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北京大学 沉静的动力 ——记北京大学文兰院士

2017-1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乡村的沉寂是成就事业的积蓄与磨炼,要在数学世界有所作为还得扬帆出海,1978年,文兰凭着他积累的数学功底,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他结束了八年的乡村生活,从偏僻的农村到中国的最高学府,文兰心底的那份沉静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是他的视野顿时开阔.他在八年后重新回到自己曾经熟悉的氛围,跟从名师学**,使他找到了自己献身数学的方向.他的导师是著名数学家廖山涛教授,廖教授是中国微分动力系统的创始人.廖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一直在北大任教,廖先生淡泊名利,生活俭朴,对待事业

乡村的沉寂是成就事业的积蓄与磨炼,要在数学世界有所作为还得扬帆出海,1978年,文兰凭着他积累的数学功底,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他结束了八年的乡村生活,从偏僻的农村到中国的最高学府,文兰心底的那份沉静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是他的视野顿时开阔。他在八年后重新回到自己曾经熟悉的氛围,跟从名师学**,使他找到了自己献身数学的方向。

他的导师是著名数学家廖山涛教授,廖教授是中国微分动力系统的创始人。廖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一直在北大任教,廖先生淡泊名利,生活俭朴,对待事业却一丝不苟,他治学一生可以用“苦功”二字概括。

廖先生从来不说“天才”二字,他认为研究数学仅靠聪明不够,数学家前面不可以加聪明二字。廖教授的讨论班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他给每人选一篇论文,给一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上台讲。要求很简单:甩开稿子。

这意味着你必须对文章的内容吃透,成竹在胸,否则就讲不下去。廖教授本人也是这样,在终生的教学生涯中从不照本宣科,他有完整的讲稿子,但在课堂上从不打开。这种非凡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大修炼得来的。

在廖教授严格的言传身教下,文兰受到特别的影响,从做人到做学问文兰都有乃师的风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忠厚的文兰时刻记着老师“做学问先做人”的教海。在学问上,文兰继承了导师勤勉苦学的精神,以及追求高目标、解决大问题的治学胸怀,为了让学生的研究与世界数学同步,1982年,廖先生推荐文兰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留学,后又转到美国西北大学学**,因为那里是微分动力系统的世界性研究中心,文兰的博士导师是著名数学家Williams教授,他的博士论文证明了关于非扩张双曲吸引子拓扑刻划的Williams猜想。

1986年文兰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芝加哥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任教。1988年文兰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举家回国进人北京大学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开始集中精力攻克新的数学难题。

对于在博士后流动站的那段时间,文兰印像十分深刻。当时条件比较艰占,一家人住在一居室里,从物质条件看,与美国无法比较。

但是回到母校北大工作,这一点在他心中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份量。博士后阶段,尤其是在北大,科研环境宽松,没有职称晋升的压力,没有文章数量要求,有的是深厚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氛围,特别是廖教授的指导和影响。

文兰认为这一段博士后经历对他后来的工作十分重要。在这段时间里,他在廖教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他不满足于对大师研究进行单纯的补证工作,而是大胆地开辟自己新的研究方向,勇于思考高难问题,将研究精力集中在微分动力系统的关键问题上。

从博士后工作开始,文兰在微分动力系统领域若干带有基本性的重要问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不可逆系统的C1封闭引理,流的C1稳定性猜测,推广的C1衔接引理(与夏志宏合作),Palis的C1稠密性猜测等。

这些工作处于微分动力系统的核心部分,难度很大。C1稳定性猜测在文献中被普遍称为微分动力系统的中心问题。C1封闭引理被称为微分动力系统的基石性的极其困难的定理。而Palis的C1稠密性猜测则是当今微分动力系统最受关注的未解决的问题。

文兰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同行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如smale,Williams,Robinson,Pilyugin等教授对文兰教授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在这一领域迈出了一大步,掀开了新的一页,赞誉文兰教授是一个不断做出惊人成果的数学家。

文兰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数学界赢得了荣誉。文兰的研究在国内同样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首届国氏博士后奖(1994),陈省身数学奖(1996),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等,1999年文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