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春酒》 肖培东老师上《春酒》

2017-1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肖老师的教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导入直奔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琦君的<春酒>,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这篇文章的?这篇文章你觉得写了些什么事?"        肖老师范读文章前两段,其余段落由学生齐读.当学生读错了字的时候,及时叫停纠正.        肖老师问,刚才我们还"落"了什么没读?学生说是标题,"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读标题?"学生纷纷朗读标题,老师及时点评学生朗读标题时所包含的情感,最后大致得出两种情绪,

      肖老师的教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导入直奔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琦君的《春酒》,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这篇文章的?这篇文章你觉得写了些什么事?”        肖老师范读文章前两段,其余段落由学生齐读。

当学生读错了字的时候,及时叫停纠正。        肖老师问,刚才我们还“落”了什么没读?学生说是标题,“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读标题?”学生纷纷朗读标题,老师及时点评学生朗读标题时所包含的情感,最后大致得出两种情绪,分别是忆春酒时的甜蜜和怅春酒时的伤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支撑这两种情绪的文字在哪里?”这个环节使课堂产生了一个新的走向和突破口,并为下文的教学进行铺垫和蓄势。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忆春酒时,那些甜蜜的有着美好回忆的句子。

学生很快就能在文中前三段各找出了一个句子。肖老师的课堂节奏掌控得非常好,他很从容的停下来了,让学生去朗读,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来,并进行适度的朗读指导,在肖老师的引领启发下,学生慢慢读出了甜蜜和喜悦的感觉了,真的做到了“慢慢走,欣赏啊”;随后肖老师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伤感情绪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最后一段,并指导学生一遍一遍的读,此时肖老师对最后一句话作了一个改动:真正的家醅已经不在了,又和学生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去感受哪一话的情绪更丰满,并追问学生:琦君为什么要这样写?并适时从文中拎出一个“找”字,道出琦君对故乡的这片深深思念之情,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或是万水千山,她都绝不会放弃“寻根”,这个“找”字也道出了一个游子心中几多无奈、几多酸楚啊!

我认为这个“找”字抓得非常好,意味深长,这是肖老师文本解读中的又一个亮点啊!

        随后肖老师又出示了琦君说得几句话,来印证“找”字的深刻内涵。紧接着又在屏幕上出示忆春酒时的三句话,让女生读出甜蜜的感觉;在屏幕上出示文中最后一段话,让男生读出伤感的感觉,并指导学生朗读时对比度一定要强,指导学生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读,学生在慢慢进入这种淡淡的乡愁之中,特别是肖老师带着情感朗读的最后一句话,特别美、特别棒,淡淡的伤感、淡淡的忧愁,把课堂渐渐推向了高潮……

慢品人生美  细酌春酒香 ——听肖培东老师的《春酒》

芦苇之恩的BLOG

     许是一直钟爱一份慢,习惯走走又停停,让灵魂跟上脚步;许是一直追求一种境界,让心灵自由舒展。这个春天,琦君的那壶春酒,在肖培东老师的细酌慢品中,悄然渗入血脉,溢散出生命的醇香。

     听说肖培东老师,是因要同台上课;认识肖培东老师,是从新浪博客。我发现,从2010年3月3日,他一直在文字里行走,一千一百多篇博文,让我感受到这个生命的重量。

我不知道2010年的3月发生了什么,但我看到从那个春天长出的枝条伸向语文的天空,已是绿意盎然。在我们的语文的世界里,鸟鸣花香,让人心宁气定;层层浓荫,过滤掉尘世的喧哗,少了份浮躁,多了份沉淀。

     这是一个脚步走得快,习惯用文字等待、携带心灵的人。这样的内心可以盛放天地,这样的心境可以自由出入尘世。

    这份慢,是一份执著,也是一种修炼。      这个只比我大几岁的语文人,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永嘉十一中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正高)。

荣誉胜多,光环逼目。作为语文人,我更关注他的课堂。      从网上的视频我看到他带领孩子怎样走近又走进《我的老师》;从他的博客我读到很多课堂实录。

那是思维的练兵场,那是情感的濡染地,那是智慧的碰撞区,那是朴素的理想课堂!      3月24日,肖培东老师的一篇《春酒难饮》,让我触摸到他思维里的沟壑,那么真实,那么清晰。

真正的名师之师,正名于此吧!不在技巧多妙,不在道术多高,而在于思考更深,钻研弥笃,才那般豁然通达!      沿着肖培东老师思维里的沟壑慢慢行走,我看到一道道精彩的思想风景。

     “读了几遍《春酒》,依然找不到教学的出口,这真正的家醅何处寻觅,这语浅情深的《春酒》如何咀嚼,我真实地有点难受。

”这就是名师之困,亦是众人之困,同样的土地,却长出不同的思想之树。      “我能为《春酒》感动的,我也相信学生也能读出来的。

”这便是名师之求,文动于心,方感于人,以情悟情,以情激情,情情相融,文我合一。      “别让自己的浮躁与浅薄亵渎了这样的精致。

这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是需要我真正的静静的阅读才能感受的。”这就是名师之谦,心静思方远,名师之名,名于常态!     “真心说,我还是找不到上课的点,或者说,琦君的文章我已经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那就是,读了读,怎么读都觉得浅浅的,虽然清新但也就一目了然。

”这就是名师之悟,腾空自己,无我之读,是直面文本的纯朴姿态。

    “琦君一定有琦君的魅力,我应该还没发现。但是阅读教学,不应该过过场,不应该做做样,学生能做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多搀和了。”这就是名师之慧,取舍定夺,眼里心中,以生为本。

    其实,有了这样九曲黄河般的思考酝酿,春酒的醇香已不饮自溢。      这份慢,是一份深思,也是一种沉淀。

    成长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等待,课堂是需要一份足够的耐心的。一堂课,尤其是公开课,要做到耐心,要做到常态的慢,这是需要底气和功力的,也是需要气度和胸襟的。

一个标题,就让学生读十几遍,读出丰富的情感,品出十足的情意,多少人能这么舍得?多少人敢这么舍得?肖培东老师课堂的推进几乎全由学生的认知成长来决定,眼里有学生,心中无自我。

学生初读的生涩,情感的隔离,到渐入佳境的体悟,情浸文字的朗读,无不在慢进缓行中进行。思维是可以这样鲜活生长的,情感是可以这样濡染熏化的。     课前静思熟虑,字字内化为涓涓深情,密封精酿;课堂慢品细酌,句句流淌浸透醇香,沁人心脾。

于我看来,“   慢”是婉转在课堂里最美丽的思维姿态。      这份慢,是一份等待,也是一种陪伴。

     2014年的春天,肖培东老师带来琦君那壶春酒,便醉了整个蓉城。我想,如果说慢是一种艺术,那么肖培东老师无疑是艺术的大师;如果说慢是一种境界,那么肖培东老师无疑是哲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