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损伤怎么办 专家为你提供解决方法

2018-10-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于脑损伤儿干预开始的早晚,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在医院对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 黄疸及其它危重情况的救治,就是最早的干预,急性期过

对于脑损伤儿干预开始的早晚,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在医院对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

黄疸及其它危重情况的救治,就是最早的干预,急性期过后,就应马上进行信息刺激及功能训练,这样的干预从新生儿期就应开始,如果错过了脑潜能最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婴儿早期,不少脑损伤儿虽然经过功能训练可部分恢复,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而从生后3个月开始干预的脑损伤儿,绝大多数可回归到正常儿童的行列。因此,

脑损伤儿的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对脑损伤儿的干预,包括药物性干预和非药物性干预。其中非药物性干预尤为重要,非药物性干预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及皮肤感觉这3个大脑的主要输入途径进行适当的信息刺激,对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比正常发育规律更早一些的功能训练。在新生儿期,即可以在婴儿觉醒的时候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婴儿向各个方向注视,对视觉追踪不好的更应加强这方面训练。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对听觉定向反应不好的,可加带响玩具或者放有豆子的塑料瓶等进行声音刺激。皮肤感觉刺激方面,可用温暖的手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并加上全身轻柔抚触按摩,可促进脑损伤的康复。在运动和语言方面,按照发育规律及时进行抬头,翻身、坐、爬、站、走,手精细动作以及咀嚼,语言能力等功能的训练,更是对脑损伤干预及脑瘫治疗的重要内容。

小儿脑损伤(脑瘫)的超早期表现

细致地了解、总结婴幼儿超早期的某些重要症状如下:

1、新生儿或2-6月内婴幼儿易惊、易吐、啼哭不安、厌食和睡眠障碍;

2、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等困难,有流涎、呼吸障碍、气管炎样哮鸣;

3、感觉值低,对噪声或体味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

4、到了90余天仍扶站差、迈步者,要怀疑小儿脑损伤(脑瘫);

5、过了105天,婴儿还不能抬头,4-5个月头仍然摇摆不定;

6、4个月时仍有握拳、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是小儿脑损伤(脑瘫);

7、婴儿应4-5个月时看见物体会主动伸手抓,若5个月后还不能者怀疑是小儿脑损伤(脑瘫);

8、痉挛型脑瘫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脑瘫儿呈愁眉苦脸的面容;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双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时,大腿不易外展(掰开);

11、脑瘫儿可出现“过早”翻身,是一种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滚木样,而不是有意识的节段性翻身;

12、痉挛型脑瘫儿,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或交叉站立。

对脑损伤儿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视,听及皮肤感觉这3个大脑的主要输入途径进行适当的信息刺激,对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主要输出表现进行比正常运动发育规律稍早一些的功能训练。

新生儿期即可在婴儿觉醒时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对视觉追踪不好的更应加强这方面训练,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对听觉定向反应不好的,可加带响玩具或放有豆子的塑料瓶等进行声音刺激,用温暖的手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加上轻柔按摩可促进脑损伤康复。

爬行训练是脑损伤康复的重要方法。美国医生通过研究指出,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种系进化进程特点的重演。婴儿从匍匐爬到跪起来爬,再到站立行走的运动发育过程中,与之相对应脑的发育完善是从脑桥到中脑,再到大脑皮层。爬行有助于脑的康复。临床证实对不会爬的脑损伤患儿,进行模拟爬行的被动模式运动,可有效促进爬行动作出现,纠正错误运动姿势,调节肌张力,改善感知觉,按照发育规律及时进行坐,站,走,手精细动作及咀嚼,语言平衡能力等训练,亦是对脑损伤干预,脑瘫治疗的重要内容。

要注意的是,无论任何被动训练,仍代替不了主动运动,千方百计诱导患儿正确的主动运动及多说话,是脑损伤康复治疗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