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单身也是一种美丽风景

2019-05-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单身是一种风景,当你不再单身的时候,你会怀念它;单身是一座桥梁,通过它抵达爱情的终点.单身人群日益增多人一年一年的晃到了30.30岁单身的苦

单身是一种风景,当你不再单身的时候,你会怀念它;单身是一座桥梁,通过它抵达爱情的终点。单身人群日益增多人一年一年的晃到了30。30岁单身的苦恼并不是周末和节日里若有若无的孤独,难堪的是日久天长之下亲朋好友或与你了无干系的人们,同情和惊异总是不自觉地喷薄而出,“啊?还没结婚呢?!别再挑了……”那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这样的:再不嫁就嫁不出去了,眼光那么高干嘛,不会是有什么毛病吧……本文要关照的正是都市里这样一个人群,他们条件优越,工作努力,甚至生活态度都还积极,却被动单身,迟迟走不进婚姻之门。

其实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5752户,到了1990年有800万以上的人没有婚配;1990年前后,北京的单身男女在20万以上,现在仅南京市这个数字就达到了40万,京沪两地更在百万之众。社会学家们很早就提出过4级理论,即按素质将男女分为从A到D四个等级,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最后只落得A女和D男无法婚配。如果以1990年单身人群中男女10:1的比例来看,女性择偶应有余地,但残酷的是,占据单身人口总数90%的是处于社会底层或偏远山区的D男。

大龄单身女的尴尬境地四处可见。北京红枫周末单身俱乐部会员以大专学历为起点,最高人数达到1000多人,其中40%的未婚者会员中女性占到了70%。

上海人口情报研究中心关于沪市婚姻的演化有一组数据:1980年结婚人数为18万对;1990年是12万对;1997年是10万对。递减趋势从某个侧面说明,无论男女,晚婚和单身都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事业有成的代价

北京芍海公司1998年12月份对796位北京市民做了一份调查,其中讲到女性的理想丈夫是“事业有成”,男性的梦中情人要“温柔漂亮”。

“事业有成”到底让男人付出了什么呢?就业风险自担,医疗养老保险自担,住宅、教育自担,使得婚姻对于一个男人的重负显而易见起来,据调查,先立业再成家已是当今男人的首要选择。

在IT公司就职的冯建31岁,来北京3年,无数个包括周末在内的夜晚都是11点才离开办公室,而像他这么拼命的比比皆是。家里妹妹的孩子都2岁了,奶奶却盼不来个曾孙子,冯建为此内疚不已,但是他说:“现在一个男人不挣下10万、20万的有什么资本娶妻生子?再说,事业做不好,马上就是生存问题,可是事业要想做好了,又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陪女朋友?我们这圈子,多少老板离婚,不是有外遇,就是忙,老婆受不了!”失去平衡的两性,都在为他们所要争取的过度的独立或依赖付出代价。

单身处境两不同

问题是,同为单身,男女的处境和心态却决然不同。在被称之为女人《圣经》的《第二性》中,西蒙。波伏娃曾尖锐地指出,社会传统赋予女人的意义就是婚姻,“如果没有人想娶她们,从社会角度来看,她们简直就成了废品”。这些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话在今天读来仍是有意味的。

男人几乎不存在女人从“畅销”到“贬值”的压力。已近36岁的张仿至今仍因没空恋爱保持单身,如日中天的生意不仅让他有了4套房子,还买了辆桑塔纳2000。张仿说,他这个层面交往的人,男男女女单身一大堆,女的都是年薪20万的大款,大家虽总在一起玩可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感觉,“我们不会选择她们,两人都忙,家还不成了旅馆了”。张仿的女性目标很明确:年轻、漂亮,以他为中心。尽管他的故事分明是个金钱与爱情不可兼得的例证,但事业的成功,使他的价码节节攀升。

相反,对于女人来说,事业越是成功,享受的快乐和焦虑就越多、越复杂,“干得好不如嫁的好”已成为社会懒于争辩的流行观念。供职于外企的刘眉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月薪1万元,但那种为了对得起职位的付出和高处不胜寒的寂寞让她身心俱疲,“想不干的时候,连退路都没有”。一边是根植于社会的传统观念——男强女弱、男大女小、男高女低,一边是对生活品质的期望。刘眉说:“靠不上男人,靠自己吧,可是越独立,你就越发现男人不能容忍你。女人怎么会不期待有人爱呢,可是你看得越清楚,你就越知道什么样的男人不能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