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英文 [图文]意大利人利玛窦最早把钢琴带入中国

2017-05-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是中意文化交流年.前日至昨日,"第一届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肇庆举行.这是广东首次就这一领域进行如斯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与会的

今年是中意文化交流年。前日至昨日,“第一届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肇庆举行。这是广东首次就这一领域进行如斯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与会的40余位专家、学者纷纷就相关问题进行积极商量,个中很多研究成果是经由多年潜心研究后首次披露。

会议时代,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个中的一些专家。

文/图 记者于敢勇

西江边栖身6载

据介绍,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从澳门来到肇庆,在肇庆知府王泮的支持下在西江边崇禧塔东侧建造了“仙花寺”并栖身6年,后又到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供献。

北京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而建造“中华世纪坛”,个中间的世纪厅以环形浮雕来展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成长史,浮雕中姓名可考的人物不过六七十个,个中就有两个外国人,一个是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另一个就是利玛窦。

被誉为欧洲汉学之父

韶关学院文学院的谭子泽副教授认为,利玛窦的伟大,是他在 “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感化。他容身于“交流”而非“传播”。利玛窦在精晓汉语后,将包括《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翻译成拉丁文传回意大利出版,使西方国家开始知道中国有位出色的教导家、思惟家孔子。

他的《中国札记》连同他早年翻译的儒学经典一路,成为欧洲人正面观察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所以,利玛窦是世界上直接掌握中文,并依据儒家经典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将其传播到欧洲的西方学者,是当之无愧的“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欧洲汉学之父”。

将恢复利玛窦栖身遗址 据肇庆博物馆馆长萧健玲介绍,政府将计划对利玛窦的栖身遗址进行恢复。在崇禧塔东侧仙花寺遗址里建筑欧式的“仙花寺”建筑,暂冠名为“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摆设馆”,在此进行复原摆设和制作场景摆设,介绍中西文化在肇庆碰撞的历史情况和利玛窦生平。

然后修复王泮生祠。对崇禧塔西侧的王泮生祠后殿进行周全修复,在此展示王泮支持利玛窦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出资刊行《山海舆地图》等历史情况。今后再对崇禧塔北面用地从新计划,建一座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摆设厅,此外,在利玛窦摆设馆前建广场,竖利玛窦、王泮的泥像。

她还建议每隔两年举办一个利玛窦文化节,借此机会联系全世界的利玛窦研究者,甚至全世界的客人,经由过程利玛窦文化节, 加强肇庆与国内外特别是意大利的有关文化机构,以及商业、企业机构的合作。

中国史学会利玛窦分会副会长余三乐副研究员介绍说,利玛窦将当时欧洲先辈的科学文化介绍到中国,创下了多个“第一”,成为明代中国人懂得世界的窗口。作为“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和开创者,利玛窦堪称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供献最大的外国人。

研究成果

从地舆学上来讲,他绘制了中国第一张包括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中文地图,告诉中国人地球是一个球体,对中国一些重要的大城市进行了经纬度的测定,修正了欧洲出版的世界地图中中国部分的缺点。他绘制的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使得中国人获得了世界的眼光。

天文学上, 他做了若干日晷、天球仪等天文仪器等作为礼物送给中国学者和官员,并多次准确地预告了日食和月食,还提出修改中国历法的建议,开启了明末历法改革的起源,撰写了介绍欧洲天文学的多部著作。

数学上,他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合作翻译了《几何本来》、《同文算指》、《测量法义》等。

机械学上,他将表现西方机械学道理的自鸣钟技巧带到中国,成为中国钟表业的“行业神”。

逻辑学上,利玛窦用中文撰写了《交友论》;在心理学上写出了《西国记法》。

说话学上,他首次制订出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拼音的计划,从此解决了中国音韵学上分析身分与测定字音这两大艰苦。撰写了《西字事业》一书,编撰出第一本中外文的词典——《中葡字典》。

除此之外,利玛窦还首次向中国人介绍并履行“一夫一妻”的婚姻轨制,首次将西方的油画和应用透视法的绘画技法传入中国,首次将钢琴、风琴等带入中国,在中国开始出现了西洋乐器,坦荡了中国人的音乐视野;他带来的表现西方造纸和印刷术的书本,也使中国人耳目一新;他带来的鼻烟壶后来一度成为中国人的风行饰物和工艺品,等等。

同时,利玛窦也把中国的情况周全、准确地介绍到欧洲。因为他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供献,1610年利玛窦去世后,中国朝廷赐给他一块墓地。他是第一位获得在北京长久栖身权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位被允许安葬在北京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