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新演出每幕都引欢呼 《对话·寓言2047》传统艺术搭配前沿科技

2019-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长调呼麦云纱秀 <对话·寓言2047>被张艺谋视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演出形式,是一场"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对话的语言".整场演出共分为八个相对独立

长调呼麦云纱秀

《对话·寓言2047》被张艺谋视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演出形式,是一场“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对话的语言”。整场演出共分为八个相对独立的段落,每个段落虽然只有十多分钟的表演时间,但几乎都是由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搭配一种来自世界顶尖科技团队成果,进行巧妙融合,编排成为一个完整的视听表演。比如演出一开始,漆黑的舞台随着来自蒙古族的长调与呼麦声而逐渐亮起,71岁的长调老艺人其布日呢喃着歌谣,舞台上方随性舞动着不断变化色彩的云纱,这是来自美国的艺术家Daniel Wurtzel利用空气律动结合科技手段制造的云纱秀。京剧裘派传人、跨界舞蹈家裘继戎的出场引发不少观众的惊呼,他的身后是古琴演奏家巫娜的弹奏,他的上方则投射下数条激光,通过不断变化的形状将裘继戎锁入一个“牢笼”之中,在古琴嘈嘈切切的旋律下,裘继戎在激光牢笼中表现出挣扎与呐喊。不久之前获得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的吴彤与两位艺术家一道带来笙乐演奏,在他们表演的同时,数十架无人机在漆黑的空中渐次出现,闪烁着灯光盘旋起落,仿佛将观众带入一个神秘的未来空间。当每一段落演出落幕,艺术家谢幕时,现场观众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呼啸声。

《对话·寓言2047》昨天一经首演即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响,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并不急着离场,仔细翻看手中的节目手册回顾每一个节目的演出团队,一些观众兴致盎然地讨论起某一段落所表达的观念和隐喻。据悉,《对话·寓言2047》首轮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三场,但门票早在一个月前就已售罄,随后该演出还将会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陆续上演。

在昨晚的首演结束时,厚重的红幕最后一次拉开,穿一身中山装的张艺谋上台谢幕,赢得了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作为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导”,张艺谋在拍摄电影之余,还跨界执导了包括奥运会开幕式、G20峰会开幕式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表演。“我愿意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只要电影的拍摄时间允许,我会去尝试做不同的东西。”张艺谋说,“白天我还一直在拍《影》,现在已经基本接近五分之三了。为了能来给观众谢幕,我们今天提前开机,提前收工。我很喜欢做这样的跨界,我可以把影视方面的知识放到演出里,也可以把演出积累的经验再运用到影视里,它能开阔人的眼界。中国有句老话叫‘见多识广’,只有见的多了,你才会知道怎么去选择。”

早在一个多月前,自嘲用惯了“大色块”和人海战术的张艺谋就说,这回他要做一场“高冷”的演出,怎么高冷怎么来。从实际效果来看,张艺谋的确言出必行——整场演出几乎没有任何的舞美设计,吞噬一切的深沉黑色贯穿始终,传统的中国艺术和来自西方的现代舞台观念就在这样的空间中进行鲜明又交融的碰撞。八幕演出,每一段都饱含着古与今、中和外的共存交流,这正是本场演出主题中“对话”两字的含义所在。谈到为何要选中“2047”这个年份时,张艺谋说:“演出是在表达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对话,开始的时候我说,咱们总不能像王家卫的《2046》一样,那就叫2047吧。后来我仔细一想,发现也很有意思,2047距现在有整三十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年里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十年可以有很多的改变。”

对未来的“寓言”总是免不了要提到科技,而科技无疑也是本场演出格外引人关注的部分。当飘动的云纱似火焰般燃烧、台上舞者的身影化作一棵花枝繁茂的树、无人机如同萤火虫一样浮现在半空时,全场观众无不屏息惊叹,连见惯了无数大场面的张艺谋自己都坦言,在最初观看时,“精灵”似的无人机给他留下了格外新鲜深刻的印象。科技的力量固然让人赞叹,但随着如今人工智能的日益强大,人们对技术的恐惧也随之不断增长。“我们已经看到了科技作为双刃剑的可能,很多影视作品也在探讨这个问题。”张艺谋说着,用这次演出中京剧《三岔口》和一段有些诡异的Ipad舞蹈的组合举了个例子,“《三岔口》中的两个人想看见对方,却看不见,但Ipad舞蹈表达的是现代人可以看见对方,却不想交流,这是科技发展造成的一种‘异化’。”

要把古今中外的艺术恰到好处地融于一炉,张艺谋和制作团队花费了无数心血。“实际操作起来,同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把各个细节平衡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张艺谋介绍道,“比如这个激光舞,演员的形体要完全和激光同步,裘继戎和激光的编程师就互相磨合了很长时间。组合的选择也不是无机的,不是‘乱炖’,是有机的混搭。混搭得好,就会产生碰撞和火花,甚至会产生思想,混搭得不好,就是简单的炫技。从事艺术,分寸两个字是最难拿捏的。任何事情的分寸,都是永远的功课,是创作者对极致的一种不懈追求。”

演出最后一幕,77岁的吴书香在角落中用一台200多年的织布机静静地织布,舞台主体呈现的则是由编程精准控制的灯球,来自英国的舞者在其中翩然起舞,用张艺谋的话来说,“这是两种状态的编织,一种是最原始的,一种是最现代的”。最终,灯球失控般倾斜而下,场面格外震撼,这样的安排,其实包含着张艺谋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如果将来有一天,编程和人工智能拦不住了怎么办?人类在发明创造的同时,也许在毁灭自己,谁知道呢?但总的来说,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人类的未来抱乐观态度。”

伴随这样“高冷”的艺术混搭而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一部分观众和评论者的不理解乃至质疑,事实上,这也是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几乎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的问题,对此,张艺谋表示自己一贯是个喜欢自嘲的人。“我常常反思,常常自我批判,也常常自嘲。你的作品,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很正常。我经常用这种自嘲和反思来鼓励自己,让自己保持包容的心态和一颗平常心。从事了这么多年的创作,我觉得最难最难的就是原创。” 本报实习生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