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南的后人 揭秘林彪后人的生活现状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林彪折戟蒙古大漠,林的嫡系.随从和相关人员被迅速地整肃,大多数人的政治命运就此划上休止符."9·13"事件后的40年间,父辈人的生死浮沉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代人的生活.林的嫡亲血脉,随从.部属及子女,从高耸的云端跌落至凡间生活,有的寄生于众生芸芸间,有的远赴海外,若干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收集资料.撰写回忆录,从侧面丰富了大陆文革历史的民间史料研究.在所有受到林案牵连的家属子女中,40年前那个电光火石的夜晚,成为此后数十年里永远的苦痛.得悉林彪儿子林立果"小舰队"主

林彪折戟蒙古大漠,林的嫡系、随从和相关人员被迅速地整肃,大多数人的政治命运就此划上休止符。

“9·13”事件后的40年间,父辈人的生死浮沉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代人的生活。林的嫡亲血脉,随从、部属及子女,从高耸的云端跌落至凡间生活,有的寄生于众生芸芸间,有的远赴海外,若干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收集资料、撰写回忆录,从侧面丰富了大陆文革历史的民间史料研究。

在所有受到林案牵连的家属子女中,40年前那个电光火石的夜晚,成为此后数十年里永远的苦痛。

得悉林彪儿子林立果“小舰队”主要骨干周宇驰之女现在生活在上海,凤凰周刊记者辗转联系到她时,电话里传来的是一个女人痛楚万状般的声音,“别来打扰我了,我已经隐姓埋名几十年了,不想出名也不愿意接受采访,一切都于事无补,我不想让大家知道,原来你是谁谁的女儿。”

林彪集团的嫡系“黄吴李邱”的第二、三代中,老一辈大多退休,最小的是59年生人。新生代中很多成为跨国公司的高级白领,有的早年就出国移民定居。与城市的普通民众家庭比较,林彪集团后人基本衣食无虞,但作为曾经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后人,在他们的心里必然背负着沉沉的壳,可能长久地生活在历史的阴影中。

今日帅府千金

林豆豆幼时体弱多病,对父亲感情很深。毛家湾服务员、林豆豆的干妈王淑媛记得,“林彪很疼这个女儿”。卧病在家的林彪时常拿着豆豆的照片端详,一边自语似地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豆豆现在在哪呀?”说着还会流眼泪。

而林豆豆每次从北大回来,最爱跟林彪讲学校里的见闻,能说个没完没了,林彪喜欢静静地听着,然后夸女儿几句。

“9.13”事件后,毛家湾的林办工作人员、林立果的女友张宁等人被押送到北京亚洲青年疗养院接受审查,而反叛者林豆豆,当年曾作为林家投奔革命阵营的功臣,一度受到组织宽待。但“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林豆豆不免也受到冲击,几度欲自杀寻死。

1974年7月31日,毛主席收到林豆豆的求助信,做了亲笔批示,“解除对林立衡的监护,允许她和张清林往来,她和死党分子有区别。”空军组织部门还根据上面的指示,决定批准林张立即结婚。如果二人不同意结婚,则豆豆去开封,张清林去嫩江,二人永远不准见面。林张只好同意“结婚”,双双来到空军开封某农场,一年后,空军又让林豆豆转业到郑州。

又在郑州煎熬数年后,经中共领导人胡耀邦的批示,林豆豆夫妇被调回北京。林被分到中国社科院,军医出身的张清林干回老本行,到北京卫生部门工作,她们分到三间一单元的房子。

这位昔日的副统帅之女重新回到了她所熟悉的京都生活。

“豆豆的交际很广,跟她来往的都是一些老将军和元帅的孩子。”空军政治部原文艺处副处长官伟勋1970年代曾在毛家湾给叶群授课,与林豆豆有过几面之缘,林豆豆早年到北京活动调动事宜时,住在中组部招待所,距官伟勋家很近,林豆豆就特地到官家看望受父亲牵累的旧部,两家自此成为好友。

官伟勋今年已80多岁高龄,官的老伴说,林豆豆以前经常每年来看望几次,林豆豆住在北京的东边,官伟勋家在西北角,横跨大半个北京城。有一阶段,林豆豆的身体不好,腿脚又骨折,她打电话说要来,官伟勋的老伴回应说,“你要过来,不要自己坐公交地铁了,我让儿子去你那接你。”

林豆豆与官伟勋聊的都是过去空军的一些情况,譬如那些老同志还健在,他们的情况如何,却很少谈自己的私事,官伟勋家人也不便问。但官伟勋老伴说,这么多年来,林豆豆一直与老阿姨王淑媛相依为命,“林豆豆走到哪,就把老太太带到哪。”

王淑媛是毛家湾服务员,是林彪指定给女儿的干妈,虽不是亲母女,但两人感情素来很深。1974年2月,豆豆在专案组自杀。自杀前她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请求保护一些无辜的人,第一个就是王淑媛。

王淑媛今年近90岁高龄,视力不好,行动迟缓,说是照顾独居的林豆豆生活,实际上是林豆豆在照顾这位老阿姨。林豆豆自己也60多了,加上事务繁忙,实在力有不逮。10月初,王淑媛的儿子来京,把林的这位阿姨接回江苏盐城老家。

林豆豆的“弱势外交”

接近林豆豆的一位北京知情人士说,这位当年的帅府千金,亦已过花甲之年,她生活在北京一隅,淡出大陆人视野已数十年。

“我有个伯父,‘9·13’后一家收到牵连,都被下放到安徽农村去了。我的一个侄子也在那里。中组部很帮忙,同意把他弄回北京。先把他的户口从农村弄到郑州,再从郑州转来北京。”当年的林豆豆还帮张清林几个侄女找工作,“大的跑工作,小的跑学校,”张清林有个弟弟,过去也受到牵连,想回他原单位,来找林豆豆。

林豆豆给一位中央老同志写了封信,虽然“9·13”后一直没见过这位老同志,但那人收到林的信后两天,把问题解决了。

林豆豆身世艰辛,很多人同情她的生活遭际。但她谨言慎行,一般不接触外人,尤其怕媒体记者。谙熟林豆豆的人士说,在京城圈内,林的“弱势外交”很管用,她托人办事打招呼很多人愿意帮忙。父亲林彪当年部下和林彪战友的孩子中部分人身位居高位,他们也乐于伸手帮助她做点事。

从近代所退休后,林豆豆致力于各类社会活动,她是湖北革命老区扶贫会会员,还是北京一个弱智儿童学校的名誉校长,受家乡黄冈人所托,她经常为家乡的一些公益事业奔走。

1980年代末,还在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林豆豆参与发起了一个名为“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的机构,后来在这个学会下面设立一个“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和一个“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参与单位都是上海、北京、武汉等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和个人,“官方没有拨一分钱,她自己设法去找资金支持,主要是搞学术讨论,搞培训,推动成立新学科”。

林豆豆向空军采访人士说,国际上口述历史兴起的原因甚多,但在中国,“成文历史”、“书面历史”已被高度垄断,真实历史要发出声音,必须另辟路径——至少得被记下来。

一位林豆豆口述历史项目的合作者说,“很多事,林大姐都亲力亲为,包括联系出版社、发行商等,她出面联系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访谈对象,几乎都愿意与我们交流。”据媒体称,由林豆豆担纲这个口述历史项目已经采写记录了文强、李尔重、张国焘的手枪队长等特殊历史人物。

林彪女婿张清林:闲下来,想忙自己的家事

回京后的林豆豆夫妇在1990年代左右分别都改了名,林豆豆改名叫路漫,张清林改名为张云林。隐姓埋名是不想引起市井人物瞩目,另一个他们也想开始各自新的生活。

林豆豆的口述史研究主要核心是当代史的历史人物,而这些人物的展开的历史图景绕不开的是数十年前的文革史,囿于现有环境,要揭开这段历史的真相,其路可为漫漫。

张清林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原来我当过大夫、医院院长,搞过医改,后来又当律师、公务员和法医。”接受凤凰周刊记者专访的张清林坦言,这么多年来,他选择法律、法医等多个岗位的专业研究自有很深的寓意——就是围绕研究当年那个事(9·13事件)的想法去做,“总想着,哪一天,学的这些东西都用得着。”

2002年,张清林从北京卫生系统退休后,他介入了他所熟悉的医患关系处理领域的研究,这是时下大陆社会较为尖锐的问题清林称,大陆的医患矛盾不是医院和患者的问题,表面上是医疗资源不够、医疗服务模式不好、医疗保障水平低的问题,实质核心是目前社会分配不公,是社会矛盾的反应。

张清林牵头组建了北京市医患调解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医患调解机构,张任该中心主任。他与同事一起创立了医患矛盾调解处理的“北京模式”,卫生部后来在大陆地区众多省市推广了这一模式。北京医患调解中心也升格为北京医疗纠纷调解委,张清林又成了这个调解委的顾问,他还身兼卫生部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参与好几个国家卫生法规的立法工作。

“我是不务正业,大事不做,专做小事。”张清林自谦又自嘲道,因忙于事业,反而疏忽了自己的家事,没有像黄吴李邱等后人一样去做相关历史的深入研究,但是“每天我都在想这些事。”

林家为林豆豆的选婿闹剧,曾在1960年代末成为京城高干圈内的炙热谈资,林豆豆为反抗叶群的管束,与军医张清林结合了,张清林是个普通军医,但性格有点叛逆,与林豆豆很像。

“我那时不像当时的军人那样,对名人之后有那种特殊的景仰,对文革也有不同看法,与林豆豆开始不太熟,后来是在骂文革的某件事时认识的。”近半个世纪后,张清林仍清晰记得与林豆豆的相识情景,但与豪门联姻没多久,“9·13”事件发生,张清林的命运也被绑上历史的大船。

林、张两人没有孩子。1980年代前后,黄春光见到林豆豆就说,“你的使命就是要个孩子,你要个孩子就成。”可俩人一直没要。张清林一次对林立果的“妃子”张宁解释:“我们这一生不会有孩子了。我们将尽毕生精力去完成一项既定的艰苦工作,历史需要我们作出这样的牺牲,这不是我们个人的事,所以,为了今后无后顾之忧,我和你姐姐决定不要孩子。”

蒙古拜祭之行后,再次触动了张清林的心绪,“一连几天,我都心神不宁,”张清林向本刊记者表示,他已经决定推开手头的专家顾问等杂事,想静下心来,做点自己的家事。

(林立衡为林豆豆大名)

第三代多人出国定居

林彪后人存世的还有其与前妻所生的长女林晓霖。林晓霖幼年时,便不为继母叶群所待见。大陆出版的《哈军工传》作者滕叙兖曾采访过林晓霖,林晓霖跟他回忆与父亲林彪和继母的关系,当年在哈军工读书时,叶群找借口不让她回家,千方百计阻挠她接触父亲林彪。

见林晓霖还执着参加群众组织,叶群以林彪名义发了个断绝与林晓霖父女关系的声明,林晓霖也给林彪写了不愿再姓林的信,后来被送到云南大理改造,1971年“9·13”事件发生后,领导找林晓霖夫妻谈话,并要她交代问题,揭发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当时还有人在她儿子脸上写字——“林贼之孙”。

这让林晓霖愤怒不已。受父亲牵连,她被整整审查4年,直至“文革”结束。此时的林晓霖已经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一家人又回到了北京,她被安排到国防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

2007年广东“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纪念活动和其他的一些场合,林晓霖接受媒体采访时,她称“向受父亲迫害者谢罪”——当场引起轰动。

了解林晓霖女士的人说,晓霖这些年她都在谢罪,她向刘少奇的孩子、罗瑞卿的、彭德怀等等老红军的子女谢罪,甚至是向受林彪案牵连的部属子女后代致歉。不过,谢罪的同时,她也希望父亲林彪在战争岁月里的功绩能够得到肯定。

林晓霖现在居住在北京,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广州工作。今年70多岁的林晓霖难掩对父亲林彪的怀念之情,她有时还梦见林彪,一直认为自己像是一只灰小鸭,受后妈排挤,但“给我亲情、给我父爱的,也就只有我爸了”。

林晓霖的一些谢罪行为,广受大陆网友的好评,但在其他一些人看来,不能容忍,被视为是一个“很怪的人,做事没有原则。”林氏姐妹在1980年代前关系还亲密,以后因为一些事物的认识有分歧,关系逐渐闹僵,这对同父异母姐妹都在北京,但平素并不走动。“有一次气得我都想打她,她太欺负她妹妹了。”张清林告诉凤凰周刊记者。

与父辈的恩怨也深深影响后代人的交往,林晓霖与黄吴李邱四家也不来往。

“黄吴李邱”的后人中,黄永胜生有四子,黄春光是老大,还有黄春明、黄春耀、黄春义三兄弟,黄春光和黄春耀按干部转业,老二黄春明和小弟黄春义则都是复员,复员后又有政策,改回转业待遇,以后都陆续下海经商。黄春明和黄春义全家分别移民澳洲和新西兰。

黄家多产子,除二弟黄春明育有一女黄乐乐外,其他几个都是孙子。黄家第三代多为公司白领或高级经理人。黄春光的儿子原来在北京的沃尔沃公司,现在跳槽去了克莱斯勒。

吴法宪生有四女一男,吴新潮为长子,剩下都是女儿。老大吴新潮从山东一所大学退休。吴家老三金秋定居美国,从事文革历史研究,吴家几个女儿大都是国企技术员或医生,四女儿也下海经商。

李作鹏亦是五个子女,李家比较怪,几个子女一律在国企工作,吃体制饭。老大李冰天当过沈阳一个医院的院长,其女婿是学美术出身,又很有经营头脑,据说在沈阳光别墅就有三套。李家老四是北京一个造纸厂的党委书记,其余几人都是单位的科级以上领导。

邱会作有四子一女。长子邱路光,次子邱承光,三子邱光光,四子邱小光。邱路光原来在一个商学院做老师,后来也下海了。邱家二子据称从中信公司退休,邱会作小女邱小京嫁给父辈一个老战友的孩子,这个老战友是个上将。邱家其余几子都下海经商。黄吴李邱四家中,黄春光与邱路光同龄,两人关系最为要好。

身后雕像和回忆录受追捧

林彪集团身后四十年,因为政治宣传,他们的命运已被定格,但在大陆民间,林彪及四大干将的功与过却有着相对朴素、客观的评说。

2010年9月,江西兴国县的将军广场上,由该县红土地文化研究会主持举行了吴法宪将军的雕像安放仪式。江西兴国县是知名的红军县,2000年初,为了彰显这些开国将军的不朽功勋,兴国县筹资4千万建立了一个革命教育基地——将军园。

将军园位于兴国县城西南角,广场设有背手站立的毛泽东雕像、戎装骑马的朱德和曾在兴国坚持游击战的陈毅,以及54位兴国籍的将军塑像。54位将军包括曾任最高院领导的肖华和陈奇涵上将,5名中将中,就有兴国籍原总后勤部部长的邱会作中将。

将军们的雕像全部采用优质天然大理石,由福建惠安崇武镇的能工巧匠雕刻而成。在众多的将军塑像中,由于身份特殊,邱会作中将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但和其他将军的雕像一样,邱会作将军的塑像同样英武挺拔。

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曾庆红等人先后参观过兴国县的将军园和将军展览馆,曾庆红看后提醒说,吴法宪也是兴国人,兴国县政府便决定在将军园内放上吴法宪的雕像。

“吴法宪祖籍是兴国人,解放前逃荒至永丰县,后参军入伍,身居空军司令的高位。”邱会作长子邱路光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兴国县将军园管理处根据吴法宪家属的要求和吴法宪回忆录的介绍,前往兴国县南坑乡和吉安市永丰县郡埠乡调查,发现情况属实,于是在广场上增设了吴法宪的花岗岩雕像,并把吴的生平事迹放入将军展览馆内。

因为这个特殊原因,吴法宪成为“四大干将”中,唯一在兴国和吉安两地都有雕像的将军。2009年,“四大干将”最后一人李作鹏去世后,在吉安的红军将军园,李作鹏的后人也联系当地政府为父亲树立了雕像。

湖北咸宁澄水洞前,前总长黄永胜与夫人的塑像数年前就由黄家后人安放。黄春光向凤凰周刊记者透露,“我父亲回家,包括我父亲(骨灰)送回去,都是经当时的市长书记首肯的,而且让我们放在殡仪馆,说你们选择哪个位置都可以,愿意放在哪就放在哪,要多大地方都可以。

“四大干将”生前死后都出版了各自的文革回忆录,有的亲自撰写,有的由子女整理录音而成。

这些回忆录,张清林都看过,“相对来说,邱会作回忆录写的比较客观,吴法宪的书忌讳较多,特别涉及到毛的。空军跟毛的关系相当密切,他都回避,特别涉及到毛一些隐私方面。”张清林说,这些隐私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如怪诞的中南海女孩参政,对当时社会政治带来很大影响。

唯独林家暂无回忆录,不过本刊记者了解到,林家长女林晓霖伏笔数年,据称正在撰写与父亲林彪和文革有关历史的一本书籍。

湖北省黄冈县中部,有一座白羊山。山南是林家大湾,这儿因出了林育英、林育南、林彪这林氏三兄弟而闻名。林育英、林育南两人是中共烈士,林家大湾人都姓林,现今还有他们的后代。林彪死后,其亲朋也在林家大湾故居堂屋,放陈了身着将军服的林彪雕像,供人凭吊。去过林家大湾的黄春光说,那里上年纪的乡亲至今对林彪仍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