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刚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刚:一座永远也挖掘不完的金矿

2017-07-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晓刚,男,1963 年 10 月生,中共党员,汉族,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职称,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育部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腐蚀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国际腐蚀理事会理事.李晓刚教授带领团队长期坚持材料环境腐蚀机理与规律应用基础研究,获得了钢铁.典型有色金属.高分子等材料在典型大气.土壤.海洋环境的腐蚀数据与规律;创建了国内最大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与共享平台和数据量最大的腐

李晓刚,男,1963 年 10 月生,中共党员,汉族,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职称,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育部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腐蚀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国际腐蚀理事会理事。

李晓刚教授带领团队长期坚持材料环境腐蚀机理与规律应用基础研究,获得了钢铁、典型有色金属、高分子等材料在典型大气、土壤、海洋环境的腐蚀数据与规律;创建了国内最大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与共享平台和数据量最大的腐蚀数据库;发展了环境腐蚀试验系列化新技术,为解决航天、海洋、石油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材料腐蚀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腐蚀大数据原创性概念和建立物联网的腐蚀学科新模式的研究成果在 《Nature》上发表,这是我国材料腐蚀领域首次在此发表的成果。

他还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环境腐蚀研究团队,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研究设备,带领团队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队伍,在国际学术前沿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李晓刚教授已发表包括 nature 杂志在内的,SCI 收录论文 226 篇,EI 收录论文 113 篇,引用总数5000 多次;出版专著 9 部(第一作者 7 部),译著 1 部,主持编辑出版国内首部"腐蚀学科进展报告";主编教育部规划教材 1 部;授权国家专利 35 项;培养博士后 5 名、博士 56名、硕士 97 名。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排名第一);获省部级及全国性学术团体科技进步奖 10 余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野外科技先进个人"。带领的团队获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杰出研究机构奖。

李教授坚持传统的中华办学文化,重视教书育人,遵循孔夫子"有教无类"思想,他在给历届大学生上的"名师讲堂"总是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思想,他坚持"读书、写作和思考"。他的课堂往往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下课同学们还围着李教授问个不停。

在李晓刚教授的言传身教下,带出了一支和谐向上的,真正做学问的教师队伍。他培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近 300 人,已经分布国内外重要腐蚀及材料研究机构中,有的成为了学术带头人和治学做人的典范。

李教授有正确的名利观,长期保持低调的治学作风。为让年轻人更快走上领导岗位,主动辞去副院长一职。在学界的科研经费申请中,无论是本单位内部,还是在与各单位的合作中,从来都是主动谦让,并且每年从并不宽裕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资助本单位其他课题组和其他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达20 人次以上。担任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为了更好的发挥集体作用,在没有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自身保持了从该项目中的开支为零。

李教授最大特点就是"随和",对待长辈、平辈、小辈都怀揣一颗爱心,急他人所急,往往忘记自我。李教授是孝敬父母的典范;对待老教师,尊敬有加;同事有困难找到他的,只要能帮助绝不推辞,特别是对年青教师,无论是本梯队还是其他单位,在业务上和生活上都给予自己所能的最大帮助;对待所有学生,更是从报考、选题、毕业分配各个环节精心培养。不管大事、小事、公事、私事,何时何地,尽快解决是他的作风。

他的一位博士生曾经说过:"李老师就像一座永远也挖掘不完的金矿,从他的身上我们可学的太多了!"

附:近 5 年所获市级以上荣誉

2009 年 12 月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

2009 年 6 月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先进个人"荣誉

2009 年 6 月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先进集体"

2011 年 12 月科技部,"承担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优秀团队奖"

2011 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典型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