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华去世的原因 主持人汪文华近况

2017-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汪文华去世的原因?汪文华没有去世,只是退休了,这是网上的误传. 汪文华 – <曲苑杂谈> 1991年底,本来在中纪委干得挺好的汪文华突然想尝试另一种生活,也许是出于对电视的偏爱,她选择了中央电视台,创办<曲苑杂坛>和<电视书场>这两个栏目.由于人手少,从策划.选题.选演员,制作节目再到人物塑造.灯舞服装.上机切换.录制合成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她全都亲自去做,面对新的竞争,她时时感到一种危机.她深知要想把节目做好,节目制作人的素质至关重要,所以,不管平时多忙多累,她每天都要抽

汪文华去世的原因?汪文华没有去世,只是退休了,这是网上的误传。

汪文华 – 《曲苑杂谈》

1991年底,本来在中纪委干得挺好的汪文华突然想尝试另一种生活,也许是出于对电视的偏爱,她选择了中央电视台,创办《曲苑杂坛》和《电视书场》这两个栏目。

由于人手少,从策划、选题、选演员,制作节目再到人物塑造、灯舞服装、上机切换、录制合成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她全都亲自去做,面对新的竞争,她时时感到一种危机。她深知要想把节目做好,节目制作人的素质至关重要,所以,不管平时多忙多累,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学习。

曾经走上荧屏的《曲苑杂坛》被观众赞为“大有生气”,揉进MTV手法的弹词开篇、场景极美的琵琶弹唱,传统的艺术精华和现代的表演方式令观众开怀而笑,称奇不已。这些节目之所以叫得响,除了精妙的创意外,还靠了演员们出神入化的表演。

多年来,《曲苑杂坛》推出一批又一批“新面孔”,这些“新面孔”很快就被观众认可并为社会吸纳。所谓“灵芝在山,珍珠在海”,汪文华等为寻找新人、新节目遍访各地。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独具艺术的慧眼,给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栏目赋予了时代的动感和青春的活力。

汪文华当过兵,后来又考入了空军政治部文工团。1991年,文艺兵出身的她才调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曲苑杂坛》。众所周知,曲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杂技是文艺百花园中最具大众化的一朵奇葩。两者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栏目有着一些先天优势。但“得天”不一定就能“独厚”。先天的优势如果没有后天的“调理”,仍然成不了气候。汪文华的责任和心血就下在这后天的调理上。曲艺是一门比较通俗的艺术。形式是比较土,但土里埋藏着真金。节目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却能够把节目做得有趣味、有滋味、有韵味、有品位,让观众有看头、有想头、有嚼头,看完以后还有点琢磨头。

汪文华,女,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制片人、主持人、导演。她领导的《曲苑杂谈》栏目组已是“全国十佳摄制组”,多次荣获全国优秀节目一等奖、优秀栏目奖。汪文华则荣获了“金话筒”奖,是“全国十佳制片人”,被评为广电总局、中直工委的“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艺术界“德艺双馨”的代表。

她并没有去世,只是网上误传,汪文华目前处在退休阶段而已。

汪文华个人资料

中文名:汪文华  

别名:汪文华

性别:女  

国籍:中国

职业:主持人;导演

主持特点

由她创办的《曲苑杂坛》露面机会不多,而收视率在文艺栏目中仍名列前茅,在国际频道所有栏目包括新闻在内的收视率大排行中高居榜首,在海外销售的文艺节目中深受欢迎的,足见在海内外均有广大观众。

曾经走上荧屏的《曲苑杂坛》被观众赞为"大有生气",揉进MTV手法的弹词开篇、场景极美的琵琶弹唱,传统的艺术精华和现代的表演方式令观众开怀而笑,称奇不已。这些节目之所以叫得响,除了精妙的创意外,还靠了演员们出神入化的表演。

多年来,《曲苑杂坛》推出一批又一批"新面孔",这些"新面孔"很快就被观众认可并为社会吸纳。所谓"灵芝在山,珍珠在海",汪文华等为寻找新人、新节目遍访各地。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独具艺术的慧眼,给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栏目赋予了时代的动感和青春的活力。

获奖情况

2003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

个人生活

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自开播以来可谓"人气颇旺",那优美动听的琵琶、京韵十足的弹唱及节目中那一个个传统的精彩艺术表演令观众们耳目一新。是什么原因使这个3周才和观众见一次面的栏目如此魅力无穷呢?

创作

汪文华是出名的大忙人。也难怪,她们这个栏目组加上她才一共3个人,再说,她不但承担《曲苑杂坛》的编导,而且还有天天播出的《电视书场》栏目,当我问她累不累时,她不禁爽朗地笑了:"不累是假,但我喜欢这种累,有时,忙碌也是一种幸福啊!"

军人出身的汪文华果真爽快,话题一聊开便滔滔不绝。1991年底,本来在中纪委干得挺好的汪文华突然想尝试另一种生活,也许是出于对电视的偏爱,她选择了中央电视台,创办《曲苑杂坛》和《电视书场》这两个栏目。

由于人手少,从策划、选题、选演员,制作节目再到人物塑造、灯舞服装、上机切换、录制合成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她全都亲自去做,面对新的竞争,她时时感到一种危机。她深知要想把节目做好,节目制作人的素质至关重要,所以,不管平时多忙多累,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学习。

《曲苑杂坛》、《电视书场》迄今她已做了10年。10年的艰辛,10年的风雨,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如今缤纷的节目中,这两个栏目一直占中央台一套的黄金时段,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当我问她其中的奥秘时,她又笑了:"首要原因归结于节目本身独特的创意,另外还有我们栏目组同事共同拼搏所凝成的人格魅力。作节目如同作人,只有以诚换诚,以心换心,节目才会有凝聚力、向心力。"

家庭

汪文华有一套朴素的人生哲学:生活好了是为了工作,工作好了反过来也是为了生活。正是这种心态,使她的生活既忙碌又充实,既平淡又绚烂。

工作中,她是导演、主持人、制片人;生活中她又是妻子、儿媳、妈妈。丈夫常年在日本工作,10几年来家里家外全是她风雨一肩挑,家,在她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不论多么疲惫,多少心事,多重的情结只要一踏进家门,顷刻便被那浓浓的亲情所融化。

她说:"每个女人都是要有家的,只有家庭稳固,走到哪心才会踏实。"汪文华是难得的孝顺媳妇,公婆年事已高,汪文华床前床后细心照顾着,从未与公婆红过脸,为此,她多次被评为"五好儿媳妇"。

谈起女儿,她的语气充满了怜爱。女儿十分懂事,乖巧得令人心疼。有一次她出差在外,女儿在学校不慎将胳膊摔断了,老师把她送到了医院,恰好汪文华晚上乘末班飞机返京,回来后她直奔台里做后期编辑,直到深夜做完节目回家才知女儿摔伤一事,她又匆匆赶到医院,此时女儿的胳膊已打上石膏,正一人在病床上躺着,看到妈妈她既高兴又难为情:"妈妈,对不起,您这么忙,我还给您添这么大的麻烦。"

那一刻,汪文华抱住女儿,眼泪不禁汹涌而出。那些日子,她白天作节目晚上陪床,累得简直脱了形。说真的,汪文华也渴望有一个避风港,有一个厚实的肩膀分担重负,早在1994年日本政府就批准了她和女儿留居日本的签证,但她舍不得《曲苑杂坛》和她的同事们而最终留在国内。

正因为对电视的这一份热爱,使她在全国大赛中荣获"金话筒奖",在十佳制片人中被评为"全国十佳制片人",还被广电总局、中直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又被文艺界评为"德艺双馨"代表……

听汪文华讲话,你会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情随她的话语而上下波动,这,也许就是她所讲的人格魅力吧!

记者专访

人物简介

《曲苑杂坛》是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品牌栏目之一,收视率长年高居CCTV前列。为了打探"十·一"长假里《曲苑杂谈》都准备了哪些绝活?更为了了解《曲苑杂谈》成功的秘密,记者近专门采访了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曲苑杂坛》栏目著名主持人汪文华。

主持《曲苑杂坛》12年了,如果把《曲苑杂坛》说成是汪文华的孩子不会过分。汪文华对此调侃说:"嗬嗬!那我不就有两个孩子了?不过,这个'孩子'让我操了更多的心!从今年的5月8日起,《曲苑杂坛》改成周播节目。比起原来,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四倍!再加上《电视书场》、《南腔北调》这些栏目的工作,我几乎成了一年365天、天天负重的骆驼,一匹'电视骆驼'。其实,了解电视事业的朋友,都会说我们是属'骆驼'的。"

从业经历

汪文华当过兵,后来又考入了空军政治部文工团。1982年,她开始涉足电视,主持过一些地方春节幽默晚会和其他文艺晚会。转业后,组织上将汪文华分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做纪检工作。

1991年,文艺兵出身的她才调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曲苑杂坛》,并从事《电视书场》栏目的导演工作。

从"文工团员",到"纪检干部",再到著名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这些称谓之间总让人感到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在汪文华看来,纪检工作除了"严肃",还有三个"严"字--"严谨、严厉"和"严明"。她认为,纪检工作是一门哲学,一门生活中最高的哲学。它起码让人知道:生活是一门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学问。

它让人懂得生存的平和与平淡,以及那种隐藏在平和、平淡背后的纯朴、憨实、本真,以及幸福。所以,汪文华经常对女儿说:做事,要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要正直,要坚强,要本份,不要张扬,更不能张狂。这就是做过纪检工作的汪文华和其他一些文艺主持人的不同。

注入心血

曲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杂技是文艺百花园中最别致、最具大众化的一朵奇葩。两者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栏目也就有了一些先天的优势。

但"得天"不一定就能"独厚"。先天的优势如果没有后天的"调理",仍然成不了气候。汪文华非常认真地说:我的责任、我的心血就下在这后天的调理上。曲艺是一门比较通俗的艺术。我们的形式是比较"土",但土里埋藏着真金。

所以,也就可以从"大俗",通"大雅";我们的起点不高,这就使我们有向上攀登的空间。我们的节目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却能够把节目做得有趣味、有滋味、有韵味、有品位,让观众有看头、有想头、有嚼头,看完以后还有点琢磨头!

因此,身为编导的汪文华从策划、选题、选演员、选书目,和演员一起梳理书情书理、人物塑造、灯舞服道、上机切换、录制合成、播出等方面都亲自去做。十几年来,为了搞好《曲苑杂坛》《电视书场》栏目的工作,加班、加点甚至彻夜工作成了她的家常便饭,也几乎没有了星期日和节假日。"

没有办法啊,观众爱看这个节目,领导重视这个节目,我们如果再不用功夫,先不说对不起这么好的大环境,连我们自己也对不住呀!而为观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更是我们电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说到这里,略显疲惫的汪文华目光中充满一种坚定。

一些电视同行评述《曲苑杂坛》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低冲高"--"作品小、内涵大;人物少、信息多;低成本、高收视"。做电视节目不容易,而让一个曲艺杂技类的节目长盛不衰就更难了。也许还是人品吧--汪导的为人正直在全台是出了名的。正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把她当作知心朋友。

不图名利

汪文华说:不图名、不图利,容易做到;而一辈子正直,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套用一句话叫,一个人正直一回容易,正直一生难。我是想让自己一生都正直、一生都坦坦荡荡的人。所以,有时我真的感到好累好累,累得想躺倒;有时候,又感到太苦,苦得想放弃。

但苦点算什么!累点算什么!我们劳动的价值,生命的火花,不都和我们所办的节目一起在荧屏上闪耀吗?部队的大熔炉让我坚强;而中纪委严谨的机关生活又给我注入了忠诚、努力奋进的基因;妈妈的教诲更是烙在我的脑子里--三岁那年,妈妈瘫痪在病床上,她告诫我:"做人要本分"、"多学点,别人抢不去"、"大水冲来的也得起早去捞哇……"妈妈的话我记住了,真的记住了。

直到现在工作起来,一听说哪儿有什么节目,带着设备就去了,等别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我早拍回来了。

大卫·科波菲尔到中国来表演他的魔术,表演前,面对中国众多媒体,他只安排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接受采访。而我们《曲苑杂坛》就占了二十分钟。采访前,他说:"在中国办了十二年的曲艺节目,了不起!""鱼全让中国的《曲苑杂坛》捞走了!"哈哈,其实,他也许忘记了一点,中国是曲艺的故乡啊!

《曲苑杂坛》原来叫"《曲艺杂技》,12年前的《曲艺杂技》栏目,也属于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但那时候收视率很低,中央电视台曾打算将它撤消。到后来,汪文华和导演一起,下工夫彻底改造《曲艺杂技》,将它改造成了《曲苑杂坛》。由此开始,荧屏多了一个名牌节目,也巩固了一个忠实的观众群体。

其实,作为忠实的观众,他们常常也会关注荧屏之外。

生活家庭

汪文华多次被家属委员会评为"五好儿媳妇"。她说:"家属委员会评我为'五好儿媳妇',那是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我们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工作中,我是导演、主持人、制片人;生活里我是妻子、是儿媳、是妈妈。我上有七八十岁的公婆,下有十来岁的女儿,丈夫常年在日本工作。十几年来,我和公婆共同生活,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配合默契,婆媳互敬互爱,别说争吵,连脸都从未红过。"

电视主持人的生活很辛苦。有一次,汪文华出差不在家,孩子在学校把胳膊摔断了,很严重。学校把她送到医院,爷爷、奶奶在家急得不得了,又不知道在哪个医院,孩子一个人躺在病床上不能动,身边也没有人。恰好,那天晚上汪文华乘末班飞机赶回来了--急着为了做节目的后期编辑,并不知道家里出了事。

那天夜里12点,得到消息的她从机场直接到医院,医生已经给孩子打上了石膏。孩子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看汪文华回来了,赶快把被单蒙在脸上,不敢见她。孩子第一句话是:"妈妈,对不起,你这么忙,我还给你添了这么大-麻烦。"

"我也是没有办法,都是让电视、让《曲苑杂坛》给逼的。"汪文华笑了一笑,"《曲苑杂坛》在艺术门类上限于曲艺和杂技。为了适应广大观众越来越高的欣赏要求,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只有在'新、奇、异、特'上做足文章。俗话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在艺术的创新上,我们从来不啃别人啃过的馍馍,总是想方设法另辟蹊径。"

高质节目

在汪文华的节目单上,一批系列节目是观众特别喜爱的。《洛桑学艺》等节目,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相声框架;它们既具备小品本身的潜质,又借鉴了姊妹艺术的精华;在2000年正月正晚会中播出的"五朵金花",实际上是五位反串的婆婆--"她们"各亮看家本领,把东北二人转、流行歌曲、广东粤剧、硬功、芭蕾,以及土得掉渣的"二人台",一起揉到节目中,绝活荟萃,观众爱看。

继《洛桑学艺》之后,汪文华和同事们又推出了《聪明的剧务》《新疆妹》《马虎与周到》《放驴小子》等系列节目和一批观众认可的新面孔,使广大观众更加关注《曲苑杂坛》。

在节目质量上,汪文华和同事们总是反复打磨、步步攀升,不断创新、确保名牌。在他们看来,变,是时代的要求;改,是成功的出路;新,是创造的结果。让观众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是《曲苑杂坛》一贯的目标。作为栏目的主持人,汪文华牢记台领导的要求,主持风格一贯追求亲切、平实、自然、大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这是一个人才竞争的年代。对电视事业而言,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做出一流的节目,谁就能拥有一流的电视观众。

依靠能人

汪文华说:"我们依靠能人,团结老人,培育接-班人,全力以赴推出一茬又一茬的新人。也许,这就是许多年来《曲苑杂坛》之所以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吧。我们在全国各地拥有一批专业作家,还建立了很多创作基地,有一大批《曲苑杂坛》的爱好者和热心人做我们的后盾。

武汉市文联主席夏雨田先生就给我们推荐了武汉邮政艺术团。我发现这个集体从上到下都很敬业,就开始培养、包装他们。他们表演的'碟子舞''三棒鼓''湖北小曲''跳三鼓'等系列节目,被派往加拿大、乌克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还参加了2000年在波兰举办的世界民间艺术节的比赛,获得了团体大奖及最佳表演奖,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洛桑学艺》是大家非常称道的节目。而洛桑是《曲苑杂坛》推新人战略的典型代表。汪文华记得:洛桑是一名藏族演员,他学的是舞蹈,也很擅长一些模仿。他所有的绝活在别的晚会上全都演过,但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后来,我们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

首先把他的名字由"杨虹"改为藏族名字"洛桑",让大家知道他是从西藏来的藏族人。展示藏族同胞才艺,表现民族精华,自然能够产生重量级作品。从节目的名字到服装、从表演到人物,以至于演播室录像时他的节目放在什么位置,后期制作、编辑合成放到什么场口,都经过了周密的设计。

包括洛桑穿得最多的那件藏袍,每次录像都是我去给他借;我们让他的搭档博林扮演他的老师,洛桑扮演学生,学生拜师学艺。

老师说得头头是道,可一来真格的就露怯,而学生表演时又处处超过了老师,这就提高了观众的兴趣。节目成功了!洛桑红了,他成了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位艺术新星。尽管洛桑逝去好几年了,但《曲苑杂坛》和观众没有忘记他。

非典肆虐的几个月里,为了丰富观众的精神生活,中央电视台调整了部分文艺和综合节目的播出时间,《曲苑杂坛》由每月一期改为每周五播出一期。可以说,这样的播出频率让汪文华和同事们一直"喘不过气"。平时,汪文华负责的三个栏目,加上她工作人员只有两个正式职工,另加一位临时人员,就凭这两根半梁柱要撑起三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名牌栏目,其难度可以想像。

这不,国庆黄金周又来临了……从来都把广大观众当作朋友的汪文华说:"我就透露一点吧。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您将天天都可以看到《曲苑杂坛》。我们准备了《三峡的鹰》、器乐小品《吹》、魔术节目《音乐家》、手影戏、《杂唱数来宝》等众多优秀节目回报观众。"的确,回报观众,有追求的电视人都会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