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故居介绍 周敦颐墓遗址

2017-10-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学习前人思想了著作上,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他著有<通书>和<爱莲说>等作品,其中将自己的见解融于其中,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通书>一文中,"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这些便是周敦颐名言之一.周敦颐<爱莲说>欣赏这些体现了周敦颐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后来,这句话深受哲学学者的推崇,周敦颐并没有将运动和静止完全地割裂,他认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学习前人思想了著作上,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他著有《通书》和《爱莲说》等作品,其中将自己的见解融于其中,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通书》一文中,“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这些便是周敦颐名言之一。

周敦颐《爱莲说》欣赏

这些体现了周敦颐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后来,这句话深受哲学学者的推崇,周敦颐并没有将运动和静止完全地割裂,他认为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以参照物来说,或许肉眼看见世间万物是静止的状态,事实上,它是运动和变化的,它遵循着自己的规律而来,日复一日地变化着。

除此之外,“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出自于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一文,周敦颐描述了自己喜欢白莲的理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即使白莲生长在池塘的淤泥之中,但是它的花朵美丽洁白。盛夏时节,发出清幽的香味,让人心情愉悦。周敦颐以“莲花”自喻,表达出自己高洁、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千百年来,这句话深受后人的推崇,文人墨客纷纷以此为座右铭,表达出自己高尚的人格节操。

周敦颐的诗

周敦颐是位学识渊博的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不但开创了宋明理学,在诗词文学领域上也有不俗的建树。根据资料显示,周敦颐一生共有34篇诗词。周敦颐游历四方时,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诗篇。代表作品有《题春晚》、《江上别石郎中》、《牧童》等。

周敦颐作品欣赏

《题春晚》是周敦颐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题春晚》全诗内容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题目中,“春晚”两字代表暮春晚景,这首诗歌写于公元1071年,诗人在一个暮春傍晚,看着乡间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色,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诗人在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即夕阳西下的乡间。落日余晖洒向大地仿佛给万物镀上了一层金色,柴门遮掩着,挡住了西沉的阳光。远处的林子沙沙作响,原来是乌鸦归家了,苍茫的夜色中,只能远远看见几只鸟在林中飞来飞去。诗人此时站在栏杆处,遥望乡间小路的尽头,发现一位樵夫正担着木柴回家。可以想象诗人描绘的这幅乡间生活画面充满了意境美和静谧美。诗人通过描写柴门落花、乌鸦归家、诗人远观与樵夫归家四幅画面,展现了乡间生活的安逸与舒适。周敦颐采用了由近到远、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诗人喜爱恬淡的乡间生活,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之情。

周敦颐通书

《通书》是周敦颐的一部作品,其中以伦理学和儒家理论为核心,讲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和道理。语言通俗简短,道理浅显深刻,所以被后人称为“通书”。《通书》一共有四十章节,后来朱熹说,周敦颐所著的《通书》共有四十一章节。

《通书》欣赏

在文章开头,周敦颐就讲述了诚信,第一章讲述了《诚上》,第二章讲述了《诚下》,文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其中,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只有一个人具有诚信额品质,那么他才可以成为一位顶天立地的君子。随后,周敦颐提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宇宙万物的演化都有规律,没有凭空产生的事物,进而指出世间的种种都是实在存在没有一丝虚伪。但是,每个人往往不能保持诚信、正义的品质,换而言之,个体的私心逐渐膨胀,掩盖了性本善的品质。

如果个体克服了自身“邪暗”的私心,那么他便拥有了“诚”。儒家创始人孔丘曾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谓“克己”指的就是克服自身的私心和私欲。周敦颐以孔丘的这一句旨在说明人的私欲可以克服。纵观《通书》全文,周敦颐以自己对“诚”的理解来讲述了万事万物衍生的道理。其中,加入了儒家的思想观念,旨在告诉世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通书》简洁明了,其中的道理和先秦儒家思想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