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彭锋 北大美学“慕课”走红 4万大学生同时上课

2018-0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10月1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翻转课堂直播互动教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教授为数百名北大学生上了一堂"艺术的创造与欣赏"课.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对<艺术与审美>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课程的基本定位非常好,正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最核心的把握.10月1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翻转课堂直播互动教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教授为数百名北大学生上了一堂"艺术的创造与欣赏"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超过100所高校的4万多大学生通过智慧树直播教室网络.手机移动端等方

摘要:10月1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翻转课堂直播互动教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教授为数百名北大学生上了一堂“艺术的创造与欣赏”课。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对《艺术与审美》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课程的基本定位非常好,正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最核心的把握。

10月1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翻转课堂直播互动教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教授为数百名北大学生上了一堂“艺术的创造与欣赏”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超过100所高校的4万多大学生通过智慧树直播教室网络、手机移动端等方式,与北大学生同步听课,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彭锋教授在线互动交流。

“中国式慕课”热度令人吃惊

美学教育类共享学分课程首次上线,听课人数达到了惊人的4万多人。“中国式慕课”创造了我国美学教育史一堂课学生人数的纪录。这一数字令不少教育界人士称奇,

《艺术与审美》共享学分课程是于2015年初,教育部体卫艺司委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叶朗组织专家,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长单位——北京大学为核心,与智慧树网合作,策划和建设了《艺术与审美》共享课程。

汇集了来自北大、清华、人大、中央美院等八所高校的校内外近20位大师联袂主讲,涵盖绘画、雕塑、设计、音乐、戏剧、舞蹈等十大艺术门类。在8月31日通过了高规格的评审,并宣布正式上线。叶朗先生说,《艺术与审美》是一门凝结了一批顶级学者心血、精心设计策划、线上讲授与线下讨论结合、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艺术通识学分课程。

此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教养与审美素质,引导学生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导学生拥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对《艺术与审美》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课程的基本定位非常好,正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最核心的把握。课程的结构是大师用毕生的研究凝练出来,去培养学生,是非常成功的方面。企业课程运作,从策划、设计、师生互动,和传统不一样,对教学是很好的机会。建设面向未来的、面向网上长大的一代学生,让教学改革焕发无限生机。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指出,《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建立汇聚了多方的力量,叶朗等一流大师、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智慧树网精细化服务团队的协作创新,形成了“政府积极引领,一流大学、大师深度参与,社会化企业服务支撑”的模式,共同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公平。切实落实在行动上,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美育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指示。

彭锋:“艺术与审美”应成为大学必修课

课后,今天的主讲老师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在某些场合,曾经有人提出“理工科学生没有必要学习艺术与审美”的观点,而截然相反的观点是“艺术与审美应该成为理工科的必修课”,那么您怎么看?

彭锋:我觉得“艺术与审美”应该成为理工科的必修课,不仅理工科的,我觉得应该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对于理工科的同学来说,至少从两个方面来看,艺术与审美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方面就是通过艺术与审美的教育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可以让他们摆脱生活里面的一些焦虑,可以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幸福、更快乐。

第二个方面,如果理工科同学在他的学科领域的研究不断攀登,攀登到顶峰的时候,需要借助艺术想象力去突破,艺术教育可能会成为他们科学发明的灵感。

记者:今天的课非常成功,请问彭教授,您对《艺术与审美》这门课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彭锋:我期待这门课成为中国高校里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程。今天我是第一次现场直播,我相信今后的老师们发挥的比我更精彩。所以我期待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学习这门课。

北大副教务长:中国式慕课让人振奋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方新贵教授告诉记者:“艺术与审美课是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今年推出的重点课程。目前选课的学生将近5万,今天的第一次见面课,据课程服务平台智慧树网的统计,有4万多的学生以不同形式上课。

这个数字,我们没想到有这么多。艺术与审美课刚刚建立,而且是第一次开设,就能有这么多学生踊跃上课,我们觉得非常好,中国式慕课非常让人非常振奋。今天直播课的效果非常好,整个教室308座无虚席,在线互动的学生也非常积极,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与传统组织教学工作相比,组织这种数万人同时参加的慕课,难度可想而知。对此,方新贵表示:“曾经的难点有两方面,一个当然就是跨校的、大规模的学生的教学组织,再有一个难点就是慕课需要很强大的技术支撑,比如服务平台和网络。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依托上海智慧树平台很好的解决了这两个难点问题,无论是在教学管理、服务上、还是在技术支持上都非常成功。”

各地师生“热捧”艺术与审美课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秦天:

本人认为这种慕课的课堂形式颇为不错,这样一种模式增加了我们对艺术理解的层次,提供了一个平台,亦或说是一种渠道,将名师的观点深刻的传至我们的视线中,十分有益处。

艺术与人性联合到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很值得博弈的话题,本人一直持以“世界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科学与艺术的交织,而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艺术的多面性与单一性,更透彻更全面的理解了艺术、文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MOOC课堂自主上课形式很新颖,自主上课的时间很自由,视频课上老师讲得很详细,学到的东西更多。见面课上可以感受到其他学校的学习风貌,领略不同老师的风采。

混合式教学模式比较新颖,可以在接受本校老师见面课程的同时通过网络享受更多大学的教育资源,感觉像拥有了一个资源库。而且这种自学模式给我一种独立自主的成就感,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北京大学学生:

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我们以前就是平常的一般课程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然后这样的话如果老师讲的一个地方不能太理解,我们可能就会一下子跳过去,因为还要跟着老师听后面讲的东西,但是如果是在网上的话,我们如果哪个地方不太懂,我们可以反复的去观看。然后去回味,这样的话对于我们的理解可能会有更加深刻的影响。

这种课堂上的氛围更好,如果我们坐在寝室或者坐在自习室,在电脑上看的话我们会发现由于周围事物的影响,或者我们本身的注意力不集中,效果并不会达到令人满意的那种程度。但如果是在课堂上,有很多同学,大家一起听老师讲课,老师的声音回荡在整个课堂里,我们会发现会有那种氛围,沉浸在这种氛围中我们可以更好的去学习。

延边大学学生林豪冰:

从传统式教学到混合式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是我们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加深了学习的兴趣,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质量也有所提高。

延边大学学生李星彤:

这门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络上自主选取的,老师讲解知识点非常全面,如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加深了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延边大学学生于晗:

很激动很兴奋,网上直播互动可以听取到全国不同院校同学的讨论,使我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对这门课程有更好的理解。

延边大学教务处张慧:

慕课教学是免费提供给学生,得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和学校是很大的财富。其次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经历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在网络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自主的控制学习进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受到老师们限制的学习。在互动直播的过程中可以和其它高校的老师、学生进行直接的互动,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