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宋朝 李约瑟笔下的北宋科技

2017-09-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约瑟(1900年~1995年),英国人,剑桥大学博士,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1943年首次来华.新中国成立后,发起成立英中友好协会.英中了解协会并任会长,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5年在剑桥辞世,享年95岁.自1943年李约瑟来到中国,到1986年第8次新中国之行,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李约瑟与中国的缘分可谓越结越深.因崇拜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创始人老子(李耳),他为自己取中文名字李约瑟.1943年,他从印度经

李约瑟(1900年~1995年),英国人,剑桥大学博士,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1943年首次来华。新中国成立后,发起成立英中友好协会、英中了解协会并任会长,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5年在剑桥辞世,享年95岁。

自1943年李约瑟来到中国,到1986年第8次新中国之行,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李约瑟与中国的缘分可谓越结越深。因崇拜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创始人老子(李耳),他为自己取中文名字李约瑟。1943年,他从印度经缅甸抵达昆明,以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的身份,访问了这里的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

抵达重庆后,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中国第一个国际科技交流组织)并任馆长。他一方面介绍中国科学家到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一方面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中国西南的科学》、《川西的科学》、《中国西北的科学与技术》、《中国科学》、《科学前哨》等成果。

他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林伯渠等,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他于1944年提出的近代科学为何在西方诞生而未在中国发生的问题(即“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1945年,他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两度访问在流亡中办学的河南大学,发表《科学与民主》的演讲,并与河南大学教授进行座谈交流。河南大学图书馆馆藏《道藏》令他终生难忘。

作为一名曾经的“西方中心论”者,李约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源于上世纪30年代在剑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沈诗章、王应睐和鲁桂珍的影响,尤其是鲁桂珍。鲁桂珍曾就读于金陵女大,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在剑桥期间,她向李约瑟介绍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这激发了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使他把目光转向了东方,转移到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上来,并一发而不可收。

在回忆自己的这个转移时,李约瑟说:“命运使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皈依到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明这方面来。”“中国的全部科学史,应该是任何一部世界成就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期间,李约瑟结识了竺可桢、傅斯年、郭沫若、李四光、侯外庐等中国科学家和知名学者,加深了他对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有关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史方面的文献。加上在中国广泛的游历和参观考察,为他后来写作那部在东西方文明中间架起一座桥梁的里程碑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从1948年开始,在一批学者的协助下,他开始撰写这部鸿篇巨制,直到以95岁的高龄谢世。

1954年,该书第一卷(《导论》)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轰动西方汉学界,英国《观察家报》、《新科学家》及美国《纽约时报》、《美国历史学评论》等报刊都发表了名家评论,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高度评价。此后直到1996年,在半个世纪里,该书英文版各卷陆续出版,中、日、俄、法、德等版本也相继翻译出版。

1982年该书荣获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科研成果一等奖。遗憾的是,由于本书写作计划在进行中不断扩大,李约瑟直到去世也未能完成本书的写作。

《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直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通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东西方的比较研究,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其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堪称空前。

在这部汇集百家的巨著中,作者以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10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关于此书的影响,1988年,李约瑟在中文译本的序言中说:“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在古代和中世纪科学、技术和医学史上的作用,在过去30年间,经历过一场名副其实的新知识和新理解的爆炸。”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此书:“李约瑟博士著作的实际影响,正如它的学术价值一样巨大,这是比外交承认更高层次的西方人的‘承认’行动。

”在中文译本序中,我国科学家卢嘉锡说,李约瑟“令人信服地证明,在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正是通过详细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这部巨著才能全面地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向人们展示出一幅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宏伟画卷……”

赵宋一朝,在中国历史上属疆域较小的中原王朝,但却是中国古代社会继续发展一个新的时期。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012年出版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评价说,宋朝“在思想、文化与科技等方面达到空前的高度,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科技上,李约瑟称“宋代确实是中国本土上科学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

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项主要是在宋代得到了应用,传至欧洲后,对推动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克思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李约瑟说,“如果没有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那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梦溪笔谈》,李约瑟赞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作者沈括更是被他称之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那么,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北宋的科技发展成就是怎样叙说的呢?

《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历史发展为经,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为纬,按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分册撰写,涵盖科学思想、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及军事、机械、土木、航海、造纸、印刷、纺织、园艺等众多领域,因此,关于北宋的科技成就也分见于本书各册之中。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能选择科学思想、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几个方面作以说明。

在本书第二卷(《科学思想史》卷)中,李约瑟研究了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之间的关系,以较大篇幅阐述了北宋邵雍、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等理学(新儒学)大师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并下结论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史无前例的繁盛。

”今天,以科学理性的目光来看,周敦颐的“太极”、邵雍的“数”、张载的“气”以及程颐、程颢的“理”,其中的“格物穷理”精神,无疑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在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研究上,李约瑟无疑是一位领先人物。

接下来,李约瑟在本卷中对北宋科学家及其成就进行了“检阅”:沈括首次明确提到的磁罗盘年代,对立体地图制作的第一次记载,关于化石的描述及对其性质的认识;数学家刘益(著有《论古根源》)及南宋的李冶、秦九韶、杨辉(李约瑟称他们“组成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学术学派”);天文学家苏颂及其绘制的关于浑天仪的著作;药物学家寇宗(著有《本草衍义》)、唐慎微(著有《证类本草》)和儿科医学家钱乙(著有《伤寒指论微》等);建筑大师李诫及其《营造法式》(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建筑学上最伟大的著作”);军事技术的大百科全书《武经总要》(曾公亮和丁编就),等等。

在本书的其他各卷中,李约瑟对北宋的科技成就展开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第三卷《数学》卷着重研究和阐述了宋代的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于沈括,他说《梦溪笔谈》“几乎包含当时已知的各个科学领域的记录,但其中许多是具有代数与几何意义的……沈括作为一个在重要工程与勘察工作中负有责任的高级官员,曾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他确定圆弧长度的方法,后来成为13世纪郭守敬发展球面三角的基础”。

这个方法,即《梦溪笔谈》中所说的“拆会之术”。

书中还提到沈括在中国数学史上最早的级数求和成就。《算经十书》是我国汉唐以来数学发展的结晶,元丰七年(1084年)刻印,从而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印刷本数学书籍。李约瑟对它给予详述,并说印刷术使得“中国数学在宋代第二次开花”。

北宋的地方志编修、地理学、制图学成就堪称空前。在第五卷《地学》一书中,李约瑟记述,北宋立国后,皇帝即命卢多逊重修天下图经,后由宋准汇总,完成了1566卷的地方志。关于地理学著作,他提到徐兢撰写的人类地理学著作《高丽图经》;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修撰的《元丰九域志》;单锷的水文地理学著作《吴中水利书》;乐史撰写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

特别是《太平寰宇记》,全书200卷,是继唐代《元和郡县志》之后又一部采摭繁复的地理总志。在制图方面,李约瑟特别提到,北宋已经认识到地图的巨大战略价值。

关于北宋天文学,李约瑟记述了设于首都东京的天文院和司天监两座天文台以及司天少监王熙元著、宋真宗为其制序的天文学著作《灵台秘要》。对于天文学家苏颂,他给予了详尽的阐述。苏颂等人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结构复杂、自动运转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并著有一部图文并茂的详细说明书《新仪象法要》。

李约瑟称苏颂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制作水运仪象台闻名于世”,《新仪象法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力运转天文仪器专著。

它反映了中国11世纪的天文学和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是“最重要的宋代天文学著作”,读到它“十分幸运”。他还说,“迟至公元1300年左右,欧洲还没有类似的设计”。

对于北宋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李约瑟不厌其烦。如在军事上,除上面提到的《武经总要》外,还记述了许洞的《虎钤经》、张预的《百将传》。在测量上,他记述了沈括担任政府水利工程师期间用水准仪、望尺和干尺来测量坡度、治理汴渠的过程。对于北宋建筑学,他称《木经》的作者、开宝寺塔(即铁塔)的主修喻浩为“伟大的建筑家”。还有磁罗盘、磁偏角、指南鱼以及罗盘在军事和航海中的应用,等等,不一而足。

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个一来到中国就穿上长袍的西方人,在临终前依然坚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作出伟大贡献。”在翻阅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时,笔者的一个突出感觉是,他对宋代科技成就情有独钟。在实现开封复兴的伟大时代里,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曾经向世界传播了大宋文化的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