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第一中学张光华 恩施市第一中学学校沿革

2017-1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模拟日本学制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其中规定:郡城之书院,改为中等学堂,据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于恩施城内考棚,设立"施南府官立中学堂"'简称"施南府中学堂".位于恩施市六角亭小十街与胜利街南头之间,现为中山路19号,目前的房子都是解放前后修建的,已成为居民的居住用房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施南府中学堂即告停办,民国元年(1917年),省教育司下文规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模拟日本学制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其中规定:郡城之书院,改为中等学堂,据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于恩施城内考棚,设立“施南府官立中学堂”‘简称“施南府中学堂”。

位于恩施市六角亭小十街与胜利街南头之间,现为中山路19号,目前的房子都是解放前后修建的,已成为居民的居住用房

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施南府中学堂即告停办,民国元年(1917年),省教育司下文规定:以府制既废,将旧有之十府一州领域,划为十一学区,仍用府有书院旧名。于是施南府中学堂兴复,更名“南郡中学”。

民国六年(1917年)靖国军借用校舍,南郡中学停办。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为省立中学有三所依府一州为顺序,恢复(1922年)后的南郡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区中学”,又改名为“湖北省第十三中学”简称“省立十三中”或“十三中”。

1923-1925年,校址迁至恩施城南门外南郡书院旧址,城乡街39号  

1934-1938年,校址迁至六角亭梓橦巷原道台衙门,现恩施市党校后面,六角亭解放路与公园街以西  

一九三八年秋,日军将侵入武汉,国民党湖北省政府遂令各校西迁,将本省四十七所省、市公、私立中等以上学校(包括省立农专)合并成立“湖北省立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中学”简称“湖北联中”。后鉴于湖北省联中各分校分散各地难于指挥,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湖北省政府令联中各分校单独设立,改联中恩施初中分校为“湖北省立恩施初级中学”。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湖北省政府将省立恩施初级中学交由恩施县办。改名“恩施县初级中学”。1949年,县初中分为两校,恩施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县立第二初级中学。

1938-1942年,学校设在恩施市城北小龙潭袁家大院(现小龙潭村),如今袁家后人全部迁走,原来的院子已不存在,袁家院仅存的一堵墙,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在大院旁边的山顶上的一座庙,是当年学生的宿舍,如今,当年的庙已不复存在,仅剩的庙门和残垣断壁依稀能看出当年的模样。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沙湾(从土桥坝进沙湾右拐1000M左右),现正在修建商住小区。

1948年左右,学校由沙湾迁至六角亭,现恩施州武警支队院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4月,县立一中、县立二中、私立新沙、文都联合中学、黎明中学、清江中学联合组成“恩施县初级中学”。

1949年,县立第二初级中学迁至红庙,现红庙小学后面,恩施国家粮食储备库所在地。

1950年4月,县立一中、县立二中、私立新沙、文都联合中学、黎明中学、清江中学联合组成“恩施县初级中学”。校址设于五峰清江中学,现五峰山恩施州广电宿舍附近。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恩施县中等教育迅速发展,相继创办了县立三、四、五中,鉴于专署重点中学取名“恩施第一中学”,为免校名混淆,“恩施县初级中学”改名“恩施第二中学”,简称“恩二中”。

1958年,恩施二中奉命设置高中班,恩施县始有高中建制,是年,议定12月26日为校庆日,1960年5月,恩施二中奉令与恩施师范附小本部(午阳)合校,试行“十年一贯制”,1951年两校分设。1963年,恩施二中被定为湖北省恩施地区重点中学。

1976年,省教育局再次下文将恩施二中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82年4月,恩施市成立,市县分辖,恩施二中为县属重点中学,停止招录市区学生。1982年8月19日,国务院《关于湖北省地市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的批复》指出:将恩施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恩施市。1984年3月16日,恩施市教育局下文通知原“恩施第二中学”更名为“恩施市第一中学”。

二、校园变迁

施南府中学堂创立时,校园由施南府考棚改建而成,设备简陋,规模狭小。省立十三中成立后,校址迁至恩施城南门外南郡书院旧址(今市公安局所在地),校舍因有省库拨款修建,内外一新,礼堂教室,学生宿舍等基本上敷用,校门临街修建。

1934年,校址又迁至恩施城内,梓橦巷原道台衙门处,校舍为新建的西式大楼——“尽心楼”。1938年秋,省府西迁,湖北省联中成立后校址迁往恩施城北小龙潭。校园属民房改建,设备甚为简陋。抗日战争胜利后迁恩施城东北方向的沙湾,后迁湖北省干训团旧址(今武警支队内),解放前夕,迁到恩施城南门外原省立十三中学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校址又迁至五峰山原私立恩施清江中学所在地,1953年,为扩大办学规模,政府又拨款5万元在恩施城舞阳坝北面的凤凰山修建新校舍,1954年迁入凤凰山新校舍,校园内有宽敞的运动场所,有学校园林,有高大的现代化建筑,花木掩映,面貌一新,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学校规模正日益扩大。软硬件日趋现代化,基本建成了花园式学校。

三  、组织沿革

学校始建初期(清光绪三十二年)仅设监学一人,负责全面工作,民国元年改设校长,下设教务主任,训导主任各一人,其它组织有学生自治会恩施青年学会,新生活动委员会、年训团、三青团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组织日渐完善,1957年春,学校开始建立党组织,设立专职支部书记,由于党员人数的逐步增加,1986年开始设立学校党总支委员会,下设三个支部;行政机构,在校长下设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其他群团组织有共青团、学生会、教育工会、妇委组织等,2000年11月23日原文科、理科支部改建到年级组,高一至高三年级组分别排名为第一、二、三支部,综合支部为第四支部,退休支部为第五支部。

2001年1月21日,恩市干[2001]32号文件通知:同意市一中成立党委,谭瑞卿任市一中党委书记;曹道静、张光华任市一中党委副书记,党委下设办公室和五个支部即:[高一(第一支部)、高二(第二支部)、高三(第三支部)、综合支部(第四支部)、退休(第五支部)]。

行政机构,在校长下设行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信息中心、总务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