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设计者范立础去世】范立础与老师李国豪的故事

2017-08-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京长江大桥设计者范立础去世,范立础,桥梁结构工程与桥梁抗震专家.1933年6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同济大学原结构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16年5月3日上午,中国桥梁抗震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因病去世,享年83岁.提起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知.而在25年前,他参与并完成了南浦大桥的抗震研究.如今,大桥犹稳固,斯人已远行.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上海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

南京长江大桥设计者范立础去世,范立础,桥梁结构工程与桥梁抗震专家。1933年6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同济大学原结构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16年5月3日上午,中国桥梁抗震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因病去世,享年83岁。提起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知。而在25年前,他参与并完成了南浦大桥的抗震研究。如今,大桥犹稳固,斯人已远行。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上海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豪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23日下午5时3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李国豪(1913年- 2005年2月23日),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和工程教育家。广东梅县人。曾任上海同济大学校长。

李国豪:一生致力于造桥教书育人,据刘开明回忆,当时李国豪(右)正与另一位桥梁专家徐以枋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交谈如何发挥政协委员的桥梁作用。

未必都识世界桥梁界赫赫有名的“悬索桥李”,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人们日日走过的桥,座座都有他智慧的凝聚。难得读懂教授填补空白的“桁桥扭转理论”,可一本《桥上桥下》却是他俯下身来,用直白的字眼、有趣的比喻,为孩子解读深奥的科学。

无法再听老校长的精彩讲课,然而同学们还记得,每个新学年开学,他必为大家送来勉励与教诲,连小小的校园社团也有幸得到他的题名……2月23日,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李国豪院士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1岁。一生造桥的李国豪如他自己所说:“从字面上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无论前面是山谷还是流水”,他以爱国热情、人格力量、学术功底、执着信念超越了人生无数的障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

元宵节那天传来李国豪教授辞世的消息,令年初一才去医院探望过李校长的两位弟子分外难过。昨天,记者找到这两位在各自研究领域成绩卓著、或担负重要岗位工作的李国豪弟子,他们无比深情地追忆起了自己的恩师。

项海帆如今已有了许多显赫的头衔: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大跨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及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主席等等,但他今天最为珍视的仍是这样一个身份——李国豪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

前天,获悉李校长走了,项海帆情不自禁当场就哭出了声……项海帆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做李校长研究生的日子。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李先生在课堂上给他们举过的一个例子:假如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想要尽快了解和熟悉它的最好方法是,买张地图,走街串巷自己去摸熟所有的角落。其实,李先生讲的是一种自己总结的自主学习方法,对当初年轻的学子来说,这样的指导,一辈子都受用。

“文革”中在隔离室写出巨著,“文革”期间,李校长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囚于隔离室中,长达两年之久。漫长岁月里,一个失去人身自由的科学家,两手空空,身无片纸,凭着一颗对祖国对事业的爱心,凭着卓越超群的理论基础和创造思维,借助于报纸的边角和夹缝,演算推导……一部揭开武汉大桥的振动问题和南京大桥的稳定问题之疑案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就这样在囚室里诞生了。

项海帆说,当初虽然大家都身陷囹圄,但李校长却还能在囚室里用德语大声朗诵诗歌:“一切都会过去,寒冬腊月之后又会是明媚的春光!”项海帆告诉记者,其实李校长对我们大多数用的是“身教”,他的严谨治学和求实敬业精神,今天也已成了项海帆传承给学生的第一要素。也许专业知识会不断发展和更新,但李校长的这种“爱国、敬业、诚信”的精神却将在一代代学子心中永存!

一生中最看重的是“做人”,范立础院士是李国豪教授的另一个大弟子,目前除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外,还担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际桥协(IABSE)中国国家团组主席等要职。

“是李校长在我少不更事时,大胆起用了我。他的这种培养人才意识和前瞻性眼光,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学习一辈子!”说起李校长的关怀和培养,范立础感慨道:“李校长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和李校长相处多年一起做学问,范立础深知先生最看重的还是“做人”,并一向对弟子们这方面的要求特别高——“做人要正派,做事要讲诚信”,这是李校长常常会说到的话。

好多年前,一直对自己政治上的进步信心不足的范立础,在陪同李校长出国考察途中被先生认真地追问:“你为什么不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范立础老实地坦白,是怕党组织不批准。李校长开导说,你应该首先考虑对自己是不是该严格要求一点,他像长辈也像朋友那样说道:“这是件好事啊。”从那时起,范立础开始积极争取入党,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1984年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病重之际仍牵挂学生,年初一那天,范立础和师兄项海帆一起去华东医院看望李校长,虽然李夫人再三关照不要说太多话,但看到两位弟子,李先生显得格外高兴。最让范立础感动的是,李校长在他们临走前对他说:“老范(这是李校长对范立础的昵称),你还是‘单身贵族’吗?你自己的事情怎么样了……”万万没想到,这竟成了他们师生之间的最后一句话。

范立础说,李校长对他来说,就是一座丰碑,“李校长,做你的学生真是幸运!”“院士小人书”为孩子架起科普桥,“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还没有人造的桥。那时候,外出行走如果遇到很浅的河流,只好脱下鞋子,赤着脚蹚水过河。后来,有些聪明的人想了个办法,他们在水浅的地方,每隔一步放一块大石头,人就能不脱鞋踩着石头过河了。这种往河里放大石头的‘踏步桥’可能就是人类最早建造的桥。”

这是李国豪在《桥上桥下》一书里用浅显的文字特意为小孩子们架设的科普之桥。费尽心思写“小人书”李国豪欣然答应为儿童写这本“院士小人书”时的表情和话语,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丁晓玲编辑至今记忆犹新。那已是6年前的事了,在一个寒风阵阵的傍晚,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叩响了李国豪院士家的门。

请学问高深、时间有限的院士们为小朋友编写低幼科普读物,行不行?她没有把握。但早就听说李老热心科普事业,所以在所有院士之中,她第一个想到、第一个拜访的就是李国豪。“写过这么多东西,还从来没有人找我写这么浅的书呢,但我很愿意写。”一句话打消了编辑的顾虑。虽是写“小人书”,但李老付出的心血跟写论文没啥两样,内容、图片、文字,样样一丝不苟。

李老自己更是乐此不疲。由李国豪等7位院士撰写的10本“大科学家小讲台”系列低幼科普读物,一版再版,获奖无数。科普是他的生活习惯,怀着一颗教书育人的心,李国豪的这座科普桥越架越远。当非典的阴影散去,发起倡议改变生活陋习的人群中有他;去年,年过九旬的他还在报纸上介绍自己的科学养生之道。科普,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前不久,来自市科协的23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联名递交了“把复兴公园改建成科普公园”的提案。委员们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国豪就曾多次建议将复兴公园改建成开放性的大型科普公园。”忆起李国豪这位老领导(1980至1984年期间担任市科协主席),市科协副主席陈积芳感慨地说:“在科技交流和科学普及方面,李老都是我们的楷模。是他坚持用科普引导青年自学成长,是他建起了‘科技工作者之家’。”

李国豪与桥的故事,用赛璐璐贴片做成实验模型,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上世纪60年代,我国自己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但是,这两座大桥都存在晃动现象。“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国豪被关押批斗,困于囚室的他在报纸的边角上做演算,还自编了三角函数转换表和积分表。后来他又自己动手,用赛璐璐贴片做成了实验模型。经过几年的艰苦研究,终于揭开了大桥晃动的秘密。

黄浦江大桥中国人自己设计,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酝酿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李国豪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叠合梁斜拉桥的方案。这个方案的优点,一是重量轻,二是施工时间短,能够赶在上海两个台风季节中间,完成桥梁主体建设。

当李国豪听说有外国公司正在进行黄浦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时,向江泽民同志坦陈了我国桥梁工程界的进步,积极争取由中国人自己来建造黄浦江大桥。江泽民同志经过深入调研,果断拍板:“就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南浦大桥的建成通车,树立了中国桥梁界的民族自信心。杨浦大桥还创造了当时斜拉桥跨度的世界新纪录。

为虎门汕头两桥建设当顾问,广东珠江口的虎门,是当年林则徐销烟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要造一座大跨度悬索桥,一些人有意请英国工程师设计。李国豪得知后,给当时的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写信:“虎门大桥的建设不但有着经济意义,同时也包含着特殊的政治意义。

我国桥梁工程界都十分关心此事,盼望着能为大桥建设出力、为国争光。”最后,广东省决定自行设计建造虎门大桥,并聘请李国豪担任专家顾问组组长。汕头海湾大桥当时也正在建设中,李国豪同时任顾问组组长。

年事渐高仍为中国造桥奔忙,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李国豪虽年事渐高,却仍然在为中国桥梁事业而奔忙。江阴长江大桥,是我国最大跨度的悬索桥,跨径1385米。李国豪受聘为技术顾问,从桥位选择到结构方案,他都亲自参与研讨。

1994年,李国豪主持了杭州湾交通通道工程的预可行性研究,历时两年,选择了4个桥位方案做比较。长达20多公里的通道建成后,将大大缩短上海到宁波的距离。目前正在筹建的长江口越江交通工程,其最早的桥梁方案也是李国豪主持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