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石化朱景利调离 辽阳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员工转岗调查(组图)

2017-06-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欢迎转岗员工 切磋技术 细心指导 精心操作 2009年5月12日,聚酯厂原短丝装置308名操作工被整体划转到炼油厂,在辽阳石化公司培训中心进行炼油基础知识培训至今已经两个多月了.作为辽阳石化公司最后一批化纤操作工,他们的转岗安置,标志着公司完成了从"大化纤"向"大炼油.大芳烃"的历史性转型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今天,这一举措尤其予人启迪.发人深思.近年来,辽阳石化公司牢牢把握发展这一要务,大刀阔斧地推进企业改革,在着力建设

    欢迎转岗员工 切磋技术 细心指导 精心操作 2009年5月12日,聚酯厂原短丝装置308名操作工被整体划转到炼油厂,在辽阳石化公司培训中心进行炼油基础知识培训至今已经两个多月了。

作为辽阳石化公司最后一批化纤操作工,他们的转岗安置,标志着公司完成了从“大化纤”向“大炼油、大芳烃”的历史性转型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今天,这一举措尤其予人启迪、发人深思。

近年来,辽阳石化公司牢牢把握发展这一要务,大刀阔斧地推进企业改革,在着力建设以芳烃为特色的大型石化基地的同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维护员工权益,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面对市场严峻形势,辽阳石化公司果断实施产业方向战略性转移,使企业步入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公司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2008年原油加工量比2005年增长了43.2%;主要产品产量增长87.

3%;年销售收入增长118.5%;资产总量增长46.2%;资产负债率34.2%,降低1.6 个百分点。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有着高度的前瞻性,是完全符合辽阳石化长远发展实际的,有效提升了企业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企业转型易,员工安置难,而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辽阳石化公司始终认为,在保证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保持员工待遇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五年来,辽阳石化先后安置转岗员工4979人,接近公司员工总数的25%,部分单位转岗人员已占到在岗员工总数的近60%。

以人为本转得稳

辽阳石化有30年的化纤生产历史,曾是国家四大化纤基地之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化纤操作工。很多人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从事化纤专业生产,干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现在由于企业转型,要求他们转到工艺复杂、设备先进、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化工装置工作。

隔行如隔山,他们能适应吗?工资待遇能保证不变吗?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干部,转岗就意味着以往的工作资历清零,从头再来不但受到专业限制,更将遭遇年龄的尴尬。

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发一些不可预见的消极反应,轻者造成员工相互攀比和心态失衡,给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干扰,重者将由此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士气。

对此,辽阳石化公司认为,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对每名员工负责,做到“有情安置”。

2004年,辽阳石化对原纤维厂、聚酯二厂的2600多名员工进行分流。这是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员分流安置,也是情况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次。

为做好安置工作,业务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一方面对转岗人员的岗位、专业、年龄、知识水平结构等进行认真分析;一方面对全公司60多套装置的所有岗位进行逐一梳理,全面掌握公司现有人员、编制定员、工资待遇等情况,力争做出公正、公平、合理的安置方案,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为了最大限度照顾员工利益,公司做了许多努力,如管理干部尽量对口安置,尽量保留原职级;对150多名单亲女员工优先安置在当时的上市公司;夫妻双方都为转岗员工的,原则上安排一人在上市公司等。但是要在不增加原有编制的情况下,消化这么多人是非常困难的。

辽阳石化公司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用新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岗位。

随着大炼油、大芳烃项目建设和烯烃线改造工程陆续开工,各生产厂对空缺岗位做出了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最终分期分批完成了所有员工的平稳转岗,做到了“人人有岗位、转岗不下岗、待遇不降低”。

2006年6月,辽阳石化又迎难而上,承担起中油总部赋予的重任——关闭鞍山炼油厂。公司总经理耿承辉带领一班人按照集团公司蒋总的要求,做好涉及2374名上市、未上市、离退休职工的稳定工作和其中的 910名转岗员工的异地安置工作,彻底解决困扰各方12年的历史难题。

在关闭鞍炼过程中,公司抽调多个部门20多人组成维稳工作小组,主动深入基层做思想工作,发布宣传提纲,下发员工意愿需求表,打消员工顾虑。公司主要领导亲自走到员工中间与他们直接对话,说明结构调整的积极意义,解答员工安置政策,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将鞍炼员工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到鞍山和辽阳两地文化背景不同,员工长期形成的人际关系氛围各异等因素,确定了以车间为单位的整建制划转的原则,并制定了岗位工资暂保留、发放通勤补贴、通讯补贴,在住房分配方面给予优惠等政策。

对于离退休、退养职工政策保持不变。保留鞍山分公司建制,负责后续服务工作。鞍炼员工到辽阳石化后,接收单位的干部员工都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十分”,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生活上关心、思想上贴近、工作上帮助、感情上凝聚,为他们筹备最好的桌椅,落实就餐和通勤条件。

对家庭有特殊困难和由于身体原因不能通勤的61名员工,安排到离鞍山市较近的首山输转站工作。负责接收的炼油厂还专门改善了首站的工作环境,增设食堂。厂领导经常到车间里跟干部员工谈心,了解他们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使他们对新单位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真正融合到新的集体中。

2006年9月,正是5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准备开车的紧张时期,原鞍炼员工、主操作员崔震的妻子在家中不慎烧伤,烧伤面积达45%。听到消息后,公司工会和厂领导立即赶往鞍山医院看望,把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到他手上,使崔震和家人十分感动。就这样,鞍炼员工感受到了辽阳石化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整个关闭过程平稳有序,员工安心新岗位工作,许多人迅速成长为生产一线的操作骨干,在装置开车中挑起了大梁。

由于道理讲得透,工作做得实,更由于近年来辽阳石化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都突飞猛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广大干部员工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都能充分理解和支持公司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近年来转岗的涤纶厂短丝装置、化纤专业培训部、无纺布分厂等单位的员工,包括这次的聚酯厂原短丝装置的员工们,经历了长期的装置停产后,大家都愿意转岗,盼着早日走上新的生产岗位,转岗安置工作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稳妥有效的落实。

扎实培训转得快

应该说,各单位接收转岗员工还是有很大压力的。虽然解决了老装置备员和新建装置缺员问题,但转岗员工的平均年龄接近42岁,而且大多数来自原化纤生产单位,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炼油、化工操作工,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按照常规,培养一名成熟的化工操作工至少需要3到5年的时间。

芳烃厂是辽阳石化公司历年来接收转岗员工最多的单位,全厂1900多名员工中,就有1100多人是转岗员工,占到员工总数的58.3%。除了180名原鞍炼员工外,其余都是从化纤岗位转来的,平均年龄46岁。

由于45万吨/年PX、60万吨/年抽提、53万吨/年PTA等新建装置的转岗员工比较集中,芳烃厂就采取化工基础理论集中培训、岗位操作技能强化培训的方式,使他们能够迅速熟悉装置和岗位要求,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些新装置都实现了平稳顺利一次开车成功。

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的140万吨/年重整装置,岗位操作人员已全部确定,137人中除了6名大学毕业生外,其余都是转岗员工。

作为公司未来核心装置之一,重整装置技术先进、现场操作要求高。为了把装置开好开稳,芳烃厂对这些员工也采取了同样的培训方式,先是进行严格的化工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再根据学习成绩、年龄、学历、人员素质等情况分配到车间确定岗位,然后通过同类装置现场实习、仿真模拟培训、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车间专业知识和装置操作培训。

现在距装置中交还有一年多时间,他们已经开始针对各自岗位进行强化训练。厂派出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技术骨干给他们言传身教,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演练、再回到课堂解决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模式,要求他们必须要精通本岗位操作,熟悉紧急情况的判断和事故应急处理,为明年的装置开车做好万全准备。

炼油厂也是转岗员工的“接收大户”,全厂2000多人中,38.4%是近年来陆续由各单位转岗过来的。这个厂大力推广“四个一”的基层培训模式,充分利用生产空余时间和运行副班时间,深入扎实开展每班一次技术问答,每月一次技术课,每季一次岗位练兵,每年一次技术比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员工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

加氢精制装置是辽阳石化公司实施“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装置之一。在原有100万吨/年生产能力的基础上,2007年建设了一套120万吨/年加氢精制装置,今年又规划新建一套120万吨/年加氢精制装置。

为满足装置不断扩建的需要,大批转岗员工补充进来,所占比例已超过车间人员总数的70%。为使这些员工尽早适应新装置开车的需要,车间将“强化全员技术培训”列为全年重点工作,要求装置中交验收前,新装置员工必须经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

他们一方面分期组织新装置员工集中到公司培训中心系统学习新装置工艺、设备、仪表、电气等理论知识及进行仿真操作训练;一方面在新、老装置横班的两个班试行A、B班轮流上岗制,坚持车间培训与班组培训相结合、理论知识培训与技能操作训练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师带徒相结合,并实行每月两考,将培训工作与经济责任制紧密挂钩,严考核、硬兑现,使转岗员工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得到了迅速提高。

辽阳石化公司从2004年夺得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加氢裂化装置团体冠军起,参赛员工摘金夺银,连续5年夺得省部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12个专业的团体冠军和80多枚个人金、银、铜牌,其中一部分参赛获奖员工就是从停产装置转岗而来的。

人稳心齐转得好

辽阳石化公司政策得人心、做法暖人心。转岗员工深深明白,能够被安置在主体生产厂,成为新装置的开车主力,这是公司对转岗员工的关爱和信任,从根本上维护了转岗员工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所以大家也都毫无怨言地服从公司决定和各厂的安排,克服自身困难,重新回到课堂,像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地从化工基础学起。

进入装置后,他们夏季顶着烈日,冬季冒着严寒,每天捧着厚厚的流程图,在现场一条管线一条管线地查,一台设备一台设备地对,就是想要尽快适应新岗位要求,不拖装置生产运行的后腿,成为真正“顶用的人”。

回顾辽阳石化公司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人员转岗安置工作,不知不觉,5年时间已弹指而过。当年怀着这样那样顾虑转岗发展的原纤维厂员工,已经成长为堪当重任的生产骨干,大部分技术干部、管理干部也通过自身努力重新走上了管理岗位。

谢侃是原纤维厂的设备工程师,目前担任芳烃厂芳烃二车间设备副主任。

2004年入选辽阳石化公司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的芳烃二车间操作工吴威也是原纤维厂转岗员工,由于细心巡检,及时发现现场隐患并果断处理,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原纤维厂转岗的芳烃二车间DCS操作工王善萍,在2005年的辽阳石化公司操作大赛中获得第三名。

芳烃厂电气车间的工人技师王天一,原是纤维厂一位技术非常过硬的老师傅,他不仅自己成为新单位的骨干,还花费大量心血精力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总结起来,为其他新员工上课,自制教具,在现场手把手地教操作,帮助大家都能尽快独立顶岗。

邢启范2006年3月从尼龙厂转岗到炼油厂,目前是120万吨/年加氢精制装置工艺甲班班长。

丛嘉明、张震,都是2004年从原纤维厂转岗到炼油厂的,现在分别是加氢精制车间和脱硫车间的主操作员。

原纤维厂操作工胡锦,现为尼龙厂醇酮一车间首席操作员、班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仅炼油厂加氢精制一个车间就有21名转岗员工已晋升为主操作员。芳烃厂的芳烃一、二车间,PTA一、二车间转岗人员比较密集,目前已有70%成为装置主操作员,多人担任班长。接收人数相对较少的尼龙厂和烯烃厂,转岗员工走上重要操作岗位的比例分别为25%和17%。

踏实勤勉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行动,必将换得喜人的佳绩。这些杰出的转岗员工代表也鼓舞着新转岗员工的士气。在炼油厂领导与新转岗员工座谈时,新转岗员工说,能够见证辽阳石化大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幸运的,能够亲手书写这段历史更是幸运的。

大家纷纷表示,有决心、有信心在分配到新建的加氢精制、加氢裂化、脱硫等装置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成为合格的炼油操作工,为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和安全平稳运行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公司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辽阳石化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职能部门周密细致的严谨工作,实现了在企业大转型期间接近公司总人数1/4的员工向产业链上游的平稳有序转移。接收单位的厚爱包融和严细求实的培训工作,帮助转岗员工完成了个人观念和技术能力的根本“转型”,而广大员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则支持和推动企业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辽阳石化对“十一五”、“十二五”的发展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清晰定位,鲜明地提出了“12863”发展目标,规划了到2015年要建设年加工千万吨级大炼油、年产200万吨的芳烃、年销售收入在600亿元以上的宏伟蓝图,把辽阳石化真正建设成为“国内站排头,国际有影响,以芳烃为特色的大型石化基地”。

为此,也许辽阳石化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将继续,也许还有员工需要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团结一心的辽阳石化人必将克服一切困难,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