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声的电影 黄显声 特殊战场的将军

2017-08-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每个沈阳人来说,9月都是难以忘怀的,九一八事变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了战场,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屈辱和痛苦.在今年的9月18日到来之前,让我们重新开启这段记忆,记住历史,面向未来.上周,沈阳作家李同峰的长篇小说<抵抗>出版,这本书里讲述了黄显声将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带领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的经历.本期地理,让我们跟随着作家的笔触,回顾"九一八之夜"中国人的抵抗.沈阳作家李同峰在他的长篇小说<抵抗>的新闻发布会上,提起了黄显声是他这部小说的主角.其

对每个沈阳人来说,9月都是难以忘怀的,九一八事变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了战场,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屈辱和痛苦。在今年的9月18日到来之前,让我们重新开启这段记忆,记住历史,面向未来。

上周,沈阳作家李同峰的长篇小说《抵抗》出版,这本书里讲述了黄显声将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带领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的经历。本期地理,让我们跟随着作家的笔触,回顾“九一八之夜”中国人的抵抗。

沈阳作家李同峰在他的长篇小说《抵抗》的新闻发布会上,提起了黄显声是他这部小说的主角。

其实,黄显声将军早已经在小说中出过名了,那部小说的名字叫《红岩》,当年也算是经典的畅销小说。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从沈阳走出去的将军的戎马生涯,但是却对黄将军后期远离战场的羁押时光更熟悉。

读过的人一定都还记得,在那部小说里,“小萝卜头”的父亲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他因此随父母一同被关押在重庆,母亲向狱方争取到让他在狱中学习的权利,而他的老师之一就是同狱的原东北军五十三军副军长黄显声将军。

小说中的黄显声将军,名叫黄以声,教小萝卜头语文算数还有武术和俄语,每天早上小萝卜头到黄将军处上课时,都要用俄语问好。小说里还提到,黄将军因为身份独特,每天有报纸看,他利用这些优势将外边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狱友,在他的监室中,还悬挂有防身的军刀。

就是这位独特的东北军将军,曾经在我们脚下的一块土地上,英勇地反抗日本军人“九一八”之夜的无耻侵略。

得到“九一八”情报后他第一时间组织抗日

黄显声,字警钟,1896年生,辽宁岫岩人,中学毕业后进入北平大学文科实习班。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开除,转入东北讲武堂三期学习,曾任东北军旅长,东北讲武堂教育长等,因治军严明训练有方,深得张学良的信任。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黄显声是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任奉天公安局局长。

其实,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黄显声已经得到了日本人即将动手的情报。无奈即使报到了时在北平治病的张学良那里,也是类似一动不如一静的指示。于是,他在自己的职责范畴内扩充各县的警察队伍编制,将所属的公安部队和县地警察编为12个总队,发放枪支弹药,以便做好准备。

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这批枪支成了后东北各路义勇军中的主要武器来源之一,在后来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原东北的警察人员占了相当高的比例,而且多位著名的义勇军指挥官,如邓铁梅就是原东北警察出身。

从9月初,黄显声已经昼夜不离办公室,随时准备应变。9月18日下午,黄显声通过当时的警务督察长熊飞弄到日军情报,知道事变即将发生,可惜仍旧无人相信,黄显声指示公安局警察部队进入防备状态。

当夜22时20分,日军首先炸毁沈阳城北柳条湖附近的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当时,沈阳主要兵力包括王以哲的第七旅、总部卫队、张学良的卫队营、讲武堂学兵和黄显声的警察部队。事变爆发的时候,第七旅苦苦等待命令,请示的电话从沈阳打到北平,又从北平的张学良打到南京的蒋介石,而最后等来的却是不许抵抗的命令,任其占领营房缴械。

已经组织警察各队准备防线抵抗日军的黄显声,并不能确定北大营地区寥落的枪声意味着什么,更无法判断东北军已经开始撤退。他命令警察们在小西门、南市地区、市府路邮局等处布置防线,对抗日军的进攻。

把队伍改名为“辽宁抗日义勇军”

和平区二经街,一条小巷而已,安静幽谧,过往车辆都很少,当年的那个时刻,黄显声将军就在这条巷子里,依靠简单的掩体抵抗日本关东军的部队。眼看着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如潮水般包围而至,只有轻武器的警察部队伤亡惨重,被迫撤离。在撤退时,黄显声嘱咐警察和公安部队官兵尽量携带武器弹药撤退,连夜经过新民向锦州集中待命。

1931年9月18日的夜晚,终于结束了,无辜的百姓们醒来时,日军的旗帜已经插在城楼,一个普通的天亮,却什么都不同了。昨日还在的东北军部队,已经撤退别处,留下的只有屈辱和无奈的沈阳城。

对于沈阳而言,一切似乎都已经结束了,不过对于黄显声将军,他的抗日之战才刚刚开始。在锦州,他组织代办军政事务,率各路军队抵抗日军的进攻,把队伍改名为“辽宁抗日义勇军”,逐渐成为东北各地抗日军民的称呼。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指的就是东北的抗日队伍。

可惜黄显声的戎马生涯仅此而已,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义勇军部队,一部分随黄显声入关,一部分留在当地继续和日军作战。此后的黄显声,协助了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1938年营救张学良失败后他被秘密逮捕于武汉,辗转囚禁于重庆等地。据说,是因为他的威望和军中旧友的影响,也因为特务认为他一旦出狱就会再做高官,所以他在狱中享受一些特殊待遇,如读书,看报,甚至拥有防身的佩刀。

可惜,将军终究没能走出监狱,没有战场能够报国杀敌,他一生最大的战场是在“九一八”那夜的沈阳,是在辽西组织几万人延缓日军侵略的脚步,对于一位将军而言,该有怎样多的遗憾。1949年11月27日,黄显声将军被军统特务杨进兴执行秘密枪决,杀害于红岩步云桥。

打响抗战第一枪的

王铁汉

九一八事变的夜晚,不抵抗是主流,然而抵抗的中国人仍旧无法被后人忘记。就像陆川在拍摄《南京!南京!》时的想法那样,“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拍一个中国人抵抗侵略的电影”。中国人的抵抗,尽管缺乏组织和领导,但是留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骨气总是在时时反抗着怯懦。

“九一八”之夜,被誉为打响抗日第一枪的人是当时东北军第七旅的一位团长,名字叫王铁汉。

王铁汉,生于1905年,又名捷三,辽宁盘山人,中国国民党党员。1922年王铁汉北京大学预科肄业,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科学习。九一八事变前他一直驻守沈阳东山嘴子北大营,时任东北军陆军独立旅第七旅620团团长。

据记载,王铁汉曾说起,当时旅长王以哲因参加水灾赈济,不住在营房。日本人进攻北大营时,上面不断传来“不许抵抗”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对进入营房的日军,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 

“月光下的夜里,到处银光闪闪,整个北大营内的6000多名东北军,有的外衣外裤都没来得及穿,个个抱头朝北面的营房逃窜。还有的士兵看到被炸死的同屋弟兄,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在营房废墟中受伤喊叫的官兵……”小说《抵抗》里的场面描述着当时的惨烈。

为了带领兄弟们突围,王铁汉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命士兵待日军一走近就开火。就这样,王铁汉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他带领部队勉强突围,随东北军入关。

此后,王铁汉参加了长城抗战、淞沪会战,193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1942年5月至8月参加了浙赣战役,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赴杭州受降。

1948年,王铁汉作为国民党官员任沈阳防守司令官、辽宁省主席,1948年10月底随国民党赴台,作为东北军在台高级将领。1990年张学良九十寿辰时,他曾亲临祝寿,1995年12月15日于台湾逝世。 

沈阳和平区北四经街小巷深处,留有王铁汉昔日的居所,现为居民住宅,破烂不堪,一如昔日主人一生的曲折多变。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高巍 采写

俯瞰小巷深处的王铁汉故居(左) ■本报记者 石立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