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乙肝有什么症状表现 患者应当正确进行治疗

2018-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究其原因,除可能是肝功能受损引起的病理性原因外,还可能是因病态下体能消耗增加,同时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的.另一方面乙肝感染者除了受到身体上的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究其原因,除可能是肝功能受损引起的病理性原因外,还可能是因病态下体能消耗增加,同时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的。另一方面乙肝感染者除了受到身体上的痛苦外,来自外界精神和心理压力导致精神状态不佳、抑郁也会引起全身症状。

2消化道症状: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肝脏疾病时,胆汁分泌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乙肝症状。

3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关键所在,病情较重时,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黄疸。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饮水过少或某些药物也会引起尿黄的现象,应注意区别。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继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黄疸,严重黄疸可引起皮肤瘙痒。

4.肝区疼痛:肝区疼痛是乙肝的主要症状之一。乙肝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可引起肝区闷疼、隐痛、不适等。如果疼痛比较剧烈应怀疑伴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5.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由于长期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可出现面色黝黑晦暗的情况,称肝病面容。患者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可出现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的类似蜘蛛的毛细血管簇,压之褪色,称为蜘蛛痣。男性可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对称或不对称性的乳腺增生、肿痛,甚至可误诊为乳腺癌,施行乳腺切除术;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这些都可能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灭活减少.体内雌激素增多有关。

1.治疗原则

慢性乙肝的治疗:三分药治,七分调理;需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愉快,生活规律,合理饮食,不宜过度营养引起肥胖;除黄疸或转氨酶显著升高需要卧床休息外,应适量活动,动静结合。

2.用药原则

(1)用药不宜过多过杂,很多药物经过肝脏解毒,用药过多过杂增加肝脏负担,对肝病不利。

(2)根据慢性乙肝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用药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明显的病人用抗病毒药物;有免疫功能紊乱的用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物;有肝细胞损伤的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有肝脏微循环障碍的用活跃微循环的药物。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精髓在于辩证论治。通过辩证论治,可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他们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促进疾病恢复。

(3)用药过程中注意休息、营养 休息和营养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保证休息、营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发挥药物作用。

预防:

1.肝功能(血清转氨酶)正常3个月以上者,可逐渐从事轻工作,然后逐渐增加工作量,直至恢复原工作。

2.慢性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被各种病毒、细菌等致病因子感染,这样会使本来已经静止或趋于痊愈的病情再度活动和恶化。患者在饮食起居、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应加倍小心,要适当锻炼,根据天气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和各种感染。

3.慢性乙肝患者宜食含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注意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和硒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忌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忌过甜食;忌盲目进补,以免损害肝脏或增加肝脏负担。

4.慢性乙肝患者可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甲胎蛋白和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