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7个抑郁症自我疗法

2019-05-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t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抑郁症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名词,很多人因为抑郁症而厌世甚至自杀,由此可见它是多么可怕,那么,抑郁症的自我疗法有哪些?

第一,抑郁的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一个人呆在一个封闭狭窄的空间,比如自家的卧室、卫生间等等,这时候,首先一定要改变这一个习惯,要走出这个封闭的空间,走出家门,到外面去感受一下。最好去一些绿色植物茂盛、空气清新的地方,比较能够缓解心情。

第二,增加锻炼和运动的时间。最好是多加一些户外的运动,比如爬山、跑步等等,这不仅能锻炼体魄,还对调节心情非常有帮助,能够大大缓解抑郁症。

第三,睡眠质量不好也是抑郁症的一个表现,所以建议睡觉的时候不要想其他东西,想睡多久就睡多久,而且不用分时间场合,随时想睡了就睡,不要去专门想该怎么睡觉,自然而然,睡眠就会逐步改善。

第四,为自己找一点感兴趣的事物。因为抑郁症的人总是很茫然,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这时候,给自己找一些兴趣爱好,比如说出门摄影、绘画、看电影、逛公园等等,可以转移一部分注意力,逐渐将注意从迷茫调节到生活工作中。

第五,平日里吃的食物最好是清淡一些的,多吃各类的蔬菜和水果,尽量少吃肉类,因为肉类吃多了容易燥,对心境影响不好。

第六,多与不同的人沟通,这一点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解开内心封闭的方法,一旦与人交流多了,心静自然而然会开阔起来,抑郁也会不药而愈。

第七,不要随便使用抗抑郁的方法或者药物,如果感觉情况有些严重,最好尽早去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