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飞院长建专业五十周年讲话稿

2017-1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早在50年前的1956年,我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就诞生在哈工大.在2000年,我们又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今天,利用校庆86周年纪念日,我们聚集一堂,庆祝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建立50周年.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时刻.我谨代表计算机学院向多年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上级领导.学校新老领导.校各职能部处.兄弟院系.各位校友.各兄弟院校.合作伙伴.老师们和同学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回顾我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早在50年前的1956年,我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就诞生在哈工大。在2000年,我们又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今天,利用校庆86周年纪念日,我们聚集一堂,庆祝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建立50周年。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时刻。我谨代表计算机学院向多年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上级领导、学校新老领导、校各职能部处、兄弟院系、各位校友、各兄弟院校、合作伙伴、老师们和同学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回顾我们建专业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与大家一起展望未来,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今后的新道路。

1、 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发展历史的回顾

    50年代是我们奠定计算机专业基础的年代。1956年,在我国刚刚开始研究电子计算机的起步之年,哈工大就创立了我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陈光熙、吴忠明、李仲荣、黄铁梅、胡铭曾等都是专业的创始人。哈工大一开始就以高起点创办计算机专业。早在1957、1958年,我们就有了研制出我国首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和会说话下棋的数字计算机的辉煌业绩,并与苏联专家合作培养出了我们专业的第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在1958年建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前身――计算数学专业。

    60年代是我们初具规模,初步发展的年代。在陈光熙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有过研制小磁芯存储器的荣耀地位和研制十万次计算机的历程。计算机专业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师资队伍,能够逐年成批地培养本科生,并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

    70年代是我们百折不挠,顽强发展的年代。我们从文革动乱、学校搬迁的困扰中走了过来,于73年开始恢复招生。在陈光熙教授的带领下,我们顽强地开拓了我国容错计算机系统研究领域,获得了容错机的先驱者声望。74年,计算机软件专业在原计算数学专业基础上正式建立。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两专业真正走到了一起,并曾经单独成立了一个计算机系(后并入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科学系),共同担负起了成规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任。在70年代末,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突破200人。

    80年代是我们不断拓展,奠定学科地位的年代。1982年,当我国首次开设学位制度和设立博士点时,我们就拥有了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的国家首批博士点,陈光熙教授是本学科的第一位博士导师。1986年又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博士点。1988年,我们又拥有了博士后流动站。我们培养出了第一位博士张大鹏;培养出了第一位博士后李晓明;培养出了一批我国计算机界年轻的博士精英和品牌人才,如方滨兴、高文、徐晓飞、王晓龙、王耀等……。也培养出了李晓明、黄永勤等一批优秀本科毕业生。1985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成立标志着我们计算机学科真正独立发展阶段的开始;王开铸教授是首任系主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李仲荣教授的率领下,我们在国内率先举起了声图文智能接口技术研究的大旗,计算机应用博士点异军突起,一举夺得国家唯一的计算机应用重点学科,奠定了我们在此方面国家重点学科的领先地位。另外,80年代初,我校63专业经过调整发展成为模式识别专业,也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如怀进鹏、徐雷等等。此专业后来于1994年并入计算机系,成为哈工大计算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代是新人辈出,全面发展的年代。我们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确立了一批优势学科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科研与教学上取得许多丰硕成果,跻身于我国一流的计算机学科行列。尤其是,在各级领导关怀下,我们有一批年轻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成长了起来,并在国内外计算机界崭露头角,与老教授一道挑起了学科发展的重任,从而结束了我们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青黄不接的局面。我们拥有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4个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成为“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科建设全面铺开,教学与科研规模成倍增长。我们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优秀博士,如李明树、程旭、周明、孟丹、杨广文等等。

    21世纪初是不断完善,跨越发展的年代。200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这是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从一个专业发展到一个学院,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哈工大、哈建大两校计算机系的合并增强了我们的实力。软件学院的成立为改革教育和发展学科提供了途径。学院组织机构和聘岗考核体系的改革增强了学院的活力。我们的建院方略不断完善成熟,提出了学科发展“方圆观”、人才培养“金字塔”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方略和聘岗考核体系、学生工作“系统化三三模式”、产业发展“舰队模式”等等。我们在学科规模、办学规模与科研规模方面都已今非昔比,壮大了许多。我院教职工超过200人,博士生超过300人,硕士生超过500人,本科生超过1000人。我院科研成果获得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年度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国际合作蓬勃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飞速发展阶段。

2、 计算机学院建院五年多以来的发展情况

    2000年10月28日,哈工大计算机学院于世纪之交应运而生,宣告成立。当时,我曾代表学院班子宣布了我们新学院的发展规划与设想。我学院在成立时就提出努力创造广阔的特殊发展空间,在科研、教学与产业等三方面采取超常规发展新思路。现在,我谨代表学院班子向全体师生作一个简要汇报。

    1) 学科建设方面

         学科发展“方圆观”:为了指导我院的学科建设,我们于2005年提出了学科发展“方圆观”。通过“看方圆,晓天下”和“懂方圆,打天下”,对把握学科建设主攻方向、确定学科建设主要内容提供了思路。正如,《光明日报》“创新走出新天地”所言:“圆”乃站在国际视角,洞察前沿学术方向,掌握国际学术资源;“方”乃站在学科基础上凝炼和提升学科内涵,确立前沿的学术方向。

      “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完成了“211工程”的一、二期建设和“985工程”一期建设工作。我们组织全院学科带头人和全体教师进行了全面的学科建设,理清和深化了学科发展思路,发展了学科内涵,增强了学科竞争力,改善了学科教学与科研环境,学科面貌焕然一新。

重点学科评估:在2003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们保持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评估中列全国第五位,基本保持了全国一流学科的地位。今年,我们又要投入新一轮的学科评估工作。

         发展学科方向:通过学科建设,我们进一步明确优势方向,不断推出新兴方向。我们把基于多功能感知的智能人机交互及数据压缩技术、网络环境下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智能技术、企业智能计算与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生物计算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全自主的多智能机器人系统、基于内容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与网络攻防技术、高可信的可穿戴移动计算技术、感知网/传感器网络分布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库的管理与处理技术等列为学科优势方向,并成立了一系列新的研究中心,形成了哈工大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格局。

新增3个博士点:近年来,我们又根据学科发展新趋势,新增设了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数字化媒体与艺术等博士点,使学院的博士点数量达到6个。我们还计划增设生物信息技术博士点。

    2) 组织结构的调整方面

         2000年,在哈工大与哈建大两校计算机系合并的基础上,设立了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计算机学院组织机构。2003年初,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和学院发展需要,我们对学院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大胆重组和机构改革;将计算机系按照科研与教学类型重组成两个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基础系,并将计算机新技术开发中心单列直属学院。其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以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由1个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和10个研究中心组成;计算机基础系以本科教学为主,由3个教研室和2个教学实验中心组成。计算机新技术开发中心主要负责成果转化。此机构设置很好地体现了科研/教学/产业三维发展的格局,也为后来的教师聘岗评估机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3)科研方面

         “十五”期间,我们在明确主攻方向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国家科技计划专家推荐、重大/重点项目争取、论文发表和成果获取、科研基地建设与国际学术交流等工作。

         国家科技计划专家推荐工作: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历来重视专家推荐工作。“十五”期间,我院有3位教授进入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组(信息技术领域专家方滨兴教授、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徐晓飞教授、生物技术领域生物信息技术主题专家王亚东教授);有1名总装备部计算机专业专家组成员(徐晓飞教授);有6位信息产业部“十一五”规划组专家(王晓龙、赵德斌、张宏莉、战德臣、云晓春、赵铁军等)。此外,我院还有多位专家介入了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为我院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国家重大项目: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20余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6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1项。特别在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获批准数列全国计算机学科第三名。比较有代表性的重大项目包括:方滨兴院士负责的国家信息安全重大工程、高文教授负责的多功能感知技术方面的国家攻关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李建中教授负责的并行数据库和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张大鹏教授负责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海外合作项目、王晓龙教授负责的信息检索技术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徐晓飞教授负责的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杨孝宗教授负责的可穿戴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国防重点预研课题等等。

          科研成果与论文发表:

              近五年来,我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0多项(一等奖7项)。

               近三年来,获技术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52项。

              近三年来,发表论文1245篇,被SCI/EI/ISTP收录497篇;特别在2005年,发表论文518篇,其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57篇,被SCI/EI/ISTP收录218篇(被SCI收录52篇)。此指标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

         据对《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年发表论文统计,哈工大发表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三名。

科研经费

         由于我们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十五”期间科研规模大幅度增长,科研总经费4.5亿元,年均经费达9000万元。按照我院参与科研教师人数计算,人均年度科研费近100万元。上述经费指标也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

      基地建设

          国家/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五”期间,我们拥有了“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了“计算机接口技术与接口系统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新增了“教育部-微软语言语音重点实验室”。还获得了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智能计算与智能工程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目前,我学院与美国IBM、微软、日本佳能泰克、韩国尤金等建立了4个联合实验室。

          实验室条件改善: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投入,我们的学科实验室条件大为改善,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同时,教学实验室也添置了一大批新机器,提高了教学实验水平。

       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一向重视国际交流,我们与美、加、英、德、法、意、爱、俄、日、韩、新和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大学、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来,有100多位国外教授、专家访问我学院。

           客座教授讲学:我们聘请了Daniel Siewiorek院士、GuyDoumeingts教授、承恒达教授、张大鹏教授及微软亚洲研究院张宏江、洪小文、周明博士等作为合约教授或兼职博导来校讲学和指导博士研究生。

           举办学术会议:近五年来,我们先后主办/承办/协办了2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活动,扩大了哈工大的知名度。

          “光熙”论坛:我院兴办了品牌型学术活动“光熙论坛”(原名:图灵论坛)。我们邀请了国内外专家、院士、我院的博士导师、教授学者、博士生登坛论道。目前,已举办了100多期论坛,影响很好,对于促进学院的学术交流氛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4) 教学方面

          我们在总结计算机学科成功教育经验和展望未来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品牌人才培养战略和教育理念,并系统地建立了哈工大计算机教育金字塔体系。我们一方面在努力地完善常规教学体系,提高品牌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创办软件学院探索教育改革途径,超常规发展软件工业化人才教育。

          办学理念与理论体系:明确教学为我院中心工作的地位,提出了一流品牌人才(学科带头人、政府部门领导人、企事业单位技术负责人)的培养目标,不断探讨形成自己的创新教育思想与理论(创新思维、问题求解、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个性发展等),并提出和建立哈工大计算机教育金字塔体系。

          计算机 “金字塔”教育体系:在品牌人才培养战略指导下,我院提出了包括教育观、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与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育基础设施体系、计算机学科基础等层次的哈工大计算机“金字塔”教育体系;该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将逐步形成计算机学院的教育学理论。

        教学研讨:每年暑假举行为期两天的全院教学法研讨会,开展教学大讨论。目前已举行过五届,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教学法、实践教学、品牌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问题求解能力、创新思维等),每次出一本论文集。通过组织全院教师教学大讨论,进一步理清教学改革思路,效果非常好,引起了教师们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在学院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通过组织教学研究课题加大了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教学师资:建立学院教学梯队,积极安排教授上讲台,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为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借聘岗之机,下决心象建设科研梯队那样建立教学梯队,将全院的课程分为硬件、软件、基础与理论等四类课,依托基础教学带头人,组织建立学院树结构教学梯队,使各级教师责任分明,切实保证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院已经确立了“三挂马车、五虎上将、七八匹狼、一群后生”的教师队伍基本格局。

       课程建设:我们以主干课、公共课、实验课为重点,开展了大规模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改造实验室,发展多媒体教学;通过课程建设,我们已经获得国家精品课1门(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省级精品课3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集合论与图论)。通过建立计算机软硬件实验中心和改善教学实验室条件,提高了实验课的份量和质量。通过配置大量TA,不断强调个性化实践教学。

         研究生培养:我们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规格不断完善,培养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博士、硕士。其中,李培华、吕岩博士获得全国优秀论文提名奖。

         政策倾斜:制订教学“三贴”政策(即教学工作量补贴、讲课学时补贴、超教学工作量补贴);设立教学榜奖励对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设立计算机基础系,强化本科教学;通过聘岗机制及相关政策,进一步向教学倾斜。

         兴办新专业:根据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我们又及时地提出了兴办一些新专业。其中包括计算机信息安全专业本科专业和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还初步制定了新专业的培养计划。2006年,我们将有第一批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将教学质量与教师业绩考评结合。通过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办法加强了教学管理。我们还将教师讲课水平检查得分以质量系数形式计入教学工作量和聘岗考核指标,加强对教师教课质量的监控与管理,几年实施下来,效果比较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常年不懈地抓教学,使我院的教学状况得到较大改观。2003年,在学校的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中,计算机学院由往年的倒数第二名跃居正数第二名。2005年又进一步跃居全校第一名。目前,正在集中精力,迎接2005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

      5)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建设一流学科,人才是关键。在学院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深感人才之重要。近年来,相继提出了“院士推举策略”、“5年后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策略”、“教师聘岗策略”、“兼职教师聘请策略”、“青年教师待遇提高与稳定策略”。并一直在通过种种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从事业、感情、待遇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院士推举:由于李仲荣、洪家荣教授英年早逝,我院始终未能实现院士的突破。经过多年努力,方滨兴教授于2005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率先实现了我院教师队伍拥有院士的愿望。今后几年,我们还要继续积极推举院士。

           师资建设:建院以来,我们新增院士1人、博导21人、教学名师2人、基础教学带头人4人、教授24人。我院下大气力提拔一批年青的学术带头人,已有一批年青教师已脱颖而出。同时,我院还大胆任用了一批年青的干部,从教研室主任、中心主任到院长助理和副院长。这些年青学术带头人和年青干部给整个学院带来了活力,我们的学院领导班子空前团结,教师队伍齐心协力。

          聘岗体系:教师聘岗工作是近年来的重要工作。我们采取了系统治理方法处理聘岗问题,充分利用好聘岗机制。我们拿出了一整套聘岗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学院岗位聘任管理办法及文件汇编。做到“定岗,定责,定量,定人”,分类明确每类每级每个岗位的职责,学院汇编了聘岗文件,人手一册,使每个人一开始就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上岗,上哪个岗,应该做什么,做多少。尤其是通过聘岗,我们明确了学科梯队、教学梯队的建设,使聘岗达到应有的目的。通过聘岗,还建立了有效的竞争机制,基本实现了优胜劣汰的聘岗及考核机制。经过五年多的探索,我院的聘岗机制已日趋成熟。

        待遇激励:我们在建院时就承诺,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目前已实现了通过聘双岗使教师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此外,我们还结合教学科研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教学工作量“三贴”政策、学科贡献奖励政策、教学榜和科研榜奖励政策等等,很好地激发了教师们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这个政策将延续下去,并将不断增设一些单项奖。

         人才引进:我们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多种形式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既求人才为我所有,也求人才为我所用。近年来,我院吸引李海峰博士、马培军博士、王玲博士、关毅博士、徐志明博士、吴智博博士等从法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归校或来校工作,还有几位在国外的教师、校友表示近期将回校工作。此外,我们还从外校和外院引进了李霞教授、牛夏牧教授、匡正教授、高宏教授等加盟我院,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实力。

         目前,我院教师队伍空前稳定,士气高涨,和气倍增,人人思进,一批优秀青年教师正在迅速崛起。“和谐奋进”已成为我院的主流氛围。

     6) 学生工作方面

         依照学生在大学“求知、增能、成才”的本质性发展规律,我院提出了系统化“三三”模式的学生工作体系,将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系统化“三三”模式:所谓的系统化“三三”模式学生工作体系就是依据学院“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人才教育模式,以培养一流品牌人才为目标,从一流品牌人才的“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等三种属性入手,面向学生工作的三个对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通过学生工作的党团线、行政线、社团线等三条线及其工作网络,发挥教师、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管理人员)的作用,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学生工作的成绩:经过近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计算机学院学生工作有很大起色,并在学生工作的各项活动和工作指标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计算机学院团委在2002年度获得了黑龙江省红旗团委荣誉称号,2001年、2002年、2006年获得校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涌现出以9903107班、0003113班、0203301班等班级为代表的三好标兵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

        我院学生中有1人次担任全国学联副主席,1人次担任黑龙江省学联主席;有10人次获得黑龙江省三好学生、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有1人次获得哈工大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有40人次获得校优秀团员标兵、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标兵荣誉称号。

        在科技创新中我院共有2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实现了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历史上计算机类作品零的突破。有3名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美地区一等奖。IBM俱乐部获得IBM大赛二、三等奖。

       获得过学校朗诵比赛冠军、校辩论赛亚军、校艺术节和校体育节的优秀组织奖。

    7)学院文化建设方面

      “光熙”精神:为了表征以陈光熙教授为代表的哈工大计算机学院人的品格与特点,我们提出了“光熙”精神,即“工大传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院精神:求实创新,探索进取;教师品德: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光熙人格:追求真理,坦诚待人。”以此来营造学院精神与文化氛围,并激励我院师生们不断进步。

        “光熙杯”师生篮球联赛:今年5、6月份,我们组织了第一届“光熙杯”师生篮球联赛,学院师生踊跃参加,共有15支球队190余人参赛,600多人参与。此次比赛既促进了交流,又凝聚了人心,大受师生欢迎。

    8) 产业方面

         在建院时,我们明确提出计算机学院应在教学、科研、产业三维全面发展,制定了产业发展战略,成立了计算机新技术研发中心,注册了学院支持的公司,驾起了我校信息产业的风帆。

         产业发展战略:我们制定了三优模式(优势学科、优势产品、优势产业),舰队模式(按照企业集团模式发展公司群),果树战略(发展学科大树,拿科研成果办产业,搞合作),品牌战略(打造哈工大IT产业品牌)等产业发展战略。

          计算机新技术研发中心:我们建立了计算机新技术研发中心,使它成为联接学科与产业的桥梁,整合学院的科研成果,并实现成果产品化。

          哈工大“慧通”产业品牌:我们利用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创造了“哈工大慧通IT公司”品牌,正在培育一批“慧通”系列的公司。虽然“慧通”系列的公司的发展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但仍然在不断发展着。我们希望将来“慧通”能成为哈工大IT产业的生力军和知名品牌。

        当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在学院发展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拔尖人才问题。我曾经在学院班子会上谈到过5年后我们将面临的困境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更要保持旺盛的斗志。

3、 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未来发展设想

       经过五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我们正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院方略。今后的工作将坚持我院的办院方略,把我院的“十一五”规划和设想变成现实。

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总目标:通过国家对一流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自身努力,用5年时间进行学科基础建设和10-15年时间高水平发展建设;进一步突出自身特色,保持重点学科的优势方向,快速发展新兴研究方向;在科研方面搞出有显示度的高水平标志性大成果,并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在教学方面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博士生的高质量教育,培养出一批代表哈工大品牌的高级计算机专业人才;强化学术队伍建设,培养出院士级的顶尖学科带头人和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术骨干;加强基地建设,使本学科教学科研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努力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带动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面发展。

      “十一五”近期建设目标:

               学科建设:继续完善我院的学科发展“方圆观”;重点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强化计算机系统结构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加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博士点建设;新增生物信息技术博士点;重点建设10个优势/新兴方向,达到国内外领先或先进水平。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国内一流地位。

              学术队伍建设:推举1名院士、3-5名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拔尖学科带头人;培养或引进2-3名长江学者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培养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各1名,教学带头人2-3名;培养20名左右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一支教育部或校级创新团队。

              科学研究:承担10-15项国家级重大项目,50-70项国家/部委重点项目;使科研总经费超过3亿元;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级或省部级一等奖5-10项;在国际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0-200篇;在成果转化中做出显著成绩,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30项以上。

               人才培养:建立计算机“金字塔”教育创新体系和“系统化‘三三’育人体系”,培养出一批代表哈工大品牌的高级计算机专业人才;形成5-10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及精品课;培养出博士150名以上,硕士800名以上,并产生1-2本全国百本优秀博士论文。

               国际交流:建立30个以上的国际合作伙伴单位,使每位教授至少有一位较密切的国际合作伙伴;聘请海外兼职(合约)教授8-10人,并吸引10名高层次海外学人来校工作;承办国际学术会议5-8次;新增国际合作项目10-20项;每年请进或派出50人次以上专家学者进行国际交流。

               基地建设:使教学科研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创造宜人研究环境;争取到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好现有实验室基地,并新增联合实验室2-3个;做到每教授一室,每研究生一位置,每人一机,每室一网。

              总之,我院将努力创造广阔的、相对独立的超常规发展特殊空间,办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建一流基地,育一流人才,形成教学、科研与产业三功能并重的良性发展局面;建设一流的计算机学院。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我们目前正处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和以创新为主旋律的新世纪,大家只能争分夺秒,力争上游。让我们求实创新,探索进取,发扬我院的“光熙”精神,再创工大计算机学科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