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王思涵 记者王思涵:见证“电力天路”为藏区人民带来光明的喜悦

2017-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见证"电力天路"为藏区人民带来光明的喜悦报告人:王思涵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王思涵,是人民网四川频道的记者.对于"川藏联网"和"电力天路"工程来说,我既是报道者,也是见证者.我和同事们多次到达现场,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电力建设者工作的艰辛,也亲眼见证了"电力天路"为藏区人民带来光明的喜悦.今天,我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采访经历和心得体会.至今为止,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今年3月,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激动地说,国家

见证“电力天路”为藏区人民带来光明的喜悦

报告人:王思涵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王思涵,是人民网四川频道的记者。对于“川藏联网”和“电力天路”工程来说,我既是报道者,也是见证者。我和同事们多次到达现场,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电力建设者工作的艰辛,也亲眼见证了“电力天路”为藏区人民带来光明的喜悦。今天,我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采访经历和心得体会。

至今为止,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今年3月,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激动地说,国家电网将斥资200多亿,打响川藏电力联网、“电力天路”、无电地区电网建设“三大战役”,把涓涓电流送进藏区千家万户。这几项工程将彻底改变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州全域的电网状况。要知道,这在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的藏区,是何等不易!可一想到星星灯火,点亮藏区黑暗夜空,从此改善藏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又是何等让人振奋!

今年5月底,我有幸去实地采访“电力天路”工程建设。现实条件的艰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原计划6天的行程,我们一去就是9天。5月的成都,鲜花盛开,万树争绿,到处弥漫着初夏的气息。出发前,去过藏区的同事对我千叮万嘱:一定要带羽绒服,喝红景天,准备好氧气瓶等等。

可是尽管我做了万全的准备,耳鸣、干燥、头疼、缺氧仍然在翻越折多山时向我袭来。当时身体里就一个感觉——难受、实在是难受。

我记得,那天前往新龙的路况时好时坏,我坐在车里一直被颠来簸去,胃里翻江倒海,想开窗透透气,凌冽的寒风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痛……就这样,4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8个多小时。

新龙县夹在大山之间,风沙大、太阳毒。来到这里的第二天,我见到了广安供电公司项目部指挥长杨可,他那黝黑的脸庞,向我诉说着高原的艰辛。

面对着我们的采访,杨可建议去现场感受看一看。他说:“让我这样站在办公室里给你说,我说不出来,也说不清楚,不如去立塔现场感受一下,这样比较直观。”

高原上气候多变,雨雪、冰雹常常不期而至,趁着天气好,我们出发了。

从山下到立塔点,原本他们只需半个小时的山路,我爬了1个多小时。不仅是我,同行的男记者也显得特别吃力。爬到半山腰时,我累得瘫坐在地上。这时,杨可走到身边鼓励我说,“喝点水休息一下,其实这座山已经很平缓了。”

听到这句话我不禁苦笑了出来,和常人相比我的体力算不错的。可和他们相比,我的体力实在太差。如此难走的山被他们称为平缓,那其他的山到底是什么样啊?

杨可从兜里掏出手机,给我看了一张照片。照片里,近乎垂直的山坡上,两名电力员工一手撑着石头,一手拽着干草,半蹲半仰的从山坡下往上爬。

杨可指着照片对我说,“我们平时走的路都是这样的。高原上山高坡陡,山体表面风化成了碎石,我们没法站着行走,只能像坐滑梯一样滑下去。”

接下来我走的路印证了杨可的照片。后面的山路,不,接下来我们爬的山根本就没有路,为了上山,我们不得不手脚并用。

好不容易来到立塔现场,我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嗓子也干不行。而杨可呢,他只是静静地站在我旁边,笑嘻嘻地等待我平复下来。

杨可告诉我,我看到的这些铁塔都是一段段钢梁拼接而成,有时候需要借助马帮或者索道运送物资,而大多数物资,都是员工们用双手和肩膀,一次又一次的扛上来。

摘掉电力员工磨破的手套,我看见一双双布满伤疤的双手,有的愈合了,有的还血迹斑斑,皴裂的口子,有的很浅、有的很深,这些都是电力工作者无声地诉说着野外作业的艰辛。

在川藏联网工程巴塘段,近百米高的一座铁塔上,一个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正在空中巡线,可从我的角度看去,他几乎是在凌空而走。几分钟后,他麻利的从铁塔上下来了。我才发现,他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

这位个性爽朗的小伙子名叫吴桂知,是四川送变电员工。我赶忙上去问他:“爬那么高你怕不怕?”“我这行都干了4年了,要是害怕早就不干了。”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他和他的同事平均每天要验收5座铁塔,最高的塔有110多米高,有时一上去,要忙上一两个小时才能下来。

我问他:“你的工作这么危险,你父母不担心吗?”

他憨憨地一笑,说:“能不担心吗?我只能编个善意的谎言,让他们放心,说我偶尔上一次塔,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面上。”

一年365天,有300天,吴桂知和他的同事们都是在大山里工作,甚至连过年都无法与家人团聚。

几天采访下来,我发现,工作的劳累,在这些电力建设者眼中不算什么。而真正让他们难以抹去的,是思乡的情怀。

战斗在一线的员工蒋大勋说,白天高原上工作再苦再累都无所谓,最让他揪心的是,晚上给家里打电话时,女儿在电话那头轻声地问道“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呢?你一定要回来看我跳舞啊!爸爸,我求求你!”

每次听到女儿满是期望的声音,他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他恨不得长双翅膀,立刻飞到女儿身边。

女儿的要求并不高,可是爸爸到现在都没有做到。

看到蒋大哥红红的眼睛,我的心里也酸酸的。我想起了杨可写的几句歌词:

“身上的痛让我难以入睡,家中的她带来更多宽慰;想想明天又是日晒风吹,再苦再难从容面对......”

去年开始,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让藏区百姓初尝了大电网带来的美好生活。

50岁的藏族大妈措姆曾患有多年的白内障,一年前,在“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的关心下,措姆大妈重见光明。现在,电力人又将电光送进了她们家,措姆激动得热泪盈眶。电闸开启的瞬间,措姆10岁的孙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声喊着:“奶奶,快跟我来,我带你去看电视。

” 藏族大哥顿珠也兴奋地说,“真的,我做梦都没想到这么快就通电了。再也不用点酥油灯、烧牛粪。说句心里话,‘电力天路’不光是点亮了藏区,更温暖了我们藏区老百姓的心。”

石渠县委副书记刘泽感慨地说,“如果说共产党的到来是对石渠的第一次解放,那‘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建设工程,就是对石渠老百姓生活彻底的改变。”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藏区陆续组织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9 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为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与此同时,国家电网人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藏区人民“光明的梦”,也在用热血和青春践行着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如今,一项项民生工程,让四川藏区一步跨千年,迈向了通往现代文明的大门!一段段感人故事,也留在雪域圣洁的藏区高原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