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本解读

2018-04-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单元主题是"无私奉献".上文<大海中永生>讲的是国家领导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而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家庭成员父子之间的爱和奉献.这一点通过朗读课题就能得知.其中的"和"字,告诉我们文章是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那么二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是写儿子探望父亲,为父亲种花,父亲赏花的事.后一件写的是,高尔基写信表扬并教育孩子的事.前一件事情体现的是儿子爱父亲,后一件事情说明的是父亲爱儿子.前一件事情是

本单元主题是“无私奉献”。上文《大海中永生》讲的是国家领导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而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家庭成员父子之间的爱和奉献。这一点通过朗读课题就能得知。其中的“和”字,告诉我们文章是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

那么二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是写儿子探望父亲,为父亲种花,父亲赏花的事。后一件写的是,高尔基写信表扬并教育孩子的事。前一件事情体现的是儿子爱父亲,后一件事情说明的是父亲爱儿子。

前一件事情是“因”,后一件事情为“果”。前面的儿子爱父亲或许是无意识的;但后面的父亲爱儿子却是有意识的。其实这一点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就能看出端倪了。文中说“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一个“很爱”,宛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没有这个“爱”的前提,儿子不会想到去回爱(探望)父亲,没有这个前提,父亲也不会去欣赏儿子种的花,不会在花丛中睹物思人,想象到儿子的笑脸。

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有后面的写信教子。这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也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最无私的奉献——“给(爱子女)”永远比“拿(期待子女的回报)”愉快!这是理解作者意图的第一个层次。

      文章的后半部分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它,并不容易。信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书接上回,叙述的是高尔基对儿子上次来岛种花的回顾和表扬。

字里行间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喜爱。 “美好的东西”在这里第一次出现,指的是“鲜花”。给我(高尔基)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我(高尔基)是愉快的,你(高尔基的儿子)也是愉快的。

在第二个部分“美好的东西”第二次出现,但是意义扩大了。由原来的儿子给父亲的鲜花,演变成一个人给所有人留下的“美好的东西”——幸福和快乐了。这里倒可以让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美好的东西”。

这是由具像到抽象“抽取”过程关键的一步。这点突破的好,后面的第三部分哲理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因为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所以别人都会需要你,喜欢你。“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理解作者意图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纵观全文,作者乘坐“爱”的专列在父子之间来回穿梭。并由己达人、由内而外、由近到远。提炼出“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学真谛。在课文的最后,编者刻意安排了请你代笔,帮助高尔基的儿子写回信的练习。就是要看一看,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完成了一个由文得意,由意(实际上是读者的感悟)再回到文(信的形式表达)的过程。

解读文本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材解读

陆友松

      文章讲述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一读即懂。儿子看望高尔基,给父亲留下了鲜花;父亲写信感谢儿子的同时教育儿子该时时处处给人留下美好的东西,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写给儿子的那封信,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

      信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叙述的是高尔基对儿子上次来岛种花的回顾和表扬。字里行间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喜爱。 “美好的东西”在这里第一次出现,指的是“鲜花”。

给我(高尔基)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我(高尔基)是愉快的,你(高尔基的儿子)也是愉快的。在第二个部分“美好的东西”第二次出现,但是意义扩大了。由原来的儿子给父亲的鲜花,演变成一个人给所有人留下的“美好的东西”——幸福和快乐了。第三部分揭示哲理:因为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所以别人都会需要你,喜欢你。“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给不就是付出吗?拿不就是索取吗?无论何时何地,付出要比索取感到愉快。

      任何一个道理,无论深奥也好,浅显也罢,要有深刻体验,都离不开事情。且看课文是如何叙事的:

      第一小节,交代高尔基爱自己的儿子。这个爱是全文的情感基调,无论是高尔基赏花还是写信,都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这爱,也是儿子给父亲种花的原因。以往,高尔基如何为儿子付出爱的,此处省略了。但从儿子接下来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高尔基给儿子付出了多少的爱,才使得儿子小小年纪便会如此替亲爱的父亲着想。

     第二小节,突显人物仍然是高尔基。个人认为,从整篇文章来看,后半句话的表述是不是可以改成:“他的儿子跟着妈妈前来探望他。”将“儿子”逐渐推向屏幕之前。

     第三小节,简单叙述了10岁的儿子在岛上给父亲栽花的情节。这是一个“给”的过程,作者为什么没有作详细描绘呢?不得而知。这里的“给”是不容易做到的。你看,儿子还没有镢头高呢!这里的“给”是全心全意的。你看,儿子“顾不上休息”。要真正体会这里的“给”全心全意和极不容易,光靠文字的简单叙述肯定是不够的。文章没有描绘,却给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小的个子,如何吃力地举起翻土的镢头的?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每抡一下镢头就站在那儿喘一会儿气的模样;小小的手,怎么经得起镢头柄的磨擦?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每抡一下就朝手上轻轻地哈一口气。有点栽种经验的人都知道,翻土,播种,盖土,浇水……一系列的活儿需要花费多少力气?虽说是春天,小家伙仍然忙得是汗淋淋的。

      此时此刻的他,只想着把花快点儿种好。因为自己在岛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在岛上的那段时间里,他是忙碌的,是充实的,是快乐的。看着自己种好的花儿,小家伙心里又是得意的,满足的。

      但是这些,作者都没有描绘出来。或许是无法确定故事的原背景,不敢枉自揣测;也或许是并不想强调儿子付出的苦,只想突出接下来的付出带给人的“愉快”;或者作者的本意就是想表现高尔基对儿子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彼轻彼重,我觉得可以根据教学需求作适当取舍。

      第四小节,“姹紫嫣红”“阵阵芳香”,花开得多美!美好的东西总是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或者嗅觉。凡见到这鲜花的人,都会感到愉快。仅仅两个词语,但能引发我们无数的想象与联想。花儿盛开的姿态、色彩,花儿的芬芳引来了蜜蜂蝴蝶,引来了经过的路人……也唯有展开想象,才能将花儿的“美好”体会出来。花儿美,不仅美在外表,还美在

      第五小节,高尔基赏花的情景花的笔墨相对比较多些。“欣赏着”“说不出的高兴”“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可以感受得到,高尔基此时此刻心里是多么愉快呀!高尔基的愉快,衬托了儿子所种的花的“价值”。正是对应了信中所提到的“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这些花像儿子一样陪伴着高尔基,给高尔基带来轻松愉悦。而当儿子接到父亲的信,受到父亲的肯定赞扬,知道自己的花儿的“价值”时,就会感到“父亲需要我,岛上人的需要我,父亲喜欢我,岛上的人喜欢我”,内心也就充满了快乐与自豪。这一点,需要展开想象,揣摩儿子受到父亲肯定与表扬之后的内心活动才能体会得到。

      理清事情来龙去脉,潜心品词,尽情想象,把课文叙述的事情读懂,读透,事情中包含的哲理也就自然有更深刻体会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爱也从字里行间流淌到我们的心里。

解读文本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以无私奉献为单元主题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高尔基写信教育他的儿子——为人们奉献美好、奉献快乐。由此,课文可分两部分,一部分为高尔基为什么要写信教育他的儿子,另一部分为高尔基教育儿子的内容。

      高尔基为什么要写信教育他的儿子?一是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因为很爱儿子,才会有高尔基由赏花到写信教育儿子的事情发生。二是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在说不出高兴的同时,想到了自己还处在懵懂中的儿子——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呀,想到了儿子虽然在岛上种下了姹紫嫣红的鲜花,但他并不明白自己种花的意义。

种花对于儿子来讲,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出于好玩……于是高尔基希望通过自己的信,使儿子明白为人们奉献美好、奉献快乐的道理。

儿子的种花行为,是高尔基写信教子的基础。高尔基希望儿子把信的内容与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来理解自己语言的含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也是我们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信中含义的基础。就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他为什么能够从蜘蛛织网中受到启发,因为他的遭遇与蜘蛛结网有着惊人的相似。

      高尔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安排信的内容独具匠心。由儿子熟悉的行为谈起,层层推进中,由现象到本质,逐步使自己的儿子接近自己种花行为背后的深刻含义。

高尔基首先提出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意在表扬儿子,唤起了儿子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唤起儿子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儿子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进一步说理埋下伏线,提供感性认识基础。信的第二部分,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

这里美好的东西,就不仅仅指鲜花了。我想,由于唤起了儿子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他会推而广之,美好的东西非常多。它们都是快乐,都是幸福。

也许是一句温馨的话,也许是一个关心的眼神,也许是救人于危难,也许是……并且告诉儿子,如果这样,你会非常幸福、快乐——“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最后高尔基向儿子揭示出这种行为,这种愉快背后隐含着的哲理——“给”永远比“拿”愉快——就像自己种花一样,为别人付出,为别人奉献美好、奉献快乐,永远比向别人索取愉快。

       高尔基的信,不仅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编入教材之后,更是写给阅读他的学生的,所以编者要求学生全文背诵。我们在教学时,万不可把信的内容搞的过深、过涩,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老师的水平。只要结合高尔基儿子的行为,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够理解就可以了。毕竟这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写给年幼的儿子,启发年幼的儿子如何做人的信。

解读文本4

 这两天读了些文字,一篇《瑞恩的愿望》,还有就是《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这两本书,回头再来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爱意。

      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在大海中永生》讲的是一个伟人的离去,“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平凡质朴的话语饱含着伟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而作者在行文的时候,也饱含了人民对伟人的无限爱戴;《艾滋病小斗士》的主人公恩科西是一个南非小男孩儿,他短暂而不平凡的经历让人肃然起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伟人父子渐浓的亲情展现,而那封信,已经超出了父子之间,它会给更多的人以启迪。

      爱有许多种,爱也有许多种表达方式。儿子是怎样表达对父亲的爱呢?这个还没有镢头高的10岁的孩子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花草,他给父亲留下的是满园春色。而高尔基就用这样一个鲜活的事例来教育儿子,也教育了我们所有的人,“给,永远比拿愉快。”

      浏览网页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10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看望他。调皮的儿子四处游玩,还把院子里的土翻得乱七八糟。高尔基苦恼地皱起眉头,但还是没有说什么。

不久,儿子跟着妈妈回到俄国。第二年的春天,高尔基蓦然发现他的窗前长出了一些鲜花,他才知道儿子翻土原来是种花籽。于是,他激动地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下来。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么你的一生将无比美好。”

      我更喜欢这个故事,这样的一个故事似乎更对我们的教育有所指导:倘若高尔基在儿子乱翻土时训斥他,那么鲜花与后来充满挚爱的书信很有可能就不会存在。庆幸的是高尔基没有那么做,他给了儿子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或者,也许儿子确实很调皮,他在无意中留下了这美丽的鲜花,而高尔基却用它做了最好的教材。……

      文中有两段景色描写,这两段景物描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为什么会从远方给儿子写去那饱含深情的一封信——那么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儿子,于是促使他写了这封信。高尔基将这种亲子之爱扩大了,变得更广博、宽泛。

     教学这篇课文,只要抓住“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来进行教学,一切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