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7们老艺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名录

2018-04-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这是流传在三秦大地上的一句俗语,却也证明了千百年来秦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2006年,秦腔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是其活性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依附于传承人而存在.昨日记者获悉,我省有7名老艺人日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名录,这也是古老的秦腔第一次有了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7人入选 年龄最大者86岁吕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这是流传在三秦大地上的一句俗语,却也证明了千百年来秦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2006年,秦腔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是其活性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依附于传承人而存在。

昨日记者获悉,我省有7名老艺人日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名录,这也是古老的秦腔第一次有了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7人入选 年龄最大者86岁吕明发。

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获悉,此次入选国家级的秦腔传承人名录中的秦腔名角是从我省第一批省级秦腔项目11位代表性传承人中遴选出来的,共有7人入选,他们是为秦腔的发展和振兴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7人包括马友仙、贠宗翰、李爱琴、肖玉玲、康少易、吕明发、余巧云,对于关注秦腔的票友来说,7名老艺人都可谓如雷贯耳。

 

这7位老艺术家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凤翔县人民剧团的吕明发,今年已86岁,他出生于陕西宝鸡一个秦腔世家。他的鞭扫灯花、抡麻鞭、五鞭连响、打雷碗等技巧,在秦腔界堪称一绝。而其他几位艺术家也是各怀绝技,被誉为“金嗓子”的马友仙,声音纯净清亮,唱腔甜润激昂;被誉为“秦腔皇后”的余巧云,唱腔高亢粗犷、激越铿锵,又不失缠绵细腻;李爱琴的表演洒脱大气,唱腔浑厚刚毅;

贠宗翰在继承唱、念、做、打程式技巧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京剧花脸唱腔的共鸣特色,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探索秦腔须生新唱法创出了一条新路;出身于秦腔梨园世家的康少易,是陕西秦腔舞台上不多见的武生演员,武功基础坚实,技艺全面,长靠、箭衣、短打兼备。

据省文化厅秦腔办副主任李春丽介绍,省级秦腔传承人的评选主要采取自己填表申请,经秦腔项目保护单位考核推荐,然后报请省“非遗”保护中心审核评议,文化行政部门考核公示,最终由省文化厅下发文件公告社会。凡符合“完整掌握秦腔项目特殊技能,具有秦腔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等几大条件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被推荐为省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

经过层层帅选,此前于2008年公布了11人入选为省级秦腔传承人;而后这11人被上报到国家文化部,最终有7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名录。据悉,获评国家级传承人后,他们每年将获得8000元的补助;而省级秦腔传承人每年将获得4000元补助。

作为首批国家级秦腔传承人,这无疑是一种荣誉,但也意味着一种责任。李春丽告诉记者,传承人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光辉头衔,而是需要动态评定的,今后凡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都将被取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

    记者昨日采访了此次入选的康少易,他认为传承人这个概念的提出“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太晚了。

”他说,“京剧的师传都是一脉相承的,师傅、徒弟到孙子都认这一个师傅。而在秦腔界流派却很不明显,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收下更多的徒弟,把古老的秦腔发扬光大。”此外,记者获悉,本月13日至16日,一场名为“陕西省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的活动将在西安人民剧院举行,届时11位省级秦腔传承人将携弟子同台演出三场折子戏、一场清唱,展示继承发展秦腔的艺术成果,互动交流传习经验。(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