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西夏王元昊的祖先

2017-07-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西夏王朝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国家政权.元昊是在他出生34年之后正式建国的.党项族建国的基础,是党项族经过了由西南到西北延续百年之久的

西夏王朝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国家政权。元昊是在他出生34年之后正式建国的。党项族建国的基础,是党项族经过了由西南到西北延续百年之久的大迁徒后,一部分定居在今天陕西北部地区的党项部族开始奠定的。如果从“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建立的夏州政权(881)算起,则已有150余年的历史。而党项羌的活动出现于历史记载,还可由此上推300年左右,即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后期。

党项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的一支,简称党项。史载,他们在南北朝末期(公元6世纪后期),还居住在称作析支的地方,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隋末唐初,党项羌开始向周围地区扩展,活动范围“东距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邻吐谷浑”,即今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地辽阔的山谷草原地带。党项的社会是以部落划分单位的,并按姓氏区分部落,部落的成员“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过着游牧生活,牧养鼙牛,马、驴、羊、猪等畜类,以供衣食。部落的氏族成员居住在用鼙牛尾或粘口毛织成的帐幕中。党项人还不知道耕稼之事,没有文字与历法,进行游牧生产活动时,“但候草木以记岁时”。在以血缘关系划分的部落成员之间,互不统摄,“各为生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每一个部落中,由氏族成员推举有威望的“酋帅’统领,决定一切,还不存在“法令”和“徭赋”。在婚姻制度上,盛行“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妇”的收继婚制。以上说明当时党项羌的社会正处在父权制确立的原始氏族公社末期阶段。

随着党项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分化出来的家族结成的部落越来越多,规模也相对地缩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族姓部落。当时比较著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禽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拓跋氏就是后来建立西夏王朝的王族。

元昊正式建国称帝时,向宋仁宗进献的表章中,追述先祖时说:“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宋仁宗不答应他称帝的要求,元昊在给宋朝的“嫚书”中,愤愤然质问宋仁宗:“蕃、汉各异,国土迥殊,幸非僭逆,嫉妒何深!况元昊为众所推,盖循拓跋之远裔,为帝图皇,又何不可。”到西夏末年,夏国的大臣南院宣徽使罗世昌,预料夏国将亡,撰《夏国世次》二十卷,追述拓跋氏的来历:“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历史上,鲜卑族系的拓跋氏建立北魏,有人认为元昊自认先世为元魏后裔,是依托显贵,为称帝建国寻找根据。其实史说纷纭,正是历史上由黄河上游至河套一带“群羌”故地居住的各部族间流动混杂的复杂情况的反映。如党项羌与近邻吐谷浑长期友好相共,关系密切,并互通婚姻。吐谷浑属鲜卑族系,也有拓跋氏。由于鲜卑族在历史上表现出来的统驭“诸羌”的政治能力与丰富经验,及其地域条件,故吐谷浑拓跋氏进入党项羌地,并形成为党项羌中的一个强大部族,就是十分可能的了。

党项拓跋部最早出现于历史记载,是在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拓跋宁丛等率领部族到旭州(今甘肃庆阳县附近)请求归属隋朝,隋朝对拓跋宁丛及部下授以大将军等不同官号。其后拓跋宁丛等部又一度叛变,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境),被隋兵击败后,又纷纷投降,有的从此定居下来。在原居地的也同隋朝互通朝贡。

唐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开拓与经略十分重视。。武德年间(618—626)曾派河州刺史卢士良安抚党项羌,恩威并用,“诸羌畏惧,相率内属”。贞观三年(629),党项羌;细封部酋长细封步赖率部归附唐朝。唐在细封部的居地设置轨州(今四川松潘县境),授细封步赖作刺史。不久,又在归附唐朝的党项部落居地,设立了踞、奉,岩,远等4个州。从此归附的党项部落越来越多,到贞观五年(631),唐朝开发党项河曲一带,共建60个州,人口达30多万。

这时,居住在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以北)一带的党项羌拓跋部,首领叫拓跋赤辞。他同西北面的吐谷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同吐谷浑王室可汗慕容伏允结为婚姻。贞观八年(634),唐派大将李靖讨击吐谷浑,并背弃了同拓跋赤辞歃血为盟、誓不相击的诺言,突然袭击拓跋部。拓跋赤辞率部众抵抗,大败唐军。由于吐谷浑被击败,拓跋赤辞势孤力单,在唐朝不断施加的政治,军事压力下,不得不于贞观九年归降。唐在该地分别设置懿、嵯、麟、可等32个羁縻州,州设刺史,由归附的部落首领担任。封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松州地区完全归附唐朝,并确立了拓跋氏的统治权力,为拓跋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党项羌拓跋部归附唐朝的同一时期,地处青藏高原的吐蕃族强盛起来,不断攻击党项诸部,党项羌的许多部落被吐蕃征服,党项拓跋部同吐蕃的侵扰进行着顽强斗争。开元年间(713—741),吐蕃势力更加嚣张,居住在松州地区的党项诸部,经常遭受吐蕃的胁迫和奴役,并且有被吞并的危险。拓跋部向唐廷上表,请求内徙。唐玄宗就把原设在陇西地区的静边州移置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安置迁来的党项部族。拓跋部迁走后,原地被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羌部,受吐蕃贵族役属,成为“奴部”,被称为“弭药”,后来吐蕃也用这个名称来称呼北上的党项羌建立的西夏王朝。拓跋赤辞之后,他的儿子拓跋思头、孙拓跋守寂相继承袭静边州都督官职。唐玄宗还曾封拓跋守寂为右监门都督,进爵西平公。

唐中叶,西北边地发生了吐蕃与吐谷浑、党项、回鹘等族联合骚乱事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了防范党项等族受吐蕃煽动,避免酿成更大的边患,建议代宗把居住在静边等地的六府党项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一带居住。静边州都督府也同时移置到银州境内。代宗还召见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位党项族大首领,热情款待,并给予厚赐。当时,党项拓跋部居住在庆州一带的,如拓跋乞梅部,被称作东山(陇山之东)部;居住在银、夏之间的拓跋朝光部,因该地区“地惟沙碛,俗谓平夏”,被称作平夏部。元昊的西夏王朝就是在乎夏部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

党项族的大迁徙持续了百年之久才逐渐稳定下来。内迁对于拓跋部本身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从战争和奴役下脱身出来的党项部族,开始定居在经过汉族人民创建了封建文明的土地上,部落日趋繁荣,人口迅速增长,畜牧业兴旺发达,人们还逐渐学会了农耕生产由于党项族与唐王朝联系的不断加强,党项人民和中原地区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使党项各部在新的环境中蓬勃兴起。特别是在唐中叶后,随着唐王朝统治势力的衰落,党项拓跋部凭借各种有利条件,开拓基业,完善割据。与此同时,党项族人民反对唐朝黑暗统治,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的胜利,又为拓跋部的统治者实行割据,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