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南的后人 林育南 血与火铸就的青春人生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曾任职共青团中央的早期领导人中,林育南是难得的既从事过学生运动.同时也很早就参与领导过工人运动.并久经实际斗争考验与磨炼的成熟革命者.文/本刊记者 刘之昆(编撰) 林育南充分发挥自己在青年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团中央领导岗位上和具体负责的领域,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在党的历史上,曾有著名的"林氏三兄弟"之说.其中之一的林育南,于1898年12月出生于湖北黄冈县林家大湾,他比林育英(张浩)小2岁,长林彪(林育容)8岁,和林育英同一曾祖父,和林彪同一祖父,为堂兄弟.

在曾任职共青团中央的早期领导人中,林育南是难得的既从事过学生运动、同时也很早就参与领导过工人运动、并久经实际斗争考验与磨炼的成熟革命者。

文/本刊记者 刘之昆(编撰) 林育南充分发挥自己在青年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团中央领导岗位上和具体负责的领域,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在党的历史上,曾有著名的“林氏三兄弟”之说。其中之一的林育南,于1898年12月出生于湖北黄冈县林家大湾,他比林育英(张浩)小2岁,长林彪(林育容)8岁,和林育英同一曾祖父,和林彪同一祖父,为堂兄弟。

林育南是林育英和林彪走向革命的引路人。 1915年,17岁不到的林育南进入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读书。

在这座4年前刚刚爆发过辛亥首义的省城,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广泛传播,一大批心忧天下的有志青年云集于此,林育南如同鱼儿入水,一面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营养,一面寻求志同道合者,积极投身进步活动。两年后的1917年10月,他加入恽代英创建的革命团体“互助社”。也就从这一天开始,林育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血火相伴的革命青春之路……

青年运动的旗手与闯将 那正是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作为恽代英组织的进步青年团体互助社的中坚分子,林育南和恽代英一起,组织领导武汉地区进步青年,集会座谈,讨论革命,创办刊物,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青年运动的旗手。

1919年3月,他与同学胡业裕等在中华大学发起组织“新声社”,创办出版《新声》半月刊,在武汉大中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正在北京,直接参加了北京学生在天安门的游行示威。

回到武汉后,他把北京的情形向恽代英作了汇报,又和恽代英一起组织武汉地区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使得五四期间武汉地区的学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北京之外五四烈火烧得最旺的城市之一。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20年2月1日,恽代英和林育南等又创办了“利群书社”。书社经销《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和《新青年》、《共产党》等刊物。书社每天吸引着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和群众,成为武汉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1921年7月中旬,几乎是和中国共产党酝酿创建同时,林育南和恽代英等人来到黄冈林家大湾,发起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共存社。共存社的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

”这表明它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革命团体。 不久,中共建立的消息传来了。于是,林育南与恽代英毫不犹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次年1月,林育南到苏联出席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会议。回国后,他开始投身工人运动,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的领导工作,日夜奔走在武汉三镇,发动粤汉铁路工人为摆脱贫困而斗争。他用办夜校、工人子弟学校的办法,向工人运动积极分子灌输革命的思想,与其他同志一起领导汉阳钢铁厂大罢工,并指导成立了粤汉铁路工人联合会。

随后,林育南和施洋又指导和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总工会——湖北省工团联合会,他为秘书主任。

他们创办《真报》,为工人说话,为工人呐喊,唤醒工人的阶级觉悟。 震惊全国的“二七”大罢工,林育南是主要领导者之一。罢工失败后,他被军阀悬赏通缉,但一直隐身在湖北坚持战斗。他编写了《二七工仇》,翔实记述了“二七”罢工英雄史实,讴歌“二七”烈士的革命精神,并以《真报》的名义发表宣言,控诉吴佩孚、肖耀南屠杀工人的滔天罪行。

1923年6月,他出席了党的“三大”后,离开武汉,赴团中央任职。

1923年8月20日至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余人,代表全国16个省的30多个地方团组织的6000多名团员。大会听取了团中央执委会的工作报告、出席少共国际三大代表刘仁静报告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报告。

通过了青年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等一系列决议案,并明确了团在政治上必须完全服从党的主张。大会选举了第二届团中央执委会,林育南成为4人中央局成员之一(另三人是刘仁静、恽代英、邓中夏)。

所谓中央局成员,亦即现在意义上的团中央书记,林育南在团中央工作期间还先后担任过团中央组织部主任、《中国青年》主编。“能文能武”的他,充分发挥自己在青年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团中央领导岗位上和具体负责的领域,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与不久后从苏联回国担任团中央领导的任弼时一道,领导开展了与在青年中有一定市场的“国家主义派”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