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的事迹 我所知道的李根源先生

2017-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是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我读初中时的学校--昆明私立五华中学校董事会的董事长,他的五公子李希泌是校长,李老经常到校参加重要庆典(如开学.毕业.校庆等),发表演讲,并经常深入到教室听课,视察学生食堂.宿舍,与学生亲切交谈,了解情况,所以我对他印象很深.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生于腾冲九保镇(今属梁河县),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系同盟会员.回国后,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总办,是陆军讲武堂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朱德考入讲武堂学

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是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我读初中时的学校——昆明私立五华中学校董事会的董事长,他的五公子李希泌是校长,李老经常到校参加重要庆典(如开学、毕业、校庆等),发表演讲,并经常深入到教室听课,视察学生食堂、宿舍,与学生亲切交谈,了解情况,所以我对他印象很深。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生于腾冲九保镇(今属梁河县),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系同盟会员。回国后,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总办,是陆军讲武堂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朱德考入讲武堂学习期间,他是朱德的恩师,多次保护了这位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总司令的杰出学员。

辛亥革命期间,李根源是昆明“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由于他的精心策划,领导有方,使起义获得成功。

他曾积极参与反袁护国战争,任护国军驻粤、港代表,护国军军务院都参谋等职,后又任驻粤滇军总司令,参加护法战争,曾被授予陆军上将衔。1922年应黎元洪邀请北上,先后任航空督办、农商总长,官至兼署国务总理。

他是民国时期云南籍人士担任过最高级别行政长官的人(尽管任职时间很短)。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于次年8月回到昆明,期间历任军事委员会参议官、云南省政府顾问、云贵监察使、国民政府国策顾问等职,1942年日寇侵入滇西,他请缨上前线杀敌,积极参与滇西抗战。

抗战胜利后,仍担任国民政府国策顾问。1949年11月,他乘代总统李宗仁来昆之机,与李斡旋,使“九九整肃”被捕的进步人士全部获释。建国后,于1950年6月赴京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历任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5年7月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李根源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的一生。在云南近代史上,无论是辛亥起义、护国战争、抗日战争、云南和平起义,他都有重大贡献,是一个重量级的历史人物。他既是文官,又是武将,可谓“出将入相”,且不贪财,不怕死,令人钦佩。另外,李根源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曲石文录》《曲石诗录》《雪生年表》等。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多达三千余首,此外还喜爱书法和雕刻,他到过之处,均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书法和碑刻作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名人。

他的五公子李希泌(1918~2008),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时,他婉拒了省主席龙云请他出任秘书的好意,毅然投身教育事业,决心以教育救国。他邀约了几位热心教育、志同道合的挚友,如当时还是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吴征镒等人,共同创办了私立五华中学,并亲自担任了校长。李校长在担任校长期间(1942~1950),只尽义务,不领薪酬,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为人正派,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关心爱护学生,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建国后,他到北京工作,担任了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研究馆员,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著作颇丰。他和父亲李根源一起,铸造了私立五华中学的校魂和精神。

私立五华中学最初创办时因无校址,暂借圆通小学(今昆明市第一职业中专的一个校区)的校舍办学,1942年9月正式招生开学。后几经转展,于1946年秋搬迁至拓东路东段状元楼外的“沐公祠”(系供奉明初平滇将领沐英牌位的祠堂,今为昆十二中校办工厂——“云南围棋厂”所在地)旧址继续办学。

我是1948年9月考入这所学校读初中的,进校后经常有机会在各种庆典上聆听李根源先生的演讲,获益匪浅。其实,早在进校前我就已经认识这位历史名人了,事情是这样的:1938年8月,李根源先生从西安飞返昆明,回到阔别了20多年的故土,当时恰逢滇缅公路迅猛抢修通车,这项工程被各国专家和新闻媒体誉为世界公路修筑史上的奇迹。

李先生了解到这项享誉世界的工程是滇西10个民族的20万民工在滇籍总工程师段纬的设计和指挥下完成的,便向省主席龙云说他很想见见这位总工程师。

经龙云引荐和介绍,我父亲段纬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风云人物。李先生比我父亲长10岁,所以父亲把他视为长者,对他十分尊敬,逢年过节都要登门拜望他,有时也带我去。

位于翠湖边、温泉、复新新村的李宅,我们都去过。李先生对我父亲十分器重和热情,每次都以礼相待,留我们在他家吃饭,与我父亲谈得十分投机,父亲称他为“印老”,我叫他“李老伯”。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李先生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声音宏亮,谈吐高雅,虽在省外工作、生活了20多年,却乡音无改,依然是一口浓重的腾冲腔,一把美髯迎风飘拂,经常一袭大褂,有时还外罩一件黑色的马褂,走动时柱一根拐杖,颇有名士风度。

我在童年时期就能有机会和这位名流贤达近距离的接触,所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正式考入“五华”后,因李校长坐镇学校,主持校务,与我们朝夕相处,所以天天都能见面,其父李董事长经常来校视察、作报告。有时是从腾冲专程赶来。一次他到学生宿舍看望同学,一眼就认出了我,他鼓励我好好学习,将来继承父辈的事业。

五华中学创办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办学的初衷就是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建校伊始,以李根源父子为代表的校董会和校领导就提出了这所学校要继承发扬云南历史上声誉卓著的“五华”“经正”两所书院的传统和学风,以闻名全国的天津南开中学(周恩来、温家宝两位总理就是该校的毕业生)为办学的榜样,提出了“北有南开,南有五华”的奋斗目标,以“坚忍和爱”为校训,从1942年9月至1952年7月的10年间,该校累计招收了高、初中各10个班,毕业的学生上千名。

李根源先生来校的历次演说都热情奔放,富有说服力,他十分赞赏时任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的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说:“西南联大”是“草棚子”大学,没有大楼,却有“大师”,且大师云集,人才济济,所以才能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把学校办成蜚声海内外的一流大学。李董事长对此十分感慨,他还说五华中学也没有一幢大楼(当时校园内都是平房),我们要向“联大”学习,延聘一流的教师来教课。

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五华的教师多为西南联大的教师和毕业生,其中名师不少。如学校创办人之一的吴征镒(教生物,后来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建国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朱自清(教国文,今称“语文”,著名作家、学者,时任西南联大教授)、潘光旦(教生物,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时任西南联大教务长、教授)、马约翰(教体育,中国近代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体育界名家)、钱穆(教历史,著名泰斗级的历史学家,时任西南联大教授)、姜亮夫(教国文,国学大师,著名的敦煌学家、教育家、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授)、王瑶(教国文,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季镇淮(教国文,后来成为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德熙(教国文,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任清华、北大教授,北大副校长)、孙本旺(教数学,解放后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王佐良(教英语,后来成为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马启伟(中国近代体育的创始人之一,著名排球运动家,后来任中国女子排球队首任主教练、北京体育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任)、林聆(教美术,解放后成为著名的军旅画家)、汪钱(教历史,后来成为著名隋唐史专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毕列爵(教生物,后来成为著名藻类学家、湖沼学家,任湖北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客座研究员)、高鼎三(教物理、数学,后来成为著名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学家、中国半导体创始人,任吉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赋宁(教英语,后来成为著名英语教育家,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张澜庆(教地理,后来成为著名地质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曾任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的秘书)……一所私立中学,聚集了如此众多的名师、专家来校任教,应该归功于李根源父子的远见卓识,这样的教师阵容,不仅在当时的公私立中学中是少有的,就是现在的名牌、重点中学也无法相比、望尘莫及。

五华中学拥有这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理所当然的一向居于昆明地区的前列。“名师出高徒”,在这些名师的培养教诲下,五华的莘莘学子们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这所学校成了20世纪40年代昆明的一所学风严谨、教学质量高、升学率名列前茅而闻名全市的中学,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五华”的历届毕业生大多成为教育战线、医疗战线、科研战线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当时在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员的朱自清先生曾为这所学校撰写了校歌歌词,全文如下:“邈哉,五华经正流风余韵长,问谁承先启后,青年人当仁不让!还我大好河山,四千年古国重光,责在吾人肩上。千里英才荟萃一堂,春风化雨弦诵未央。坚忍和爱南方之强,五华万寿无疆!”这首歌词概括了五华中学的办学宗旨、方向、奋斗目标和校训,写得很有文采,且琅琅上口,经配曲后,不仅在当时的历届师生中广为传唱,直到今天,它在那些已届耄耋之年的五华校友中还记忆犹新。

我进入这所学校时,校址已搬迁到了拓东路“沐公祠”,并已发展成一所完全中学,从初一到高三都各有一班,全校约有300多名在校生。现在回忆起来,感到这所学校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每学期都有期中、期末考各一次,还有月考两次,经常都有随堂测验,一学期下来,大考小考频繁。

我在五华初中3年,可谓身经百考。作文也是每周一次,由任课教师精批细改后在课堂上评讲,好的作文还挂在教室的墙上供同学参观。学校还参照“西南联大”的做法和经验,在各门课程中实行“学分制”,这在当时昆明的中学中也走在了前列。

学校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利用附近的拓东运动场地,开展各种田径运动、球类比赛,尤以排球、篮球、垒球最为盛行。记得高中的男生组织了一支名叫“五虎队”的篮球队,这支球队球技精湛,水平很高,经常在校内外的比赛中打出威风、赛出水平,在全昆明市都小有名气。

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一次运动会,体育名家和教师马约翰亲自策划、组织并担任裁判,届时李董事长都要前来观看,站在主席台上检阅运动员入场,亲自参与对优胜者的颁奖。

1949年昆明市的私立中学运动会就在拓东运动场举行,五华中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此外,每学期还组织旅行、歌咏、演剧、联欢会等多种有益活动,以增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1951年7月,我参加了昆明解放后首次举行的全市公办中学和中专的联合统考,按第一志愿被录取入昆一中读高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所曾就读了3年的名校。

次年年底,昆明市文教局接管了五华中学,并决定五华中学与峨岷中学两所私立中学合并,组建为昆明第十二中学。

五华中学虽已不复存在,但其“流风余韵悠长”,它将永远保留在上千名海内外校友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