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 你用对了吗

2019-06-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滥用抗生素导致各种身体问题的新闻频频发生.抗生素可能存在在生活中许多食用或者使用的物品中,那么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你用

滥用抗生素导致各种身体问题的新闻频频发生。抗生素可能存在在生活中许多食用或者使用的物品中,那么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你用对了吗?

2015年11月16日至22日是世界首个提高抗生素认识周,世卫组织发起了“慎重对待抗生素”的全球运动,旨在提高公众、决策者、卫生和农业专业人员的认识,鼓励他们采取措施,避免抗生素耐药性的进一步出现和蔓延。世卫组织呼吁,“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改变医生和消费者使用抗生素的方式,否则,全世界可能会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几十年来可以治疗的普通感染和小伤将再次变得致命”。

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罪魁祸首”包含了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等,抑制消灭这些“坏蛋”的药物,统称为抗感染药物。其中老百姓最常言的抗菌药就是抗感染药物中的一部分。

而在广泛的报道用语中,常会使用抗生素一词,抗生素的科学定义是指某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自然产生的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了,可谓自然天成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有交叉,但有一点请您一定分清:目前大家口中常说、常用的抗生素,如“感冒了少吃点抗生素药”,实际上说的是“抗菌药”!抗菌药是指一般局限于针对细菌、真菌的药物,不少是化学合成的,它与医学中界定的抗生素概念有别,不应混为一谈。

在公众认知中,最常存在的误区是将消炎药和抗菌药混为一谈。在公众认知中,最常存在的误区是将消炎药和抗菌药混为一谈。

日常生活里,大家常备的抗菌药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只要感觉不舒服就吃两粒,认为“病能好得快。”而就诊的感冒发热、咳嗽患者中,将近80%的患者都已在家服用过抗菌药,或要求医生开一些“消炎药”。也就是说,公众常会把“消炎药”等同于抗生素,并认为带炎字的疾病(关节炎、肾炎等)都该用抗菌药,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在医学中,炎症是泛指身体对多种损伤因素出现的防御反应,并非均为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所以,医生常说的改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等症状的药物多指解热镇痛药类,比如我们常会接触的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商品名泰诺林、必理通等)、布洛芬(商品名芬必得等)、吲哚美辛(商品名消炎痛)。只有炎症反应确为细菌引起的才涉及到应用抗菌药。因此,消炎药≠抗菌药。

以最常遭遇的感冒为例,我们平时的感冒90%都是病毒感染,通常情况下,在感冒初期的3—5天内,若单纯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流清鼻涕、打喷嚏、咳嗽、嗓子疼等,是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的,抗菌药物其实并不对症。多喝热水,充分休息,服用复方感冒药,如“泰诺、白加黑、日夜百服宁”等,一般含有抗过敏、解热镇痛药、收缩鼻黏膜血管、止咳作用的药物组合成份,才可减轻病毒造成的炎症反应。

再如,细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服用解热镇痛的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来退热和缓解全身疼痛不适,可谓治标;而服用抗菌药才能治本。

那么,生活中常说的感冒、发烧,如何辨得清究竟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呢,医生除了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外,还常会检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依据其表现来协助判断可能的感染种类,从而对症给药,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应用。

1、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可对抗的细菌较多(专业称为广谱抗菌药),常用于细菌性咽炎、气管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但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2、头孢菌素:如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第一代)、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第二代)、头孢克肟、头孢地尼(第三代)等,第一二代常用于细菌性咽炎、气管炎、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第三代可用于部分轻中度的支气管炎、肺炎、泌尿感染、胆囊炎等。头孢类药物过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