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华油水大 中国最杰出的讽刺相声艺术大师杨振华简介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毁了容的春晚越来越像李永的脸,2012春晚不观之感.春晚就像李永的脸越来越难看,为了能多活几年我已经有很多年不看春晚了,甚至不晓得如雷贯耳的哈文是何方神圣.无意当中看到一位观众在春晚拍摄现场呼呼大睡的场面才晓得那是哈文的杰作.无巧不成书,对央视很陌生的我,居然在电视里看到了哈文.要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她是李永的妻子.怎么形容呢!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未免对李永评价太高,客观地说一朵鲜花插在狗屎上更为贴切.有人可能会误认为我以貌取人,非也.比李永漂亮一万倍的李湘.冀玉华都是我歌颂的对象,如果有兴趣

毁了容的春晚越来越像李永的脸,2012春晚不观之感。

春晚就像李永的脸越来越难看,为了能多活几年我已经有很多年不看春晚了,甚至不晓得如雷贯耳的哈文是何方神圣。无意当中看到一位观众在春晚拍摄现场呼呼大睡的场面才晓得那是哈文的杰作。无巧不成书,对央视很陌生的我,居然在电视里看到了哈文。要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她是李永的妻子。怎么形容呢!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未免对李永评价太高,客观地说一朵鲜花插在狗屎上更为贴切。

有人可能会误认为我以貌取人,非也。比李永漂亮一万倍的李湘、冀玉华都是我歌颂的对象,如果有兴趣请看《央视冷宫不胜寒,庸才弱视女主持视不可当、永无止镜(劣胜优汰,势者生存)》。

李永的命真好就他那形象居然当上了央视主持人,这年头怎么了。这还是那个把形象看成比生命更重要的中国吗?央视颠覆性的视角极大的影响了百姓的审美观,见了李永后在我眼里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变成了美男子。要不是弟弟告诉我,我还真不敢相信哈文就是李永的妻子。哈文这个名字使我想起了哈文望远镜好高骛远。更何况在那么个丑八怪身边睡了那么多年,让她当总导演春晚怎么能不像李永的脸。

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哈文看来李永永远是那么英俊潇洒,央视领导把春晚整容的重任交给了她,她能不按李永的脸整吗!哈文果然不负众望把观众给整睡着了,在梦中她和央视台长并肩步入最高艺术殿堂欣赏哈文的传世之作“整了容的春晚——李永的脸”。

中国最杰出的讽刺相声艺术大师杨振华简介。

一提起杨振华,人们就会想到他的经典名篇《假大空》和《特殊生活》,其实杨振华的作品很多很多,网上能听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杨振华的相声艺术,不仅独树一帜,而且博大精深。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命运多舛的艺术之路

杨振华1936年生于沈阳,自幼喜欢相声,1957年拜杨海荃为师,62年进公安部的文工团搞专业,因机构精简66年转业到沈阳曲艺团,文革中被下放到甘肃的天水当工人,72年回到重新组建的沈阳曲艺团,粉碎“四人帮”之后放开手脚挽起袖子大干了一场。

《特殊生活》、《假大空》、《好梦不长》、《油水大》、《春回大地》、《砍主任》等佳作迭出,一发而不可收拾。看到这里也许您会觉得这样的经历很平常,不错,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相声名家大都经历了这样的曲折之路,跟高英培、刘文亨艺术之路十分相似,再往下看就不一样了,杨振华的经历非常传奇。

81年杨振华辞职单干打破“大锅饭”,“不要国家一分钱”成立了“张家口杨振华相声艺术团”,为什么这么干?媒体上有很多说法,综合起来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1、杨振华对艺术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不愿与一些艺术平庸者“同流合污”;2、同行的嫉妒、排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也。

应该说这个意识在当时来说不是十分超前而是过分超前,这也使得当地的主管领导颇为不解,当然不排除有“大裤衩子”的残渣余孽对他干绕和阻挠的可能性。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把相声团建在河北省的张家口,而不建在沈阳的原因。饶是这般沈阳文化局的主管领导依旧不依不饶,一路追杀,凡是红头文件能伸到的触角、能起作用的省市,均收到了对杨振华的“封杀令”。当时的情况是:电视里没影儿,匣子里没声儿,报纸上没动静儿,一年后这个全国第一家私人艺术团宣布解散,可以想象这一年他干得很不顺心。

因为是辞去了公职,杨振华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流浪艺人,七、八年间他先后签约了大连市演唱团、北京曲艺团和牡丹江市曲艺团,辗转腾挪、到处流浪,88年,又回到了沈阳。

93年应黄一鹤之邀参加春晚,以一段《八字迷》(原作崔立君)出山,重铸辉煌,迎来了杨振华相声艺术的第二个春天!

《你以为你是谁》、《动物世界》、《常回家看看》、《富了以后》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这时的合作伙伴又换成了金炳昶,金炳昶的捧哏艺术很有特色,有点像郭启儒。有他站旁边你心里有底,不会担心被抢戏。金先生捧起人来不遗余力,恪尽职守。

这段不同平常的人生经历、特殊的生活,成就了杨振华的艺术风格,那就是--

二、一以贯之的讽刺锋芒

杨振华的相声以讽刺为主,这是相声界的共识。杨振华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相声的创作和表演,截止到目前共写了一百多段相声,这是据不完全统计,可能还不止。路子比较宽,题材涉猎得比较广泛,有歌颂型的、知识趣味性的,但更多的是讽刺型的相声,占大多数,他的讽刺相声写得最多,写得最好,最有特色。

讽刺是相声艺术的生命,没有讽刺的相声很可能成为“痒痒挠”,杨振华深知其中的奥妙。可以说他的讽刺源于本能、源于自觉,源于一个艺术家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为什么这么说哪?因为他重新回到沈阳以后,沈曲并没有接纳他,总是一拖再拖,(近况不详)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还是一个个体户,流浪艺人。

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要求他讽刺假恶丑,弘扬真善美。如果他仅仅是为了糊口,他随便说点儿什么都能换来饭,要知道他的传统相声功底亦相当深厚。

他为什么干这种劳心费神得罪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哪?哎,没错儿,答案只有一个:良知,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话剧界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点儿我不知道,但相声界能做到这点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杨振华是其中之一,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曾经一度被称为“人民的代言人”。

杨振华的讽刺已成为习惯,他饱尝世态炎凉,看惯人间冷暖,这使得他的讽刺意识已经充满了整个视野,犀利、辛辣,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招待科的“杨科长”;吃老、坑老的“张驴子”;飞扬跋扈的“四基本”等等,一概笑倒,鞭辟入里,嬉笑怒骂。

难能可贵的是,他揭露和嘲笑的并非是一时一地的个别人的丑陋,而是人性的丑恶、社会的弊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劣症、痼疾。比如《假大空》中刻划的“贾主任”,这是揭批“四人帮”时期的“艺术典型”,但是这种人我们到现在还可以在报纸上、电视里天天见,假话说得如此正经,空话说得不着边际,牛皮吹得嘎嘎直响,可一旦间出了问题、捅了篓子,立马拍屁股走人,跑得比兔子还快。

《油水大》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是一种丑陋,一种邪恶。

我们现在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它的“升级版”,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那种。打开电视,新闻或法制频道,你就会看到形色各异的“权钱交易”;大大小小的“官商勾结”以及黑白颠倒的“警匪一家”等等,这些虽不能说是社会主流,但它仍旧是一种现实存在。

20年前的作品,今天看来仍不过时,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由此不由得让人惊叹、钦佩杨振华老师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理解感悟和近乎于看穿、看透的能力!

杨振华的讽刺相声还有一个特点,视角独特、手法新颖。比如《动物世界》采用了“寓言体”的拟人化手法,言此意彼、说是若非,手法非常高明。通过“丑类的自白”,使其存在于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一类人身上的丑陋自我暴露,活脱一幅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百丑图”,让观众在欢笑声中释放和发泄憋闷胸中已久的东西。

作者也通过这种寓言的形式巧妙地说出了他想说而又不敢直说的真话,我以为杨振华的《动物世界》还有其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在这个沉渣泛起、物欲横流的年代,有些人真的不如动物!

三、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

杨振华传统相声的功底深厚,熟悉、继承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不仅掌握传统的技法,更主要的是领悟把握传统的精髓,即它的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意识和喜剧精神贯穿在他新相声的创作之中,有了传统的东西“垫底”,他才能做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马季对杨振华的创新意识颇为欣赏,八十年代在沈阳一次相声座谈会上他谈到了这点:“杨振华不仅是一个相声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改革家!如何在传统相声的技巧上适应时代的需要,创造新的相声包袱的规律,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不然的话,内容怎么更新,还是这套技巧,恐怕想把格调提上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想杨振华同志也在考虑这些问题。我觉得杨振华同志有些相声有所创新,不仅作品题材跟得上时代,而且在很多包袱的处理上不同于过去。

如《豪言壮语》这个小段,若按传统的包袱规律往上套的话,是写不出来的。他说的内容正符合观众的心理,一个一个的对比,最后弄出一个邪的来,这个小段的气氛就全出来了。这究竟是三翻四抖哪?还是属于别的那个规律,恐怕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但是它响了,响得很厉害”。——摘自马季在辽宁相声座谈会上的发言。

杨振华的相声创作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老百姓关心什么他说什么,老百姓看什么他就跟着演什么,关注生活,贴近百姓。几乎他的每一个段子都记录反映了那一阶段的历史。从《下象棋》中你可以知道当时电影《追捕》和《三笑》造成的轰动,从《拉兹之歌》、《摩登时代》也可以想象当时《流浪者》和卓别林喜剧影片系列正在热映,《懒猫》记录了举国上下关于“黑猫白猫”提法的理解和讨论,《你以为你是谁》则产生于“国有企业”改“股份制”的年代……喜百姓之喜,忧百姓之忧,贴近生活,提出回答反映百姓的关注和忧虑。

说到杨振华相声艺术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吉他相声。81年年底,杨振华与崔福祥的《笑语欢歌》,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北方片)的演出,获得了二等奖。由于是相声演员第一次抱着吉他上台连说带唱,人们管这种形式叫"吉他相声",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支持者很多,反对者也不少。

对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如何界定与规范那是理论家的事儿,相声演员可不管那套,凭着他们的职业敏感马上意识到:这东西不错,这东西能换钱!

于是乎模拟仿效者甚众,杨议、杨进明啊,谦祥、增瑞啊,小戴、郑健哪,包括冯巩、郭冬临,都能够学以致用,而且有的用得还不错,比如冯巩郭冬临,从《旧曲新歌》到《台上台下》经过不断地充实和实践,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升华和完善。

杨振华在相声界的地位有些特殊,全国的一些相声演员除了对杨振华艺术形式的模仿还有内容上的借鉴。人们都知道相声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演员一般情况下不说别人说过的相声,指相声演员自己创作的作品,不包括相声作家的作品,象何迟的《买猴儿》,马三立可以说,刘宝瑞也可以演。

而相声演员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段子则是属于自己的,别人不会去演,或者很少去演。要想要别人演你的段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自少表明了一种态度,即他对你的艺术是认可的、推崇的。

相声界能享此殊荣的不多,马季是一个,另外一个就是杨振华。好多知名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演过杨振华的作品,马季演过他的《富了以后》,改名《如此大款》;师胜杰演过他的《常回家看看》和《醉酒歌星》;高英培演过他的《豪言壮语》;王平演过他的《十等司机》……为什么?因为杨振华的作品,内容深刻,形式火爆,因此深得同行的青睐。

作品好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态度、姿态问题,你让师胜杰去演姜昆的作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他将来穷得要了饭,他也不会拿姜昆的东西去换钱,这不仅仅是版权问题,这是原则问题。

杨振华的艺术造诣与他在相声界的地位极不相称,曲协高层,大赛评委,以及一些相声大腕云集的重要场合均不见杨振华的身影,为什么哪?一个人人都在回避的、心照不宣的、习以为常的问题,那就是:杨振华“独自享受”了相声界的嫉妒和排挤,而这种嫉妒和排挤又完全是无意识的、潜意识的。

我想不会是所谓相声精英们的“君子协定”或“攻守同盟”,完全出自于人的本能反应。所以长期以来,相声界的精英们对杨振华的艺术成就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睁一眼闭一眼假装瞧不着”。

何也?畏惧也!相声界的主流精英们怕见杨振华,怕提到杨振华,在杨振华面前他们会有一种“自惭形秽、羞愧难言”的感觉,都是说相声的,看看人家,想想自己,人家把相声当成了艺术,当成了毕生的事业;而自己则把它当成了“跳板”、“敲门砖”,人家六十多岁还在搞创作且佳篇不断,而自己要是六十岁哪,甭说搞创作了,连背词儿都困难哪!

六十岁啥也干不了啦,只能带把剪刀给人剪彩和满世界收徒弟了。

所以他们不敢见杨振华,见了杨振华那种一贯两好的自我感觉顷刻间荡然无存,噩梦醒来时或者良心发现时会有一种想抽自己的冲动!曲协的问题暂且不谈,就说三次相声大赛吧,按杨振华的艺术造诣,给一些评委当评委都绰绰有余,但那些曲协、相声界的领导们,为了排挤、打压杨振华、马志明等相声名家,挖空心思、煞费苦心从南京挖到了一位被埋没了近五十年的“老珍珠”,如此费尽周折为哪般?相声界那些大腕们可谓人人心知肚明,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默契。

跟杨振华生长在一个时代并且从事同一种行业,其实是一种悲哀,他是那些相声大腕们心中永远的痛!

这就是杨振华,我心目中的相声大师,而且是硕果仅存的一位!部分参考资料:

此帝无银三百两。吸取了袁世凯的教训中国再也没人敢称帝,但中国无帝胜有帝。自称是君主制国家的日本、英国等国却有帝示无帝。在“废除了帝制的”中国和保留了帝制的日本,传统曲艺文化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传统曲艺文化遭遇电影电视等视听媒体的光影冲击逐渐衰弱,为了不让传统“相声”在今天走向终结,一方面制作公司以落语、漫才为题材的电视剧和动画片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东京、大阪等地陆续兴建国立剧场、演绎场,并由政府出资支持传统曲艺的振兴,增进日本普通人对传统曲艺的亲近感。

在资料馆里人们可以免费查阅各种落语、漫才的影像资料。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许多落语师、漫才师的形象还被制造成了卡通玩具形象。

政府出资在各大城市黄金地段建造曲艺大楼,然后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让“相声”演员使用演出场所,因此票价卖得很低,再加上最繁华地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游客,将几乎要绝种的“相声”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而且出现了复苏的迹象。50年前在大阪只有20名落语师,现在已经增加到200多名(落语、单人表演、漫才双人表演相当于中国的单口相声、相声)。

中国和日本天差帝别,百姓非常喜爱辛辣的相声艺术,讽刺相声之所以在鼎盛时期突然御赐身亡是因为“得罪了”江胡2帝。天皇“出资”拯救奄奄一息的“相声”是出于无奈 ,清朝的皇帝、民国的总统之所以能容忍讽刺相声是因为他们心胸宽广。

江胡2帝之所以把讽刺相声赶尽杀绝是因为恐惧。在江胡2帝眼里讽刺相声简直就是一个反对党,皇帝绝不允许其他党派存在,更何况是反对党。极其腐败、极其平庸的江胡2帝,根本没有能力驾驭多党,多亏了早在49年其他党派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废除了帝制的”帝国与其说是一党执政莫如说一个阶级执政,与其说是国家主席、党主席、军委主席莫如说是不穿龙袍的皇帝。皇帝的国家不允许有政党,亚种皇帝(退化了的皇帝国家)不但多党变成了牌位,就连讽刺相声也被赶尽杀绝,所以尽管国家每年进账10万亿元,但紧套宰民皇帝绝不会拨银三百两复活讽刺艺术,绝不会放下屠刀,让讽刺相声复活。

弄死演中钉,消灭肉中刺。

“现在的“相声”不是相声,我把电视关了不看,相声已经到了谷底……”杨振华大师的话令我颇有感慨。追根寻源皇帝乃万恶之源,不敢穿龙袍的江胡2帝,绝不容忍讽刺相声活下去,讽刺艺术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废除了帝制的”帝国乃13亿中国人最大的悲哀!

想看讽刺相声,门都没有。托江胡2帝的腐,讽刺相声在中国已经绝迹。因为辛辣的讽刺令江胡2帝心惊肉跳而遭杀身之祸。极其平庸、极其无能的皇帝绝不允许讽刺高度腐败的现实。甭说辛辣的相声就是温和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也被紧套宰民皇帝统统赶尽杀绝。

弄死了演中钉,肉中刺该倒霉了。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跑一个,在世界各国互联网网站数目持续呈现强劲增长之际,紧套宰民皇帝统治下的中国逆流而动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大涂杀。仅在2010年就涂杀了191万个网站,和2009年比网站数目减少了40%以上。

马季的尴尬,还没上台观众就已经走光了。

中国最杰出的讽刺相声艺术大师杨振华一统江湖的时候,连马季都得退避三舍。一起演出时杨振华压轴马季压大轴,但听完杨振华的相声后观众就走光了,马季感到很没面子,无奈从那以后就把大轴让给了杨振华。

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郭德纲的《我要上春晚》根本无法和杨振华大师的讽刺相声提并论,不仅语言不够犀利,更不敢辛辣地嘲讽社会之弊端。侯宝林借古讽今指桑骂槐,马季讽刺骗子,郭德纲嘲讽春晚,这样的段子触不到当权者的痛处。

而当今社会老百姓最恨的是病入膏肓的腐败,就是因为敢于向腐败亮剑,点名道姓辛辣地嘲讽贪官,杨振华等一大批最优秀的相声演员都被江胡2帝打入冷宫。如此优秀的大师失去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就如同被打入了18层地狱。

在这种情况下郭德纲和他的徒子徒孙在夹缝中生存了下来,似乎是个奇迹,其实则不然。诀窍是他们的相声不敢沾讽刺现实的边,更不可能让江胡2帝心惊肉跳,所以生存不是问题。就算是在小剧场骂皇帝两句啥作用也不起,公园里骂江胡2帝的人不计其数,又能怎么样呢!

紧套宰民皇帝的爪牙牢牢地掌握着电视、新闻导向的话语权,死死地控制住杨振华大师不让登台,偶尔冒出来个《我要上春晚》有何惧哉。

向《宇宙牌香烟》《我要上春晚》这样的段子对贪官构不成“威胁”,更何况骂春晚的人不计其数,所以紧套宰民皇帝不予计较。郭德纲的《我要上春晚》有那么一点讽刺相声的味道,和杨振华大师的讽刺相声相距甚远。马季能拿出手的讽刺相声少得可怜,《吹牛》《五官争功》写得不错,但嘲讽的是小人物,和严酷的现实搭不上边,贪官污吏特别是在电视台忽悠百姓的那些超级大骗子、吃政治饭的所谓专家们,听了之后照样吃得香睡得美。

《宇宙牌香烟》调侃胜过讽刺,这三个段子充其量是不痛不痒的讽刺相声,根本无法与杨振华大师的讽刺相声相提并论。

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虽然含沙射影但有辛辣的感觉,相比之下杨振华大师的讽刺相声更胜一筹。不仅幽默诙谐讽刺得更深更狠,而且敢于指名道姓拿贪官的身世开涮,段子写得干净利落酣畅淋漓,百姓听了非常解气,上层人物听了寝食难安。

杨振华当年的讽刺相声拿到现在来说不但不落伍反而更符合时代气息。杨振华大师的讽刺相声无论是艺术性、辛辣程度,还是讽刺的深度在中国无人能及。

马季的经典相声讽刺的对象都是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他永远也不敢触碰当权者的利益,更不敢涉及社会丑陋的弊端。杨振华则不同,他没有马季那双势利眼,他超凡脱俗敢于向当权者亮剑,他的讽刺相声令大人物心惊肉跳。他嫉恶如仇,旗帜鲜明。无论小人物还是大人物,凡是社会的丑陋现象、见不得人的东西都是他讽刺的对象。

马季一生当中没写过一段讽刺上层人物的作品,歌功颂德是他的拿手好戏,本人根本是不屑一顾。

作品如其人,马季挖苦讽刺小人物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本人比那些行为不端的小人物档次更低,小人打恩师是马季最经典的“传世之作”。这和他的作品如出一辙,要是人品好的话,怎么能干那种丧尽天良的事——打恩师。有目共睹此乃马季小人“自我嘲讽”之真实写照。

我不否认马季有点小才,他的经典讽刺相声可以穿越时代,什么时候听起来也不落伍,但和时代脉搏无关。杨振华大师的讽刺相声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穿透力极强,病入膏肓的腐败现实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他20年前写的段子。

听了杨振华大师的相声,后人会记住那个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江胡2帝时代。《五官争功》《吹牛》和时代毫无关系。没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有何资格被称为经典。

当年观众之所以不给马季面子,不仅仅是因为杨振华大师的相声更精彩,更胜一筹,还因为他是 “人民的代言人”。 杨振华的相声创作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老百姓关心什么他说什么,老百姓想看什么他就跟着演什么,关注生活,贴近百姓。几乎他的每一个段子都记录反映了那一阶段的历史。喜百姓之喜,忧百姓之忧,恨百姓之恨。在百姓最痛恨的高度腐败年代,马季还在说那些和时代无关不痛不痒的段子怎能叫人不唾弃。

在杨振华的“时代” 马季虽然不招百姓待见,但他是大人物的香饽饽,紧套宰民皇帝得靠歌德派相声称门面,尤其是那些与亮剑无关的不痛不痒穿越时代的相声,对皇帝来说是最好的安心丸。

由于紧套宰民皇帝的封杀,想在电视上看到杨振华的身影及相声段子,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好在杨振华还健康地活着。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偌大的中国,上千家电视台竟然没有大师的一席之地。那些所谓的“大师”、吃政治饭的“专家”“艺术家”趋之若鹜视轮番登台表演,此乃是“视中无大师,歌德称大王”。

连我们这一代人都很难见到杨振华大师的作品,后人很可能被误导,把马季误认为是相声大师。但最有发言权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只有看到马季当年狼狈的样子,你才能真正懂得什么叫徒有虚名,才有资格评论谁是中国的相声大师。

遗憾的是江胡2帝掩盖了历史,讽刺相声大师及作品被“囚禁”,那些所谓的大师把电视台弄得乌烟瘴气。从未见过庐山真面目的人,误把马季的作品当成经典不足为怪,被洗脑20多年,观众的欣赏能力被歌德派相声、毫无时代特征的段子熏染得越来越低。不仅仅相声陷入谷底,观众的欣赏能力也被忽悠到了谷底。

什么叫眼福,亲临现场观看马季压轴杨振华压大轴的演出乃人生一大乐趣,真是大饱眼福!没见过那种场面的人,有什么资格谈论谁是中国相声大师的问题。

相声是讽刺艺术,去掉了辛辣的讽刺相声就变了味道,就不是相声了,特别是对江胡2帝时代的民众而言,不敢嘲讽腐败现实的相声就失去了魅力。杨振华不仅仅是中国最杰出的讽刺相声艺术大师,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