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神经病有所好转方法有哪些?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区别

2019-0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神经病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根据神经所在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根据神经所支配的对象的不同,又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神经病指中枢与周围神经或者说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表现出解剖学上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神经有器质性的病变. 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睡眠不正常.震颤.行走不稳定.下胶瘫痪.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风.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缩以及无力等均是最常见的表现. 概括地说,可以将症状分为两类:一类是刺激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

神经病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根据神经所在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根据神经所支配的对象的不同,又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神经病指中枢与周围神经或者说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表现出解剖学上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神经有器质性的病变。

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睡眠不正常、震颤、行走不稳定、下胶瘫痪、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风、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缩以及无力等均是最常见的表现。

概括地说,可以将症状分为两类:一类是刺激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另一类是破坏症状,表现为瘫痪。

神经病与精神病常可并存,如散发性脑炎往往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麻痹痴呆患者也可早期即出现神经症状。但这种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医生根据症状、检查以及各种化验等可以把这两者区别开来。

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向检查:

(1)有无神经病损。

(2)神经病损是反映原发性神经疾病,还是其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

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无不受神经系统的影响与支配,大多数疾病迟早都会出现神经系统的表现或症状,神经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广泛联系,头痛、头晕、昏迷、脑死亡等。因此,在神经疾病诊断时,应强调全身整体观念。

诊断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病史和体格检查十分重要,脑脊液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肌电图、脑电图也往往能提供重要线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起重要作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定量脑电图、神经系统诱发电位、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眼震图等新技术均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治疗

病因明确、病原体可消除的疾病(如流行性脑膜炎)可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治愈。有些免疫性疾病可用免疫抑制药治疗。有些畸形可用手术治疗。许多变性病、代谢病无特殊治疗,多行对症治疗。

中西医治疗

中西医治疗精神病的差异:

精神病是一种很复杂的病,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使用中药治疗的医疗机构所占比例较小。由于中西医基本理论和着眼点不同,中西药物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同样一种病,西医称为神经病,中医称为精神病。

正是由于分类的不同,西医学着眼于中枢神经的控制,所用的西药如安定、氯丙嗪、氯氮平、三氟拉嗪、五氟利多等都可以对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神经抑制,优点是见效快,服药后很快就能使患者平静下来。缺点是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停服时间过长就可能犯病。原因是西药对精神病的治疗着眼于神经的暂时控制,而患者在对神经、大脑进行CT等检查时并不能发现任何问题。这说明这种治疗尽管见效快,但只是一种保守维持型的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总是有七情六欲,当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可以归纳为中医理论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愁\"等几种情绪。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平衡。比如一个人过度生气或焦虑,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

对这一点,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在实践中以下两点可以证明患者为痰症:

一是痰涎雍盛,口吐稠痰,色黄或白,大便干燥,有时数日不解;

二是眼睛发直,眼神发呆,白眼球多等。这主要还是因为肝司双目,一旦出现肝痰,眼睛必然首先受到控制。使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离不开气、血、痰、火四大方面。当病人患病时间较长时,就会出现精神疲倦、少言懒语、不欲饮食等症状,用中药脑安清治疗这种病时所用时间为2-3个月,优点是治疗彻底,很少复发。由于中药和西药各有千秋,因此在治疗中应该中西结合,以中之长,补西之短,短期内尽早进行控制,长期目标是要根除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