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范忆琳曾高烧脱水仍夺冠 教练:她太不容易

2019-07-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汇报讯:一枚铜牌,它也许没有金牌的厚重,也不及银牌闪亮,但对于五名"初闯"奥运的小花们来说,能登上象征着世界最高水平的领奖台,本就是一种莫大的成功和荣耀. 在

文汇报讯:一枚铜牌,它也许没有金牌的厚重,也不及银牌闪亮,但对于五名“初闯”奥运的小花们来说,能登上象征着世界最高水平的领奖台,本就是一种莫大的成功和荣耀。

在这支“小鬼当家”的中国体操女队中,两名最小的运动员都来自上海,那就是同为1999年出生的范忆琳和毛艺,本次奥运会的经历将成为她俩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范忆琳这次比赛的表现要更稳定一些,她在几个项目中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毛艺则显得有些紧张,她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体操女队教练徐惊雷在谈到上海的这两朵小花时说,“但不管怎样,她俩都帮助中国队超越了伦敦奥运会的成绩,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至于将来,我相信只要她们继续努力,就完全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一个在生命中曾遭受重大打击的女孩,一个在三年前差点放弃体操的女孩,如今却站上了奥运领奖台,对于她俩而言,里约之行没有遗憾。

范忆琳:大场面选手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辛酸

2010年,正在上海体操队带队训练的女队主教练周世平迎来了新一批从各区县送过来的小队员,其中一个让他眼睛一亮。

“她的眼睛很大,一直咧着嘴在那里笑,给人感觉很阳光。接下来仔细看了看,发现她的手脚比同龄人要大一圈,这对于练高低杠和平衡木来说很有优势。”这个孩子就是范忆琳。周世平说,与先天条件相比,范忆琳能吃苦的劲头更让人感到难得,“那时候她才11岁,普通小孩子练得苦了累了,就会吵着要回家。范忆琳也哭,为什么哭?是因为自己没练好而哭。搞竞技体育的,吃不了苦成绩就肯定出不来。”

范忆琳有多能吃苦,意志力有多强,一件发生在2011年全国青年锦标赛期间的事情足以说明。高低杠决赛前一天,12岁的范忆琳突然开始腹泻并伴随高烧,躺在床上都说胡话了。到了半夜,周世平和她父母一商量觉得不行,还是得送医院,诊断之后医生表示必须立即吊水。

“当时我想,明天的比赛肯定赶不上了。病得这么重,人都完全虚了,脱水了。”但让周世平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小姑娘刚睡醒就吵闹着要参赛,“都急哭了,没办法,就让她上场吧。”众所周知,高低杠是危险系数相当高的项目,那天范忆琳上场后,周世平一直都站在器械边保护,紧张得双手手心都浸透了汗水,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范忆琳最终成功完成了整套动作,勇夺冠军。“当她稳稳落地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个小姑娘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周世平说,“说不定,能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的选手。”

周世平没有看错人。去年11月,范忆琳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就技惊四座,在世锦赛高低杠比赛中,之前在国际赛场上还名不见经传的她发挥出色,勇夺冠军,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范忆琳的特点就是每到比赛,状态都会出奇的好。”周世平对弟子的这个优点心服口服,“包括之前的一些全国比赛,只要上了赛场,她就能比出训练中的最高水平。这一点不服不行,她就是一个为大场面而生的女孩,拥有一颗承受力超强的‘大心脏’。”

但在世锦赛夺冠的大场面背后,却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辛酸。

比赛前一个月,范忆琳的妈妈去世了。小时候,范忆琳去练体操都是妈妈骑着自行车来回接送,两人格外亲密。对范忆琳而言,这次打击有多沉重可想而知。原本,范忆琳的父亲还瞒着国家队教练组,怕影响她训练。但范忆琳妈妈的病情加重了,上海队将消息告诉了国家队教练组,总教练黄玉斌当机立断,“一定要让孩子回去看看妈妈。”

这却成了母女俩的最后一次见面。范忆琳探访完回到国家队没几天,妈妈去世了。范忆琳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又走上了训练场。“这孩子太不容易了。”国家队教练王策群说这话的时候几乎落泪,“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我们大家都更加疼爱她。”

没有任何一种成功能够轻易得来,范忆琳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为大场面而生的女孩,正是缘于自己平时刻苦的训练以及超强的意志力。

毛艺:三年间从险些退役到奥运季军的奇迹

女团决赛结束后,毛艺一直在自责,面对记者时她泪流满面,“正是因为我在自由体操中的失误,才让大家的银牌变成了铜牌。”

毛艺的自责大可不必。作为一位三年前差点放弃体操的女孩,又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三级跳”,她能来到里约,并最终登上领奖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毛艺的故事,要从2013年全运会说起。作为辽宁和云南合作培养的一名运动员,毛艺在那一年代表云南参加了全运会,云南队整体实力一般,没能进入决赛,毛艺个人也表现平平。看到走在场边心灰意冷的毛艺,她的启蒙教练、沈阳市体操学校校长张汗侠对她说:“你愿不愿意去上海队练练,如果愿意的话,我想想办法。”

上海队是当届全运会的冠军,听到有这样的机会,毛艺当时就流泪了,拼命地点头,“我当时真的差点就决定离开体操了,这次机会挽救了我的体操生涯。”

2014年3月,周世平看到了毛艺后立即决定留下她,因为“她的身体条件,是我见过最好的”。此后的一年,毛艺练得很苦,从一开始周世平就像雕琢璞玉般小心翼翼,给她制订了一整套细致的训练计划,几乎每天都从早上8点半练到晚上6点半。

辛勤努力了七个月,毛艺的水平突飞猛进,尤其是在练熟了成套动作后,周世平意识到,如果不将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队员送到国家队,将会阻碍毛艺的继续成长。“但国家队不是你说想送队员就能送进去的地方,我开始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国家队教练组注意到这样一名队员。”几经努力无果之后,周世平想出了最后一个办法:向上海体操中心提出申请,带队伍到北京训练一个月。

“为什么要去北京练?就是为了让国家队教练能近距离考察毛艺的实力。”周世平带队来到北京的国家体操训练中心,第一堂训练课开始时,黄玉斌正好带着国家队在另一边训练,“机会太难得了,于是我安排毛艺第一个上场训练,让她做全套动作。”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毛艺几个跟头一翻,国家队的教练围过来了。全套动作刚结束,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就指着毛艺对周世平说:“老周,你把她回去的火车票退掉,她留在国家队了。”

里约的比赛结束后,毛艺说:“以前,我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些世界名将。今天,我却能和她们同场竞技,这样的事,我曾经想都不敢想。”从萌生退意到进入上海队,从上海队跃入国家队,再到代表中国队参加里约奥运站上领奖台,毛艺这三年的经历已成一部励志剧,也必将激励她迈向人生更高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