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福山辩论 “中国模式”——福山与张维为辩论的观感

2017-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1年6月,张维为曾和福山辩论:中国模式 不知道这两篇老文(潘维的<核武器时代的意识形态>与刘仰的<闲读左传,书往右翻>)是不是张维为向福山发难诸文字的前引或发端. 个人以为(表明是个人意见) 这篇文章,或者代表了一些中国人甚至是学者的看法.但我总觉得呢-- 如果要用西方的语式去反西方,中国现在的某些官方学者似乎对西方语式了解不够. 所以张维为在面对福山时,表现得异常窘迫.(他最后不得不把:[传统] 这个东西 从[价值的选择根据],降格为 [在设计'有给定价值趋向'的具体制度

2011年6月,张维为曾和福山辩论:中国模式 不知道这两篇老文(潘维的《核武器时代的意识形态》与刘仰的《闲读左传,书往右翻》)是不是张维为向福山发难诸文字的前引或发端。 个人以为(表明是个人意见) 这篇文章,或者代表了一些中国人甚至是学者的看法。

但我总觉得呢—— 如果要用西方的语式去反西方,中国现在的某些官方学者似乎对西方语式了解不够。 所以张维为在面对福山时,表现得异常窘迫。(他最后不得不把:【传统】 这个东西 从【价值的选择根据】,降格为 【在设计‘有给定价值趋向’的具体制度 的过程中 的一个需要被考虑的技术性参量】,这是一个很大的收缩,等于他的挑战失败) 为什么他会失败? 因为——他无法否认——现时中的中国人,他们表达出来的那些强烈需要。

而要以“满足这种需要”为原则,他就必须接受这些需要表达中蕴含的某些价值理念。而无论这种价值理念,是否和中国传统相悖。 而他发现这一点,是因为福山提醒了他。

为什么张维为这样的学者还需要被提醒? 恐怕是因为——他在谈中国模式时,他在谈意识形态时,他在谈价值取舍时,没有围绕现实之实事。 其实——张维为谈的中国模式,和潘维在这篇文章里开篇就点出的“生存方式”,完全可以认为:同义。

怎么说呢?就二者对谈论对象的语义来看,都是偏向政治经济这个范畴的。 但后者(潘维)提出的这个词,更有点哲学意谓。 好像不这么说,就无法表现出——中国人的自我存在方式的独特性。

要谈存在——海德格尔是现代最关心存在问题的哲学家。 他把存在归于四个方面:天,地,人,神。 很类似于柏拉图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这要以哲学话语来说,恐怕大多数人要退避我这篇文章了。

那就简便点—— 意思是—— 生存方式,或者中国模式这个东西,它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呢? 生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事态。——这是质料因(天) 各种各样的事态间的关系,它的面貌——这是形式因(地) 人进行的处理活动,与他进行处理时能够使用的那些器具,工具,条件——这是动力因(人) 人进行那些活动,而希望达成的目的——这是目的因(神) 在西方,如果在政治学领域来谈什么“生存方式”或“存在方式”或“精神家园”或别的什么东西的时候,一般都是与哲学思辨有深刻关系的。

这些词,不仅仅是个词,而是有一整套“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旨趣。 比如这个生存方式,要谈这个东西,意味着是要结合“实事”来谈的。 但在张维为和潘维的口里,这个词好像和实事没关系了。

好像这个“生存方式”仅仅是“意识形态”,仅仅是:天和地,仅仅是形式因和质料因。 而缺乏人,缺乏神,缺乏“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等于在无涉于现实实事的状态下,去讨论“意识形态”。

福山对张维为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 各个地区各个种族的独特文化传统,都是有价值的,应该被尊重。但是无论各个地区各个种族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处于这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不以地域文化为分割的实事问题(比如:腐败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

比如:价值冲突 问题,而福山给出的例子是:妇女解放问题) 这些都是东西方都会面临的“公共话题”。而且被关注。 强调文化的独特性,是不是可以强调到——抹杀这些实事问题的存在呢? 是否认为——这些问题会在某些地区,根本不算被关注的问题? 张维为的退败,就退败在福山的这一击上。

如果他再继续强调——中国模式的独特性,意味着——他强调的生活在这个东西里的中国人,对这些问题根本不会去关心。

——但这立刻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现象发生经验性的冲突。 中国人其实与西方人有很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不是没有 而有这些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模式就不可能那么独特于西方。

除非——他要说——中国人对经验对象的处理方式,完全与西方不同。不同到即使东西方面向同一个客观事态描述,西方的处理思维,中国人完全无法理解。 而这又等于强辩。 因为——至少有牟宗三说过——“科学是共法”。

中国人能理解科学,能接受科学,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面向对象面向事物时,他的处理方式也是与西方有共同之处的。 这至少意味着两点: 1、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价值趋向上,是有共同点的 2、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工具理性上,是有共同点的。

3,中国人在面向对象时,对对象的认识,是与西方人,有共同点的 4、结合1,2,3,强调中国模式的独特性,就无根据去强调到——解决这些公共意义的实事问题时的根本框架选择, 而仅仅只能强调——细节处理。

这四点的意思,通俗讲是—— 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公共话题,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面向公共话题时,有价值选择的趋同,与工具理性范式思考的共法。而以解决问题为念,解决实事问题的方案,其基本框架,是应该相同的。

固有的传统,并不能决定这个根本的基本的框架的构造。决定这个构造的,是实事。而传统能影响制度设计的方面,是细节设计。 这就意味着—— “传统”也罢,“固有的生存方式”也罢,都不能成为——决定解决方案根本框架应该如何的根据,而仅仅是实现这一框架时,比如在制度设计时,或具体实践时,需要考虑的一个技术性的参量而已。

潘维没遇见福山。 我个人觉得,他要遇见福山,估计不会比张维为更强。

其实看他这些话—— 谁能证明中国传统的自耕农社会不自由,或者没市场? 问题是——中国现在是农耕社会吗?或者农耕时代的自由,能适应于现代中国人之需求?或者农耕时代的那种生存方式即使很自由,它能延续到现在的中国? 它已经湮灭了,湮灭于历史。

我完全不懂,潘维是想用这句话,证明什么东西。 为什么“自由民主”话语能够成为世界意识形态的主流? 潘维自问自答三点。 可惜——他就是没关注一个问题—— 基督徒给你灌输“上帝是存在的”,你就会接受? 你接受就是因为别人给你进行了灌输? 人是——电脑硬盘? 写录了什么数据,就会承认什么数据? 我还知道法西斯呢,那一套我也熟。

到现在还有人在意图灌输呢。

如果灌输了就接受,那我应该接受啊? 怎么我就不接受? 马克思主义灌输了多少年?要灌输了就接受,自由主义思维或者所谓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维,应该灌不进中国人的脑子里。 可是灌进去了。

而且越来越有成为主流价值话语范式的迹象。 恐怕——潘维不敢说的原因是—— 它被现时的中国人视为了他应选择的“生存方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时中很多公共话题的关注,这一范式,更符合现时中国人存在状态的“目的因”“动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