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魏永康 生活无法自理 “天才少年”魏永康肄业回家

2017-06-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生活无法自理 "天才少年"魏永康肄业回家家住湖南华容县的魏永康,今年22岁.他4岁开始读小学,8岁读初中,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他的经历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的就是天才.神童.然而一年半前,这名少年从中科院肄业回家,一帆风顺的成长之路遇到了挫折--前不久,当央视记者走进魏永康的家时,首先吸引大家的就是写满了四周墙壁的打油诗,比如"此屋非贫寒,墙壁字千万,一字值千金,千金不卖换".是谁写下这样的打油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生长在这样家庭的

生活无法自理 “天才少年”魏永康肄业回家

家住湖南华容县的魏永康,今年22岁。他4岁开始读小学,8岁读初中,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他的经历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的就是天才、神童。然而一年半前,这名少年从中科院肄业回家,一帆风顺的成长之路遇到了挫折……

前不久,当央视记者走进魏永康的家时,首先吸引大家的就是写满了四周墙壁的打油诗,比如“此屋非贫寒,墙壁字千万,一字值千金,千金不卖换”。是谁写下这样的打油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生长在这样家庭的神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记者随后进行了调查。

据悉,这满墙的打油诗出自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之手。从儿子离开自己去北京上研究生那天开始,曾学梅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记录心得。魏永康的父亲魏炳南是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今年已经七十有余,三年前开始瘫痪在床,靠民政局发放的补助生活。儿子永康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而从小天资聪颖过人的他也确实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幸福。

天资聪慧,母亲悉心教育

曾学梅对孩子的期望很大,在孩子未出世时她就想,无论孩子是男是女,以后都要成为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头脑聪明,有成果,让全世界的人都佩服。

永康的确从幼年开始就表现出了超出一般孩子的智力。两岁多认得三四千个字;四岁时就会解方程。记者还看到了魏永康小时候的日记本,上面记载了他幼年用打油诗的形式记下的日记,“妈妈已下班,眼睛到处望。见我在看书,不住地夸奖。”写这篇日记时的永康只有四岁。

永康的天才成长路,除了他天资过人外,和母亲曾学梅精心栽培不无关系。曾学梅说,孩子从小几乎没玩过,即使带他玩也都是搞学习,一边走路一边搞学习。如果“六一”儿童节带他到街上看花灯,曾学梅都是要他用心形容这个场面,要他学成语。

1987年,4岁的魏永康几乎学完小学六年级的课程。只有高中文化的妈妈觉得应当送他上学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于是魏永康被送到华容县实验小学上学。尽管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对于魏永康这个曾经在这里读过书的天才少年,学校的老师仍然记忆犹新。

数学教师胡环秀老师回忆到,有一次,办公室里面有五六个老师考他,说要把他考倒。当时,老师们考他三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一报出算式,魏永康就报出正确答案,神了。

神童没有伙伴,不懂与人交往

据永康的妈妈说,永康幼年时没有任何小伙伴,他把所有孩子们玩耍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1991年,8岁的永康就开始他的中学学习。

提起魏永康的中学生活,华容一中前任副校长易三祥还感觉历历在目,永康高三的时候他正好担任年级负责人。易三祥说,魏永康既是天才,又是怪才,他的性格、智力、天赋,都表现出和一般人不相同的地方。

天才之处就是什么东西他一看就明白。一堂课45分钟,他最多听5分钟的课。永康的“怪”就怪在他尽管智力超群,但却不懂得如何跟周围的人交往。比如他考上湘潭大学快毕业时,原先的中学校长到湘潭开会特地去看望他,看到他长高了,也懂事了,那名校长就说:“你懂事多了。”他就反过来说:“那我还是没有你那么懂事。”

魏永康在湘潭大学物理系上课时的班主任黎培德介绍说,“在人高马大的同学中,魏永康仿佛是稀有动物。他极不合群,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或者一个动作———握手。礼仪常识他知之甚少,甚至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他很少主动和人打招呼。到我家来也不管我是否已休息,他经常就‘砰、砰’地敲门。我去开门了,他一句话不说,就朝我摆电脑的房里直奔。有一次,我们几个老师带他去拜访别系的一个教授,进门后他发现人家在看报纸,二话不说,就从人家手里拿过报纸,自顾自地看起来,我们在旁边都呆了。”

母亲给儿子喂饭到高三

在曾学梅看来,本应儿子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只有读书、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她给儿子喂饭从小时一直持续到高三。

当记者问到,如果一个人他没有读硕士、博士、博士后,他只是一个健康的、普通的、快乐的人,他算成功吗?曾学梅认为,那就太没意义了,对人生来讲太平常了。因为从古到今在皇宫里当官的,地方上当官的都是读书人。

曾学梅下岗之后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儿子身上。而永康不负众望,1996年,年仅13岁的魏永康以592分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省重点大学———湘潭大学的物理专业。此时,曾学梅做出一个新的决定———到湘潭继续陪读。

湘潭大学对于这个13岁少年大学生的到来给予了充分重视。学校党委宣传部安排曾学梅在学校做勤杂工以补贴家用,而且还在学校住房本已紧张的前提下划拨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供他们母子无偿使用。

于是在魏永康大学四年中,有三年就和妈妈一起生活,即使到了第四年魏永康搬到了学生宿舍,妈妈仍然形影不离他的左右。

上大学期间,曾学梅从来没有让孩子洗过衣物,甚至洗头都是妈妈帮他洗的。曾学梅告诉儿子,“这些事不会做不要紧,将来如果读博士,读博士后,当了科学家有钱了,我可以请保姆帮忙给你搞,你搞你的事业,家务事你不要管的。”

魏永康大学时代的班主任黎培德教授看到了这个特殊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黎培德说:“在第一学期的寒假,我给魏永康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练练钢笔字,因为他的钢笔字写得跟小学生差不多;二是把中国四大名著读一遍。结果他妈妈不让做,寒假之后我问他你看了没有?他说妈妈不让我读。好像学习就是教材和有关参考书,这种学习太狭隘了。”

在永康大四那一年学校决定把他安排到集体宿舍。住进集体宿舍以后,魏永康生活不能自理,经常闹出笑话,但是同学们都是完全充分地谅解了,比如说他早晨起来得比较晚,找不着自己的牙膏了,随便用同学的牙膏,用完了又不归回原地;穿不着自己的鞋子,就把同学的鞋子穿走,袜子也乱丢。

同学们都对魏永康表示理解。但曾学梅看着儿子却心痛了,坚决要求魏永康回到自己身边。在曾学梅的坚决要求下,校方妥协了。永康搬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一名住在他们隔壁的女老师很喜欢永康,给他买了个风筝,还在周末带他出去玩,这同样引起了曾学梅的强烈反感。曾学梅立即跟那个老师说:“我家永康是负了特殊使命的,贪玩会耽误学习的,孩子不要你管。”

孤身一人上学生活难以自理

在湘潭大学和曾学梅之间的这场历时四年的博弈之中,魏永康完成了他的大学学业。2000年,刚满17岁的魏永康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研究生。2000年4月,从未离开过母亲半步的魏永康,独自一人去了北京。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的缺陷开始在生活中暴露无遗,生活难以自理。大冬天,他不知道给自己多加件衣服,连穿衣吃饭都需要教授提醒,甚至赤脚在地里走路。

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模式,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退学回家。

神童说“我恨妈妈”

对于魏永康的肄业,曾学梅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去北京陪着他读书,他就不会肄业回家,肯定能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但是魏永康并不这么认为,他曾向媒体表示,他恨自己的妈妈,他渴望快乐的生活。从北京回家后,他开始逃避自己的妈妈———曾学梅进房间给他抹席子、点蚊香,他几步就冲了出来;妈妈出来,他又马上回房把门锁上。

魏永康肄业回家后,曾学梅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许他出门,而永康在家里也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同妈妈讲话。母子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他带着五百元钱离开了家,一路上坐最慢的火车,吃最便宜的食物,省吃俭用跑了16个省市,当身上剩下的钱被偷光以后,永康陷入了寸步难行的境地。最后,是北海市公安局的民警将他送回了家。

退学后的永康并没有停止学业,继续复习、重新报考研究生是母亲对儿子的期待。2005年1月,魏永康报考了自己的母校———湘潭大学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虽然总分达到了380多分,然而英语单科成绩却很不理想。永康觉得,如果妈妈在的话,他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肯定当不了科学家。

记者问曾学梅:“你有没有意识到永康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曾学梅回答:“独立?除非我死了以后他就独立了,现在我的孩子不能达到那个目的,我好像不甘心。”

反思“神童”教育

教育专家认为,魏永康的教育模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孩子的教育必须融入社会,另外,完全偏才的人是很难取得最终成功的。很多“神童”在成年后不约而同地认为,超常的智慧往往带来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脱离了现实社会,大都是生活中的低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