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阜不成徽:罗森塔尔效应

2017-1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引文: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

引文: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无阜不成徽与罗森塔尔效应有什么关系?一个是名不经传的历史小城,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期待效应”。一个是看起来就是“找骂”的词汇,一个可是关系到正儿八经幼教和小学教育试验。这二者之间看起来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

但二者之间的关系非旦密不可分,而且关系可以说达到了,说不清是无阜不成徽成就了罗森塔尔效应,还是罗森塔尔效应成就了无阜不成徽。

因为,罗森塔尔效应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幼教和小学教育问题。而现实中,人一生都是学生。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期待效应”中徘徊。以佛家语:或贪或痴,或疑或慢,或嗔或欲,都是自我暗示使然。

而无阜不成徽与“墨菲定律”、“电击试验”、“罗森塔尔效应”、“派金森”定理及彼得原理间,都是被一种微妙的东西维系着。没有上述五项的试验,无阜不成徽,真的可能会成为一个留传千古的笑柄。

墨菲定律证实了“每种事件的发生前都会产生一种微波,而人脑会接收微波”的事实;同时,墨菲定律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微波对人脑的作用是反向的”这个秘密,正是这个秘密,决定了文化的层次和程度。而这个秘密的秘密也很简单,那就是:

决定人们行为的,不是显意识,而是潜意识——脑波。

脑波最大的秘密则在于能够随机的组合而形成各式各样的“风景”,这些风景又形成各式各样的潜意识,这些潜意识反过来影响着人的另外一个本能——模仿。决定 “模仿”本能和表现模仿本能的,则又是“电击原理”中的“服从原理”——人天生有服从的因子存在这个事实。

而这一切的指向,墨菲定律也罢,电击试验所得出的结论也罢,罗森塔尔效应也罢,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权威——榜样就是最好的权威。

权威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无论正面的或者负面的,都是“榜样”,一个是效仿的榜样,一个是引以为鉴的榜样。因为人还有另外一个天生的心理因子,那就是“避害为先,趋利其次”,这一点,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客户不在乎你能他带来什么利益,而是先考虑会给他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在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中,西奥迪尼只是把这一现象简单用“2岁逆反心理”而归于“对既得利益的捍卫”。

无阜不成徽,为什么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影响而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攻击?那就是冲撞了这些人心目中的“权威”——也就是榜样。权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甚至一句口号再或者是一个信念。无阜不成徽所冲撞的,不过是人们心目中被妖魔化的“腐败政府”这个负面权威,以及在颠覆这个权威之后人们潜意识中因为晕轮效应所产生的种种有关阜阳的影像。

这正是可怕之处。

无论是批评还是建议,无论是惩恶还是扬善,应该明白无误的指出缺点和不足,最终目标应是让阜阳人民蒙受福泽,这本是“正义”之所指。但纵观阜阳十年,无数人“指点阜阳”,又有哪一人提出过一个建设性意见?不管你用哪一名目,最终的指向只有2个:政府不好;政府不好所以人民不好。

恐怕这是所有责难阜阳的人所没有想到的吧?

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些。因为晕轮效应的作用,在把“政府不好”上升到一个政体而“有意无意忽略个体行为”,“政府不好所以人民不好”上升到一个区域而“有意无意忽略这个区域的‘人民’数量”的时候,只在一念之间,又指向了政府。因了“服从”原理,又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去寻找新的标杆,和新的“榜样”;反过来再拿新标杆和新榜样来衡量已经“定性”的政体和人民,再在晕轮作用下,那得到的结果之可怕,即为今日互联网之怪象横生之根由。

晕轮现象的科学定义已经注明了人们是靠“生成影像”来推断事物的。这正是“罗森格尔效应”的秘密所在——潜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让我们最后看一段比较流行的话: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这段话,在互联网上随便一搜,能搜出一大把。笔者就不再多做阐述。但对照于“罗森塔尔”效应,如果把阜阳比喻成孩子,我相信读者已经非常明白这段话的要义所在了。

关于整体互联网文化现象我们会专题论述。现在我们最后回到无阜不成徽上面,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论述:无阜不成徽中国,是否也能立住脚?在互联网的今天,自然区域条件下的限制已经形同虚设,再通过上述中,真正把阜阳列为敌人的网民中心目中的“权威”——或者说衡量标准——是谁,已经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上凡是攻击政府的文章都大受欢迎,而只要有类似“无阜不成徽”的文章出现,不管内容如何,不管是否“有理”,即行群起攻之之能。

在晕轮效应的作用之下,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族文化都被极尽攻击之现象,凡有一点点时代使命感的人,无不心寒。

但此类现象也好甄别——你只要看一下“对比对象”,你就已经能够完全的明白,那不过是在拿一个权威,对冲着另外一个权威而已……这两个权威,一个是自己的根,另外一个是“外来的根”。有时也可能会被冠以“国际惯例”。

但对于绝大多数不可能参悟此情的人来说,被蒙蔽的,恐怕不止止是眼睛,还有心灵,还有根基,还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以群友“如无神”之言即可例证。此不敖语。

如若还击,再以无阜不成徽为例:如果笔者是政府机关人员,或者“无阜不成徽”是完全为政府服务的,下场如何,我想读者能想像的到。

“凡是敌人坚持的一概打倒,凡是敌人拥护的一概推翻”——决定人行为的,不是你的显意识,而是你的潜意识。如果一代人的潜意识之中,只剩下“谴责、谩骂”,在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不再有值得自豪的“榜样”——榜样即理想,那长此以往,是否国将不国,家亦无家了?

你的敌人是谁?

再长此以往下去,现在这些在发表高见的人也会有孩子,或者正在有孩子,也会是一个“教育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想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

以同理心计,如果阜阳就是你的孩子,你想阜阳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

无阜不成徽,要塑造的,是阜阳人、安徽人以至中国人的自强、自信、自律、自立的自豪感。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是于阜阳,于安徽,于中国,都一样。也无论是你对待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孩子,还是你身边一切的人,也是此理。

无阜不成徽:不过是一种潜意识的较量。较量的对象很明确,输赢的标准很清楚,那就是以文化复兴阜阳——阜阳可强,则安徽可强,安徽可强,则中国可强。

在有意识界和无意识界把阜阳列为敌人的人,你的真正敌人是谁?

最后再次引用一句名言:就改变自己而言,改变世界并不困难。如果你拥有了改变自己的能力,你就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量!

张新刚 2009-12-5草于阜阳

附注:晕轮现象[引自百度百科]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