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海涛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综述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是很抽象的概念,能简化.落实模型从而为更精确测量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是有必要的.国外学者研究不多,而在国内,随着乡村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着手探索.       前期乡村性研究基本是从乡村旅游的资源环境条件.乡村地理的供方去考虑.刘庆友(2005)从乡村就业.人口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迁移.居住条件.土地利用.偏远性等指标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进行评价.杜忠潮(2009)在刘庆友的观测指标基础上增加了"农业发展"这一项.冯淑华(2007)以江西婺源为例,以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是很抽象的概念,能简化、落实模型从而为更精确测量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是有必要的。国外学者研究不多,而在国内,随着乡村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着手探索。

       前期乡村性研究基本是从乡村旅游的资源环境条件、乡村地理的供方去考虑。刘庆友(2005)从乡村就业、人口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迁移、居住条件、土地利用、偏远性等指标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进行评价。

杜忠潮(2009)在刘庆友的观测指标基础上增加了“农业发展”这一项。冯淑华(2007)以江西婺源为例,以地域条件、旅游资源基础、社区参与、旅游产业本地化、可持续发展5方面来构建评价体系。

汪惠萍(2012)以地域条件、乡村意象、社区参与、旅游产业本地化和可持续发展五方面构建了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吴丽娟(2012 )从聚落建筑、民风民俗、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及传统生活形态、乡村氛围等六方面构建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价指标。

刘沛林(2012)以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5方面构建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模型。郑文俊(2013)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景观特征和乡村氛围等4个方面构建乡村性评价体系。

总体来说,学者们多侧重于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和产业经济学指标体系,从旅游学、景观学和地理学视角进行综合评价尚显欠缺。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研究。

如张歆梅(2008)以乡村环境、乡村经济、乡村社会、乡村游憩机会和乡村设施来构建乡村性认知内涵,将抽象的游客认知中的乡村性进行量化研究。 随后,学者进一步深入从游客感知角度来分析。魏鸿雁(2014)基于游客的乡村景观感知、乡村文化感知、乡村经济感知、社区参与感知四个方面的乡村性来探讨游客忠诚度和满意度。

徐洪(2015)构建了乡村性感知的四维度(乡村景观、乡村文化、产品特色、区位条件),分析乡村性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都具有显著地正相关性。

不管从资源本身属性角度还是从旅游体验角度,乡村性都是个体对乡村的总体感知或印象,可看做是旅游地形象的组成部分。前者是个体对乡村的特性的认识,属于知觉形象范畴;后者是个体对乡村的感情,属于情感形象范畴。

       近几年学者们开始不断关注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评价。研究角度、尺度、对象和侧重点等的不同,导致构建的乡村性指标的差异,但很多指标存在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