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徽党代会报告 沈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2018-05-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落实党**.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政策意见,将贯彻落实"四个着力"要求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一)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治理体系,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紧紧把握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这一关键,加强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破除传统思维和体制弊端,加快形成同市场全面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发挥规划统筹功能,大力推进"多规合一&quo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落实党**、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政策意见,将贯彻落实“四个着力”要求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一)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治理体系,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紧紧把握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这一关键,加强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破除传统思维和体制弊端,加快形成同市场全面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发挥规划统筹功能,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切实将“多规合一”改革作为建立可持续发展新机制的重要平台。科学制定和全面实施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振兴发展的总体思路、行动方案和保障措施,并以此为抓手,推进“多规合一”改革。

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发展目标、空间坐标、用地指标“三标”衔接,建立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真正做到一张图管控,从根本上解决因规划冲突而造成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加快推动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再造,建立完善项目生成策划协调机制,做大做实项目储备库。建立部门业务联动、监控考核、动态更新制度,确保“多规合一”改革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完善市行政审批局职能,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建立综合监管体系,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推进政府职责优化配置和统筹整合,加大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力度,深入落实并不断完善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各项政策,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放开放活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管理权,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鼓励沈鼓集团等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北方重工等企业与大型央企、民企开展战略重组。

加快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扎实开展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健全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努力建设“信用沈阳”。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切实维护公平正义。深化“法治沈阳”建设,切实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为振兴发展提供立法保障。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打造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司法服务创新,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切实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全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努力打造开放沈阳。加快“沈阳港”建设步伐,统筹陆海联运,建设“一带一路”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和中德装备园的政策优势、制度创新优势和产业辐射效应,聚集国际产业资源要素,持续深化技术合作,打造产业合作基地。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多双边产能合作机制,联合参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鼓励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外贸企业向沿线国家拓展业务范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统筹推动产业、城市、社会转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坚持多策并举、精准发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推动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强产业整合,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推进 “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二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层面深度交融,切实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以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用好加减乘除“四法统筹”,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落到实处。坚持抓龙头,搭平台,铸链条,构建“五大板块”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骨干。

二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的综合集成应用,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抓住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

三是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服务业,壮大科创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做优文化创意、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建设高端要素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和满足都市人群多样化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中心,做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

四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机械、电力、医药化工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现代建筑产业,夯实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

五是做优做精“三高”型都市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向高端精品、高效特色、高产生态转变,打牢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加快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宜居度。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不断增强城市魅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浑河两岸新老城区为骨架,以东部副城、西部副城、北部副城为重点,着力打造“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各区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努力实现空间利用效率和价值最大化。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系统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划定生态控制线,保育“三环三带四楔”生态廊道,加强浑河、蒲河、卧龙湖等河流湖泊生态建设保护,整治提升环城水系,建设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和旧城更新,开发挖掘沈阳文化要素及人们的共同记忆,活化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建筑,加快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建设完整社区。

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城市智能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北国风光宜居家园。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转移农业人口,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为抓手,推动以县为单元的就地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一小时交通圈,促进城市之间协同发展,打造铁岭—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发展轴,着力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将沈阳经济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

探索社会转型,共同缔造幸福沈阳。开展“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按照“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转变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将社区作为基本单元,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努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纵向到底”就是党的领导到社区、政府的服务到社区,通过创新社区党建机制,健全社区党组织核心主导机制,推行街道“大党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建立和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多元主体协商共谋、群团组织和党政部门共同参与、在职党员进社区、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等机制,使党的领导扎根到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社区,党组织成为社区的领导核心。

“横向到边”就是把每个居民都纳入一个或多个社区社会组织,让每个居民在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自觉参与组织的活动,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增强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形**人关心和参与社区治理的局面,并让每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组织都有序参与社区治理,进而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协商共治”就是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协商民主的方式方法、制度机制,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凝聚民意、民力、民智和民心。

在开展共同缔造行动中,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工作举措,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

一是创新政府治理。厘清政府职责与居民自治边界,厘清街道与社区的职责分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激发各方参与。搭建载体平台吸引群众参与,从百姓身边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做起,让群众有意愿、有平台、有途径参与共同缔造;培育社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器,培育一批社会组织,使其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骨干力量;统筹各方资源拓展群众参与,成立同驻共建理事会、社企共建理事会等平台,着力解决资源分散问题,形成共治合力;完善制度机制保障群众参与,建立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事务协调会和社区民主监督评议委员会制度,构建“志工 社工 义工”的志愿者服务模式,形成规范有效的社区服务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

三是塑造共同精神。培育对社区的认同感,通过社区美好环境、生态文化、特色文化等建设,增强对社区的热爱之情;锤炼社区公共精神,通过群众参与,积极培育“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城市文化,促进新老居民相识相知,成为“一家人”;强化主人翁意识,通过共同缔造,推动群众和政府关系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居民行动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社区建设从“靠政府”变成“靠大家”。

(三)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落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完善扶持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加快全面振兴的战略基点和强大引擎,形成各种资本、各类群体、各个方面竞相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改革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破除不合理准入障碍,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创新领域。

完善鼓励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同产业发展有效对接,让创新成果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扶持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支持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最大限度释放科技资源优势。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统筹联动机制,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下放科技成果的管理、使用和处置权,构建市场需求导向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创新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创新业绩考核、长期激励和职称晋升制度。整合资源要素,建设东北科技大市场,为创新提供更高水平服务。

深入实施“盛京人才”战略,构筑创新创业强大智力支撑。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确保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好。充分发挥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打通人才双向流动通道,鼓励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

构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和创业发展体系,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来沈创新创业。推进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造就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企业家。弘扬工匠精神,引导职工立足岗位、钻研技能、建功立业。

加大扶持力度,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健全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和引导一切有意愿、有能力的群体实现创业梦想。加快“创客沈阳”建设,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为创业者搭建便捷高效的创业平台。

培育壮大金融要素市场,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业精神,形成创业光荣的价值导向和良好氛围。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振兴发展成果。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织牢民生保障网。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筑牢民生之本,夯实民生之基,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对重点人员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逐步提高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标准,确保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

推广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农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以优质均等、覆盖城乡为方向,不断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优先发展普惠制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国家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建设体育强市。

扎实开展双拥共建,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巩固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上常态化、长效化、法治化轨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文化设施,支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舆论新生态,讲好沈阳故事,切实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深化平安沈阳建设,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创新理念思路和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区网格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现代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应急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做好各类风险的防范、化解与管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

(五)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切实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全力推进振兴发展。坚持把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落实“四个着力”要求、破解振兴发展瓶颈制约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落实****关于建设好投资、营商等软环境的批示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掌握实际情况,针对诚信缺失、吃拿卡要、乱检查乱执法等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对症下药,逐一改进提升。

积极吸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瞄准国际一流城市标杆,对照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进一步细化完善我市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不断创新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思路和举措,切实提高各个方面对沈阳营商环境的满意度。

把握工作重点。牢牢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在打造政务、市场、开放、要素、设施、社会、法治七大环境上取得突破。坚持以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为重点,着力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全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坚持以放开放活市场为重点,完善监管,健全服务,降低门槛,减少成本,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打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坚持以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为重点,主动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全力打造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坚持以培育发展要素市场为重点,促进人才、土地、资金、技术和信息各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全力打造完备优质的要素环境;坚持以提升城市功能为重点,顺应中心城市发展要求,不断完善道路交通、能源供应等重大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和宜居度,全力打造功能完善的设施环境;坚持以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均衡化,塑造城市共同精神,全力打造温馨包容的社会环境;坚持以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为重点,健全法制体系,促进文明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形成推进合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破除与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不相适应、阻碍落实“四个着力”要求的体制机制弊端,牢固树立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是环境的理念,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狠抓责任落实,抓紧对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各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措施和进度要求,强化督查问责,确保各项任务在执行中不落空、不变通、不走样。加强统筹,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推动形**人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浓厚氛围,凝聚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