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德美国总统 复旦大学美研专家解读两任美国总统访华"对话"异同

2017-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1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上海图书馆与上海8位各界人士进行了题为"构筑21世纪的中国"的"townhallmeeting",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者吴心伯是其中一位嘉宾;11年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上海青年面对面,吴心伯又一次参加了"townhallmeeting".昨日,现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吴心伯接受了晨报记者专访,回顾11年前的座谈会,谈了对两次"townhallmeeting"的不同感受.&q

11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上海图书馆与上海8位各界人士进行了题为“构筑21世纪的中国”的“townhallmeeting”,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者吴心伯是其中一位嘉宾;11年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上海青年面对面,吴心伯又一次参加了“townhallmeeting”。

昨日,现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吴心伯接受了晨报记者专访,回顾11年前的座谈会,谈了对两次“townhallmeeting”的不同感受。

“townhallmeeting”在英文里指一种非正式公开会议、市民会议、座谈会等。一般而言,规模不会太大,话题宽泛自由,气氛也比较轻松。

据中国前外长钱其琛《外交十记》记载,克林顿正是在1998年上海的“townhallmeeting”上,阐述了对台“三不”政策,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钱其琛写道,美国总统公开作出上述承诺,这是第一次。

记者了解到,当时,克林顿正是在与吴心伯共同探讨中美关系时,作出了上述承诺。对此,吴心伯谦虚地回应道:“当然不是因为我提问,克林顿才作了上述表态,事实上,在此前中美的多次外交场合中,美国政府就阐明过对台的‘三不’政策,只是没有公开表示过。

当时在来上海前,克林顿已经访问了西安、北京等城市,但都没有作出公开的表示。在上海时,我作为8位嘉宾中唯一一名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谈到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并谈到了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中美摩擦,克林顿当时表示‘对于你的意见我基本同意’,并自然地提出了对台‘三不’政策。”

本月16日,在上海停留一整天不到的奥巴马,将一部分的时间留给了上海青年,与上海青年面对面交流。对于此次奥巴马与上海青年的“townhallmeeting”,不少媒体也非常关注。不过,作为两次美国总统“townhallmeeting”的亲历者,吴心伯向记者解读了多个不同。

[对比・规模]

这一次对话规模大得多

吴心伯说,对比1998年克林顿夫妇在上海图书馆与8人会谈的“townhallmeeting”,这一次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的“townhallmeeting”规模要大得多,“这次共有400多人左右参加,其中学生约300多名,而且问题不仅包含现场学生的提问,还包括网络提问,问题覆盖方方面面。

”据介绍,此次参加与奥巴马见面交流的学生主要来自上海各高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等。

但1998年6月30日,克林顿夫妇在上海图书馆进行题为“构筑21世纪的中国”的座谈时,被美方邀请出席座谈会的总共才8人,除了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者身份出席的吴心伯外,还包括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作家王小鹰、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朱榄叶、打假明星王海、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金鲁贤、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左学金。

“一开始美国驻上海总领馆拟了个15人的名单,然后交到华盛顿进行进一步筛选,最后挑出了10人,除了我们8位外,还有2人是候补,最后这两人也在座谈会现场,但没有参加讨论。”吴心伯说。

对于此次奥巴马选择以更为大型的“townhallmeeting”方式与中国青年对话,吴心伯认为并不意外。“奥巴马自认擅长与青年沟通,6月在开罗大学与埃及学生谈话,就有非常好的效果。这次的会议,主要也是想以互动的形式,与中国青年共同探讨中美关系。”

[对比・目的]

上次讲中国,这次说美国

在吴心伯看来,此次奥巴马和青年学生的会谈与1998年克林顿夫妇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townhallmeeting”,目的也有很大不同。

吴心伯介绍说:“当时会谈的主旨是让美国民众了解中国的变化。因为在1998年,许多美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依然停留在10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许多人甚至对中国还存在误解,所以那个座谈会的目的就是帮助美国人重新认识中国,美国媒体也对座谈会进行了全程直播。”

在这样一个主旨之下,克林顿夫妇成为了座谈会的主持人,负责对8位中国嘉宾进行提问,然后再根据嘉宾的提问进行跟进与讨论。由于要向美国民众介绍变化中中国的方方面面,因此8位嘉宾来自各个领域,包括法律、教育、文艺和宗教等,“比如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主要介绍中国教育,作家王小鹰主要介绍中国的文艺创作情况,华东政法大学朱榄叶教授介绍中国的法制建设,王海则介绍市场经济下的打假情况。”

而此次奥巴马与中国青年的“townhallmeeting”,在吴心伯看来,更是一次“美国表达”。“这次是中国学生提问,而奥巴马回答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奥巴马阐述美国对发展中美关系的积极态度,表达美国希望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合作的愿望。”

[对比・大背景]

中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作为中美关系的研究专家,吴心伯认为,克林顿11年前的“townhallmeeting”与奥巴马此次的“townhallmeeting”之所以有所不同,与中美关系在这10多年间的变化大有关系。

吴心伯进一步解释说:“这1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变化非常大,当克林顿访问中国时,当时希望通过克林顿与江泽民间的互访,使陷入低谷的中美关系重新恢复正常化。当时,中国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其力量还没有得到实质性地提高,因此主要向美国介绍中国发生的变化;现在中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其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而美国则正处于内外交困期,对内面临经济困境,对外则面临阿富汗、伊拉克等问题,因此就目前的情势来说,美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因此这次美国是来寻求中国的合作,并希望中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吴心伯还表示,此次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有望发表新的《中美联合声明》,奠定中美合作的新框架,确定双方的共同议程。1997年10月底,在克林顿就任总统4年多以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第一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并确认中美两国“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全球关注]

《泰晤士报》

促中国发挥领导角色

英国《泰晤士报》11月16日发表题为《奥巴马将劝说中国和美国一起发挥世界领导角色》的文章,称奥巴马在美国国内政事繁忙之际,还花上4天时间待在中国,可见中国对美国经济以及奥巴马“全球理念”的影响力。

文章认为,尽管奥巴马中国之行的安排看上去比较轻松,但日程中也有很多重要议题需要讨论,其此次访华的意义不会逊色于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所带来的效应。

文章说,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核不扩散机制,支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并努力促进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安全与稳定,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需要中国的帮助,奥巴马将利用这次机会说服中国和美国一起发挥全球领导角色。此外,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对快速启动美国经济复苏至关重要,美中合作会为双方带来利益,因此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联合早报》

关键在于巩固美中关系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6日刊发的文章说,奥巴马是第一位怀有亚洲童年记忆与“亚太情结”,又把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到亚洲的美国总统。他在东京发表演讲时,特别强调美国是个“亚太国家”、应深刻理解亚洲的重要性,并表明美国需要和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反核扩散、全球反恐以及改善气候等方面“同舟共济”,未来美国将积极参与亚洲事务,而不做“遥远的观望者”。

然而,美中关系更是奥巴马彰显自己“亚洲雄心”的重头戏。因此,中国便成为奥巴马此行的重中之重。当前全球形势对美国的挑战使美国不得不跨越某些竞争摩擦领域而“尽量扩大”美中合作,不然就对美国不利。政治观察家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气候变化、朝核、伊核、反核扩散、裁军以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问题上,“美国的成功都不能缺少中国的合作”。

所以,奥巴马这次访华的关键是要使美中关系更为巩固,而不是造成美中关系紧张加剧。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美中将左右21世纪命运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1月15日的评论文章则称,当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盘考量各种让人挠头的全球事务时,他其实在寻求一个可以帮自己一把的合作伙伴。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个在国际事务方面还不算老到的“新手”―――中国―――身上。

文章说,奥巴马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以及其他领导人的会谈将不仅仅局限在双边议题上,而是要放眼全球事务,诸如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以及防止核扩散等。奥巴马将美中合作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早在今年7月份他就曾公开表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左右整个21世纪的命运。”据中国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