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题材能否再次火爆荧屏?

2018-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剧照 刘诗诗为新剧造势. 刘诗诗郑恺搭档校园戏,导演表示不装嫩 由刘诗诗.郑恺搭档的都市青春剧<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将于5月10日登陆东方卫视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剧照

刘诗诗为新剧造势。

刘诗诗郑恺搭档校园戏,导演表示不装嫩

由刘诗诗、郑恺搭档的都市青春剧《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将于5月10日登陆东方卫视,腾讯视频同步播出。昨日,该剧在上海举行发布会,两位主演和导演张思麟分别接受了专访。剧中,刘诗诗和郑恺上演了一出由高中到社会,在理想与现实中迷惘、妥协与抗争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荧屏上的青春题材已经低迷了将近20年,正播的以及刚落幕的同类剧都没能真正改变这一困境,这部新剧能否火爆,成为一大疑问。

撰文:广州日报记者 曾俊

郑恺:30岁后希望成熟成家

广州日报:这部剧有很大一部分是青春时代的戏,有没有勾起你读书时候的一些回忆?

郑恺:前两年拍了青春题材的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匆匆那年》,好像还没有真正回忆青春的电视剧为大家呈现,所以今年我们拍了这部电视剧《那年青春我们正好》。我觉得比起电影来说,电视剧要更具体,我演得更过瘾、观众看得也更过瘾,因为不受电影时长的限制,会看到一个男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

广州日报:角色的年龄跨度也有十几年,把握起来会觉得挑战性很大吗?

郑恺:从高中演起,还好我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了,不会非常费力地去演30岁。前两个阶段都是我已经经历过的年龄,所以我可以把握前两个阶段。相对比较难的,可能是最后一个阶段,因为最后一个阶段的戏里发生了一些我的生活里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广州日报:刘诗诗是慢热的人,跟她第一次合作感觉怎么样,尤其是拍亲密戏的时候?

郑恺:挺愉快的。她一进入到角色里面,就完全是那个角色。至于你说的亲密戏,我们都是抱着专业的态度去演。只要瞄一瞄角落里没有那一双眼睛就可以,每一次拍亲密戏隆哥都会来探班,哈哈。

广州日报:你现在给人“小坏”的感觉,读书时是怎样的?

郑恺:我在高中的时候很乖,没有留长发,最多订校服会大两个号,因为那个时候流行嘛。看《灌篮高手》觉得都是那个风格的。我从小到大学校都是重点的,我是学院派的。高中的时候对男女之情比较懵懂,暗恋是从小学就有,真正有交往,可能也是在高中以后,大学吧。

广州日报:你刚过30岁生日,对于一个男演员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郑恺:我没有刻意要从30岁开始改变一些什么,还是一步一步地走,但是肯定会给自己一些要求,就是说30岁了,不要再像一个小朋友一样处理问题、考虑问题,要成熟一些,要成家了。我希望30岁以后除了表演以外,会有更多的兴趣去发展更多的领域,比如我的个人品牌、合作的游戏公司等,我未来会争取自己做戏。可能到40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回忆说:我30岁到40岁干了一些有成就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还像20岁到30岁一样为了生存去打拼。

广州日报:剧中你有各种“撩妹”技能,生活中呢?

郑恺:现在这个功能已经丧失了。

导演张思麟:不会让观众感到在装嫩

说起两位主演,导演张思麟表示,郑恺在演进入社会、变成成熟男人的戏份令他很惊讶,因为大家印象中的郑恺有点小坏、有点可爱,但其实私底下他是不太爱说话的。他比较内敛、比较稳重,和后期的角色比较吻合。

刘诗诗也不爱说话,所以一度担心要不要调节一下气氛。

有观众担心郑恺与刘诗诗演高中时期会否在装嫩,对此,张思麟表示:“绝对不会。我觉得郑恺有活泼的一面。演17岁的时候,用了郑恺的活泼,用了刘诗诗的纯真。纯真的女孩和活泼的男孩,不应该让观众感到在装嫩。”

刘诗诗:不会刻意转向家庭

广州日报:在这部戏里你后期扮演了一个失婚女性,这和你以往常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

刘诗诗:刘婷这个角色更接近现实生活,她身上的坚持和倔强是与我很相似的,但对我的吸引力更多的是她的高中阶段,因为我没有正经地上过高中,对那一段很好奇,我的青春期就是在晨功、晚功中度过的,周围都是女生,没有男生追我,所以我很想去体验一下那个状态,这是我的私心。那一段很欢快、热血、义气,很过瘾。不过她的中后期是很压抑的,我的哭戏也很多。

广州日报:你演绎这些压抑的戏感到难吗?

刘诗诗:我以前在古装戏里尝试过很多类似的戏,看起来是不难的。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现代戏和古装戏,古装戏多少是端着的,现代戏更讲究节奏和生活化,怎么让角色更能触动观众,这是一个考验,也要等待观众的评价。

广州日报:这几年你似乎都在角色上找虐,为什么?

刘诗诗:其实我也不想,我每次看剧本时都会问导演为什么又要这样?我们已经尽量在调整角色了,让角色稍微明亮一点,我也有这个困惑。

广州日报:你刚刚新婚,对婚姻有什么看法?

刘诗诗:没什么改变,挺好的,我们两个一直对生活和工作是分得很开的,都会自动调整自己的时间,我不会把自己的行程排得那么满,需要让自己有一些生活积累,我觉得生活是最好的一种学习,能让你的表演很不一样。

广州日报:这是你第一次在电视剧中用自己的原声而不是配音演出?

刘诗诗:每个人都需要进步,这对我来说是跨出一大步,我还要继续努力。

广州日报:你在青春期喜欢的男孩子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会像吴先生那样的吗?

刘诗诗:我觉得不能说是“年少憧憬”,其实每个人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只是说我见到了吴先生,恰好而已。

广州日报:以后会把重心转到家庭上吗?

刘诗诗:我不会有太大的调整,因为我本身不是一个会做计划的人。因为我觉得往往计划完了都是会变的,那就不如不要去计划。

娱评

除了低幼和恋爱

青春题材还剩啥

严格意义上说,青春题材上一轮火爆要追溯到将近20年前的《流星花园》以及后来带点山寨气息的《一起来看流星雨》,观众忽然发现,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类型竟然是爆款不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左耳》等都是大银幕作品,这里面有创作者自身创作瓶颈的原因,也有市场青睐的原因,因为近几年都是古装、玄幻和IP年,因此,荧屏上的青春题材就显得格外另类。《匆匆那年》的投入成本本来就不高,网剧的性质也限制了受众面;《旋风少女》融合了武侠竞技元素,纯度不够;前晚大结局的《十五年等待候鸟》虽然网罗了张若昀、孙怡两位小鲜肉、小花旦,但无奈演员名气不够,导致其未能成为大热。

所以,要出一部真正脍炙人口的青春题材剧集,难上加难。一方面,这类题材的风格过于单纯和小清新,正在热播的网剧《最好的我们》虽然由刘昊然领衔,但还是局限于校园风,加上放在网络播出,剧情上没有打擦边球,没能引发全民追捧就是情理之中。另一方面,青春题材剧集长期以来被贴上“低幼”、“颜值”、“偶像”三个标签,创作方都以为只要能找几个长得好看的年轻演员就行,其实不然,这也是当前青春题材剧集最备受诟病之处。

说到底,任何题材都必须“以剧本为本”,青春题材也不例外。它在故事上除了描绘青涩美好的校园生活、引发观众怀旧之外,更需要刻画人物进入社会时期的痛苦和挣扎,注重现实感,这样才能争取到最大量的观众。如果它还能摆脱三角恋等以往常见的狗血元素,能请到气质和演技兼备的演员,就算是具有爆款潜质了。

这样看来,《那年青春我们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前景一度被看好。可是,一向被誉为“古装美女”的刘诗诗的现代造型能否获得认可?她和郑恺的初次搭档能否有CP感?故事会不会落入套路?这些都是不小的疑问。所以,该剧是不是能突围,一改荧屏上青春题材低迷的局面,还要拭目以待。曾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