男孩

现实生活中的倪梓强很普通,瘦小的身材,朴实的衣着,谈吐间流露出异于同龄人的冷静、成熟。在他所在班级教室后面的一块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孩子们的志愿,倪梓强在上面写的是:希望能考上北京大学,成为一名宏观经济学家。除了记忆力强之外,倪梓强的学习成绩也不错,算得上是名列前茅,也很热爱体育运动。

倪梓强的母亲谈起对孩子的教育时说:“我们并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方式,也从不对孩子有多高的要求,但在与孩子的交流上会多下功夫。我觉得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很重要。倪梓强可能会比一些同龄人在思想上显得成熟些,但他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孩。”

倪梓强从小就喜欢给别人讲故事,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就一边查字典一边阅读完了《百科全书》《四大名著》等经典书籍,每天还坚持背诵一首唐诗宋词。除了阅读和学习外,倪梓强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锻炼记忆力上。他说:“脑力训练讲究的是科学的方法,光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有段时间,他发现记忆的速度明显不如从前,加强训练也不见起色。这时候,倪梓强索性放松心情,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从头开始训练,反倒有了很好的效果。

如今,倪梓强受到了很多关注,但他总能很快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只想做一名普通的学生,为了目标和梦想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