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过新华书店,演过娘娘腔,坐了十年的冷板凳,王凯终于等到了他的表演机会

2018-10-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高中毕业之后,18岁的王凯没有选择继续上大学. 倒不是他不想上学.在初中毕业时,他想去读武汉艺术学校:高中时,他想考一个电影学校.他觉得自己最向往的事情,就是当一名演员. 让他自己都觉得有点糗的是,那时年少的他并不知道有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好几次,他通过拨打114,咨询哪里有相关的培训班. 热情高涨的他却得不到家人的认同,像所有传统家庭一样,王凯的父母只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有个稳定的工作.王父甚至曾跟王凯说:王家祖祖辈辈也没有过像你这种有奇怪想法的人! 王凯最终还是听从了家人的建议,接替了他父亲

高中毕业之后,18岁的王凯没有选择继续上大学。

倒不是他不想上学。在初中毕业时,他想去读武汉艺术学校;高中时,他想考一个电影学校。他觉得自己最向往的事情,就是当一名演员。

让他自己都觉得有点糗的是,那时年少的他并不知道有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好几次,他通过拨打114,咨询哪里有相关的培训班。

热情高涨的他却得不到家人的认同,像所有传统家庭一样,王凯的父母只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有个稳定的工作。王父甚至曾跟王凯说:王家祖祖辈辈也没有过像你这种有奇怪想法的人!

王凯最终还是听从了家人的建议,接替了他父亲在新华书店的工作,与一堆书籍为伴,家里人都差点相信他,会安静听话地在书店过完这安稳的一生。

直到那天他值夜班,突然来了一大卡车书需要卸货,粗略看去,最少有15吨重。没有人帮手,全靠他一个人来来回回人力搬运。天亮的时候,王凯捏着酸麻的胳膊走出书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

“我只是一个固定的搬运工,好像一眼就看尽了20年后的生活。”

那一刻,他觉得被孤独和悲伤包围住了。

于是决心辞职,报考了中央艺术学院,在一片拒绝声中毅然北上。

冥冥中他觉得,在那里,有他的梦想。

报考学校也不是那么顺利,在上海折腾了一年,幸好考上中戏。在中戏学习期间,同学们都纷纷接戏,自己却鲜有角色可接。

2005年出演《寒秋》算是进入了演艺圈,但在多年的时间里,都只是一些不起眼的角色,甚至包括那个特别“娘娘腔”的陈家明一角;直到2010年出演《知青》,才算真正走入观众视野。

2014年的《北平无战事》让他开始受到青睐,2015年的《伪装者》、《琅琊榜》的热播,才让他真正步入“当红艺人”的行列,成为众多粉丝口中的“凯凯王”。

乍一看,这样的履历也比大多数人要好很多,但对于演员这个职业本身而言,过多的等待,有时候真的是特别“难熬”的。

和大多数演员一样,王凯也经历了出道后漫长的等待,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状态就是“天天等戏,有活就接”。在演讲过程中,他说自己经常入不敷出,“一掏兜儿,比脸还干净”。

好不容易等到了《丑女无敌》里的一个戏份不少的角色,还是一个著名的“娘娘腔”。这使得他很快就遭遇了瓶颈期:“陈家明之后,导演找我的都是类似角色。我有七八个月都没接,甚至比以前更糟。我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

这种漫长的等待特别难熬,却也特别能磨炼自己,尤其是对于有所坚持的王凯而言,这种”熬着“的状态,让他收获了不少对一个演员很有价值的东西。

当人们对他在《知青》、《伪装者》、《琅琊榜》等剧集里的表现予以大赞的时候,他熬过来的那些岁月,便成了支撑他能够享受各种赞誉的底气。

他说:“如果当年没有由一份踏实稳定的工作走上演员这条曲折难料的路,没有在等戏拍的日子里坚守内心,我可能体会不到时间孕育带来的回报。”

不少媒体评价王凯时,都用到了类似于“勤恳”、“努力”、“实诚”以及“坚持”等词语,这其中,每一个词都充满褒义。而最让王凯受用的,恐怕还是“坚持”。

从坐冷板凳到成为一名好演员,他默默熬了十多年,靠的便是一种坚持。正是坚持,让他能够熬得住,耐得住。也正是坚持,让他能够收获一份有别于他人的从容与淡定。就像他在演讲中特别提到的那样:“李安导演幽默地说他36岁才开张,我今年34岁,一切来得不早不晚,刚刚好。”

这让拇指君又想起了另外一个我们喜欢的男演员——黄轩。

他和王凯一样,对表演有着天然的热情,也经历了早期不为外人道之的磨砺,也做过一样曲线救国的事:想红,是因为拍戏不用再被挑来挑去,能争取到更多角色演戏。

这种初心,才是最宝贵的。

就像王凯说的:世界上各行各业都有一条共通的真理,天赋和运气不会眷顾所有人,但时间是上天赐给人最好的礼物。它一视同仁,只要肯坚持,它会使我们的阅历见识更加丰富,精神面貌更加成熟。

这样的人,迟早都是要红的,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