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阳的散文 故乡山水孕育的文学种子 ——评雷平阳散文集《旧山水》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雷平阳生于1966年,青年时期适逢20世纪80年代,文学繁茂,诗歌盛开.这诗意的种子从此深埋于他的内心,这些年来,他守着一方天地,在笔墨纸页间留住岁月的痕迹.他的诗集<云南记>曾获2010年鲁迅文学奖.获奖评语如是说:"诗人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在云南的大地上穿行,在父老乡亲的生命历程中感悟,在现实的土地和历史的星空中往返,打造出了一片神奇的.凝重的.深邃的诗的天空,流贯其中的精神则超越了地域限制,而具有普遍人性的价值."如果说诗歌是面向天空的对话,那么,散文就是由厚重的大地孕

雷平阳生于1966年,青年时期适逢20世纪80年代,文学繁茂,诗歌盛开。这诗意的种子从此深埋于他的内心,这些年来,他守着一方天地,在笔墨纸页间留住岁月的痕迹。

他的诗集《云南记》曾获2010年鲁迅文学奖。获奖评语如是说:“诗人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在云南的大地上穿行,在父老乡亲的生命历程中感悟,在现实的土地和历史的星空中往返,打造出了一片神奇的、凝重的、深邃的诗的天空,流贯其中的精神则超越了地域限制,而具有普遍人性的价值。”

如果说诗歌是面向天空的对话,那么,散文就是由厚重的大地孕育出来的植物。不管写什么,雷平阳始终不懈地给自己贴着标签——我是云南人。

《旧山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是雷平阳最新的一部散文集,收录45篇散文,依然如故地表达他眼中的故乡、故人、故事。中国作家擅写散文的很多,乡土散文更是一大主脉,然而大多数人写故乡是在离开之后抒发一缕乡愁,而雷平阳从昭通的土城乡走出来,到了昆明,他就不想再走远了。这些年来,他和昭通的血脉从未断过,昭通给予他的不仅是形体滋养,更源源不断地输入写作的营养。

雷平阳的写法很传统。比如,他写《日落渡》,起笔:“在大江掉头的地方,往往都会形成滩头,滩头上也会有一个个古老的村镇。”有个村镇叫日落渡,日落渡有个供销社,供销社有个人叫李海明。李海明原先是个猎人,因为成了“打虎英雄”而破格进了供销社,但李海明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以至供销社赊账堆积入不敷出,工作组即将到来,李海明分发所有商品后失踪,据说有人曾听见澜沧江边传来一声枪响。

这样的文章很“中国”。他的立意、文思、布局、节奏乃至句式和遣词造句,都是中国式的,对人的描写采用线性白描法,对事情的叙述不疾不徐、含而不露。这样的文章,简单里有复杂,平实中有华彩。

恍惚觉得在读短篇小说。我想雷平阳是故意要打破散文和小说的壁垒,在“类小说”的模糊笔法之中,隔开一段距离更加客观清醒地审视人物。比如《三甲村氏族》,作者描写了三甲村里一些氏族的趣闻奇事,常卫葛鲍钱、甄徐赵王韩,一姓一故事,一户一幕戏。人人都是角色,个个都在演戏。现实因此具有了比小说更加匪夷所思的“虚构性”。

云南多传说,民俗有特色。杀蟒记、放盅人、白毛记、母亲的刺绣、屋顶上的歌者……构成了云南极具特色的风情图。最喜欢的当属这一篇《倚邦易武记》。雷平阳在其中寄托了自己对普洱茶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命运的忧思。这是全书最长的散文之一,尽诉倚邦和易武的兴衰沉浮,从两个邦落的历史窥得云南的往昔与今天。

兴,因茶;废,因茶。对于钟情陈年普洱的人们来说,它是一种香气氤氲、值得咂摸的饮品,而对于茶马古道和广大茶人来说,它容纳了他们最深层的渴望、缅怀和期许。

文学不死,亦不凋零,但得有心人耕耘。雷平阳是非常具有自觉意识的一粒种子,扎根云山滇境,吸取当地精华,蓬勃生长成了一株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