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为画家 书画名家王佑学山水作品赏析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王佑学,曾用名幼学.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山东分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九州画院副院长.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蒲松龄纪念馆馆长.     自幼习画,早年师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徐金堤先生.八十年代得识张仃,陆俨少,周韶华,孙克刚,白雪石,周沧米,吴羊木,魏紫熙,张文俊,闫丽川等诸画坛前辈,多承指教,获益匪浅.尤蒙天津孙其峰先生厚爱,收为门生,耳提面命,书信往来二十余年,于做人治艺受益终

    王佑学,曾用名幼学。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山东分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九州画院副院长。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蒲松龄纪念馆馆长。     自幼习画,早年师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徐金堤先生。八十年代得识张仃,陆俨少,周韶华,孙克刚,白雪石,周沧米,吴羊木,魏紫熙,张文俊,闫丽川等诸画坛前辈,多承指教,获益匪浅。

尤蒙天津孙其峰先生厚爱,收为门生,耳提面命,书信往来二十余年,于做人治艺受益终身。后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工作室(访问学者)。

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首届山水画高研班。     自七十年代始参加市、省及全国各类重大展览,并先后荣获提名奖,铜奖和银奖。与山东、广东、北京、上海、香港、台湾及美国、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

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纪念馆收藏。《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荣宝斋》、《人民艺术家》、《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报刊发表其作品和艺术介绍。

出版有:《画院派精英﹒王佑学作品集》、《王佑学山水选》、《王佑学山水画艺术》及国内外各类展览作品专集、     丹青寓乐,山水中游,耿直之性,淡泊人生。

自2006年起往返于京城与齐鲁两地,走街串巷以感悟首都文化,访师交友以开眼界长见识,潜心读书以升华品格与境界,观古今画作以明传统与创新之源流,览名山大川以澄怀悟道。耳顺之年取"虚静轩"为斋名,意在远离喧嚣与浮躁,多一份沉静和从容。

形神俱备 气韵悠远                                 ——王佑学山水画序

    徐恩存     中国绘画,在写意的精神原则下,极重水墨材质优势的发挥与意象美感的率性表现,以此为前提,在艺术上形成重品味、重格调、重境界的艺术特点;因此,"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在实践过程中,成为不容置疑的理念与法则。

    王幼学数十年来专攻写意山水,其作品在"似与不似"的意象之间,传达着生命情调、造化精神与宇宙意识,并显示出特定的形式意味,他的作品坚持在心灵的映照下,表达"物我两忘"的浑然境界;与此同时,王幼学谨遵"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创作理念,深研传统,而又不为传统所囿,力避泥古不化的误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以自己的笔墨表现世界,通过山水意象符号言说着自我的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王幼学始终不渝的艺术选择与艺术道路。通过深入生活,提升感性认识的高度与深度。

结合画理研究与学习,把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在认知的视界里,形成以"感觉"为特点的写意山水风格、特色。     自九十年代初始,王幼学便开始漫游名山大川,画了难以数记的钢笔速写,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极大的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怀。

近几年,他又十余次深入太行山中,对景水墨写生,一方面,掌握并理解自然的规律与本质。另一方面,不断把自己对自然山水的感觉,转换为笔墨结构与笔墨形式,把物性山水转化为心中山水。

因此,他创作的山水画皆为胸中丘壑。     画家在理解了艺术规律与艺术本质之后,便获得了精神的高度自由,得以使自己的笔墨语言承载着浓郁的情感,传达着画家对自然、对现实、对人生的感受和体悟。

    "画到生时是熟时",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王幼学时时注意新的发现与新的感受,并在其中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使之不受某种固定的套路、风格的影响。

这与他自己对中国画艺术本质精神的不断深刻理解有关,更与他的老师孙其峰先生长达二十余年的细心指导分不开。在艺术风格形成上,时时铭记孙老的提醒:"不要求脱太早。

急于形成某种风格,反而会禁锢住自己,失去继续探究的信心和勇气。"因此,王幼学在创作中,力求笔笔生发、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把新锐的体悟,清新的诗情、鲜活的感觉,都疑于笔端,在点、线、墨、色的交响与互动中,营造出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和郁勃的生命活力。

    青岛崂山写生     从五代、宋元明清至现当代的山水画技法,在王幼学看来,他们只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是厚积薄发的滋养原素,并不能代替他对世界的认知和表现。

所以,王幼学总是带着前人的经验,走进现实与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体验与发现,他的作品之所以焕发出生生不息的魅力和曲折幽深的韵致,全在于他永不疲倦的在"万里路"上的跋涉和"万卷书"里的苦读与求索。

    太行山写生     有付出,必有收获。"十年磨一剑",王幼学在花甲之年收获了累累的艺术硕果,他的作品也日见旷达、厚重,也日见广阔、悠远;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王幼学审时度势,清醒的定位自己,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趋向于创新,使自己的艺术在厚积薄发中见出少有的充实。

    祝王幼学在艺术之旅上,渐行渐远,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