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学院】 刘人怀院士作“创新路上的感想”专题学术报告

2018-0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聆听学术大家心声,感受科研大家风采.4月21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教授在南校区作题为"创新路上的感想"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由陈振强院长主持,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睿.学院党政办主任田金奎.学生辅导员和南校区400余名师生一起聆听了这次精彩报告.刘人怀院士首先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中国在世界领先了几千年,却在近代几百年落后,这实际上是现代自然科学落后和管理滞后两个原因造成的.他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推动国家进步就要发展科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他强调,创新体现在很多方

聆听学术大家心声,感受科研大家风采。4月21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教授在南校区作题为"创新路上的感想"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由陈振强院长主持,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睿、学院党政办主任田金奎、学生辅导员和南校区400余名师生一起聆听了这次精彩报告。

刘人怀院士首先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中国在世界领先了几千年,却在近代几百年落后,这实际上是现代自然科学落后和管理滞后两个原因造成的。他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推动国家进步就要发展科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他强调,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还是在管理科学上,都需要创新的思维与行动,只有成为创新型国家,我国才能真正建设成为强国。

(刘院士作报告)

刘人怀院士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长故事讲起,主要阐述了创新需要有"三个心"且具备"三个条件"。所谓"三个心":一是责任心,要负责任地把事情做好;二是耐心,忍耐是成功的秘诀,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三是好奇心,作为一个有创新思想的人,必须要对事物怀有好奇心,才能找到新的思想。此外,创新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宽厚的知识积累;二 是要勤奋;三是要善于抓住机遇。  

刘人怀院士总结了自己在暨南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提出的管理创新:突破阻力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改革,率先实行教授必须上本科基础课的制度,在全高校中第一个设立校史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师生认真聆听)

同时,他详细地向师生们讲授了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持之以恒的开展科研工作,如何创新性地攻克了中国第一台生产航空煤油的铂重整装置、中国第一台最厚管板的高温高压换热器、中国第一个波纹圆板研究中的有关技术难题,运用创新思维帮助突发重症老乡脱离生命危险等。他提到自己的一篇论文经历了 14年的风雨磨砺后,才终于得以发表,全场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就大学发展等问题向刘院士提问)

将近2个小时的精彩报告,刘教授的创新经历令人钦佩。生动幽默的语言、充满勇气激励人心的故事,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在提问环节,莘莘学子们踊跃举手,他们就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把握大学生活、当前教育改革等问题,与刘院士深入交流。  

(陈振强院长主持报告并作总结)

最后,陈振强院长作总结,他首先感谢刘人怀院士专程给南校区的学生们奉上这场丰盛的精神大餐,鼓励同学们通过聆听这场报告,向刘院士学习,把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贯穿到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  

 刘人怀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省成都市人。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原暨南大学教授、校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

刘人怀院士,1940年生于成都市,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任教,曾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1991年调至暨南大学任副校长,1995年底任校长至今(1995-2000年2月兼任党委书记)。刘人怀院士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

他与叶开源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系统创造性地研究波纹板壳、夹层板壳、复合材料板壳、网格扁壳、单层板壳、双金属扁壳六类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创造性提出精密仪器仪表心脏枣弹性元件(波纹膜片、跳跃膜片和波纹管)设计公式,被工程应用,经济效益超千万元,改变了依赖经验和外国公式设计产品的历史。

系统提出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提出厚板壳弯曲理论用于高压换热器、高压超高压容器试制节约费用数千万元。提出大型储油罐新型网格顶盖、大型减压塔、铁路高桥墩和新型钻头的设计依据,受到工程重要应用。

世界著名力学家Panagiotopoulos评价“这些工作体现当代国际板壳理论领域科学工作现状的最高水平。对实际工程有十分重要意义”。此外,还在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开展了研究。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博士近40人。

社会职务

教育部力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数理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和仪表元件学会理事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咨询活动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固体力学,板壳力学与应用,复合材料结构力学与应用,战略管理,旅游工程学

人物生平

1940年7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西街。

1952年9月至1955年7月在新繁县第一初级中学读书。

1955年9月至1958年7月在温江县中学读书。

1958年9月至1960年7月,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

1960年9月至1963年7月,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习(首届固体力学班),本科毕业。

1963年8月至1978年3月,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教研室,助教。

1978年3月至1986年1月,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飞行器结构力学教研室任教。

1978年11月任讲师,1980年10月任副教授,1985年7月任教授,并先后任室副主任、系副主任、校学报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1年3月至1983年4月,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学者(首批由德国选拔的8名中国学者之一)。

1981年3月至8月,哥廷根市,歌德学院,学习德语。

1981年8月起,波鸿市,鲁尔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世界著名力学家W·Zerna教授的研究室,任客座教授,并任该地区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

1982年12月,希腊萨洛尼卡市,亚里士多德大学钢结构研究所,应著名力学家Panagiotopoulos教授邀请,讲学。

1986年2月至1991年11月,上海市,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任教授。

1986年6月任副校长,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并获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1988年9月至11月,加拿大卡尔加里市,卡尔加里大学土木工程系,应著名力学家C.Y.Chia教授邀请,任访问研究科学家。

1991年6月至7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出席世界名人大会(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参加)。

1991年11月至现在,广州市,暨南大学,先任副校长,后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并兼任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

1993年12月至1994年3月,联邦德国波鸿市,鲁尔大学静动力学研究所,应著名力学家Kratzig教授和洪堡基金会主席Lust博士邀请,任客座教授。

1995年12月至2006年1月任校长,1996年12月至2000年2月兼任党委书记,并兼任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

1996年2月至2006年4月任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9月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批院士。

现任职务

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和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兼任教育部高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和仪表元件学会理事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设置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咨询活动中心主任,《振动工程学报》主编,《复合材料学报》副主编,《应用数学和力学》(中、英文版)常务编委,《固体力学学报》编委,《管道技术与设备》编委会副主任,《管理评论》编委。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总编辑、编委主任,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华侨大学兼职教授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