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宏杰的父母 戴宏杰:“受挫折是经常会有的 达到一个目标 有很多弯路”

2018-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地时间5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宣布了2016年院士增选84人名单,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华人科学家杨培东.戴宏杰与孟祥金当选院士,其中戴

当地时间5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宣布了2016年院士增选84人名单,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华人科学家杨培东、戴宏杰与孟祥金当选院士,其中戴宏杰与杨培东更是同门师兄弟,曾同拜在纳米“大牛”查尔斯·利伯的门下。他们在美国做科研工作有着什么样的酸甜苦辣?怎么一步步走向科研顶峰?对中国同行又有着怎样的启迪?

5月10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庆祝戴宏杰(中)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左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威廉·莫纳,右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理查德·扎尔。

许多人不知道,今年的另一位新科华人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戴宏杰与杨培东是同门师兄弟。当杨培东1993年来到哈佛加入利伯实验室时,戴宏杰已跟着利伯读了两年博士。按戴宏杰的话说,他和杨培东是“多年的同事和朋友”。师兄弟同年当选院士,为学术界又添一段佳话。

在接受采访时,戴宏杰表示,当选院士不仅是对他30年科研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他实验室的学生、博士后与访问学者做出的贡献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父母、妻子、女儿和亲人多年支持的回报。

此外,这个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对1966年出生的戴宏杰还有着特殊的个人意义。“我实际上是50岁生日的第二天得知这个消息的……这等于是最好的生日礼物,”他说。

来自湖南的戴宏杰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此后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并在赖斯大学跟着诺贝尔奖得主、碳60发明人理查德·斯莫利做过一段时间的博士后,1997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至今,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先后得到了美国三大学术学会的重要奖项:化学学会纯化学奖、物理学会新材料奖以及材料学会中年成就奖。

戴宏杰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把纳米材料与科学应用于生物医学和新能源领域。去年他研发出了高效耐用、可超快充电的铝离子电池,引起轰动。此外,他还在应用纳米科学来推动新的生物医学检测与成像技术发展,包括用一滴血或唾液来检测疾病。

2011年,汤森路透集团评选2000年至2010年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戴宏杰排第7名,杨培东排第10名。在这个榜单上,戴宏杰的两名导师利伯及斯莫利分列第1与第6名。

一路走来,看似一帆风顺,但戴宏杰说,他也经历了许多曲折,乃至挫折或挫败。当年他读哥伦比亚大学是因为申请斯坦福被拒;去赖斯大学做博士后,是因为他给斯坦福化学系、物理系、材料系的一些教授写信没有人理。

做不了斯坦福的学生,最终他却做了斯坦福的教授。戴宏杰说,读完博士后,正好遇到斯坦福招教授,但两次被拒的经历其实让他也有点犹豫是否要申请。“好像很难的,好像不可能,”他回忆道,“我还是申请了,结果发现是正确决定。这个事情我跟很多学生说过,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决心,很难一下就做成一件要做的事情。达到一个目标,有很多弯路。等机会来时,要把握住。不是每个机会都能抓住,但至少要抓住其中一部分。”

当谈起国内同行的研究,他说,许多中国科学家已站到了国际前沿,不少中国科学家开始在国际上得奖,他认识的不少朋友都获得了这样的荣誉,而且获得美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但“国内做科研的环境有时候有些嘈杂,尤其是一些大的城市,不那么安静,会有很多事情来分心。(年轻人)一定要专心,钻进去。受挫折是经常会有的。在美国,哪怕是拿了诺贝尔奖,申请项目资金都有可能被拒。”

戴宏杰为中国的科学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从他实验室出来的博士、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已经遍及中国各地的高校。2008年,戴宏杰与李亚栋、彭笑刚及薛其坤教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平台上创办了第一个源于中国的纳米科学期刊《纳米研究》,现在已成为国际重要的纳米杂志之一。

尽管当选了院士,但戴宏杰说,他并不会因此享受到生活或职位上的优待。“在美国,院士是没有特殊地位的,像我们化学系大概有一半是院士。所以我觉得这个意义就是一个认可,不会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戴宏杰的夫人唐梅杰是他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同学,后来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现在从事计算材料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家庭方面,戴宏杰承认自己“不是做得很好”,经常被太太抱怨,因此他特别叮嘱记者,要写一段“非常谢谢夫人多年以来对他科研的支持”,因为“和睦的家庭对事业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