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民教授 论著作权的性质(王利民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教授)

2017-1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也就是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所谓保护作品完整权, 实际上是保护"作品财产"完整权,是对他人侵犯自己作品财产的禁止权, 即禁止他人歪曲.篡改其作品的财产权.同上述所谓各项"著作人身权"一样, 保护作品完整权, 同样不是和作者特定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也完全可以由作者以外的不特定人来行使.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也不是人身权.<著作权法>第20 条规定, 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但是, 作者本身的生命是有期限的.<

也就是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所谓保护作品完整权, 实际上是保护“作品财产”完整权,是对他人侵犯自己作品财产的禁止权, 即禁止他人歪曲、篡改其作品的财产权。同上述所谓各项“著作人身权”一样, 保护作品完整权, 同样不是和作者特定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也完全可以由作者以外的不特定人来行使。

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也不是人身权。《著作权法》第20 条规定, 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但是, 作者本身的生命是有期限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0 条规定, 作者死亡后, 其著作权中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由作者的继承人、受遗赠人或者著作权主管部门保护。由这些主体保护, 实际上也就是由这些主体行使“保护作品完整权”。

这就说明,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主体是因继承或承受事实的发生而不断变更的。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保护作品完整权本身也并不是与作者特定人身相联系的人身权。同时, 著作权人享有保护作品完整权, 不等于他人不能对其作品进行修改, 依法对他人作品的修改, 并不在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禁止之列。

与上述各项著作权不同的是, 保护作品完整权具有财产请求权的性质, 既不适于和其它著作权并列,也与人身权无关。

事实上, “两权一体”说简单地确定“著作人身权”, 既没有真正弄清这些著作权的本质属性, 也没有正确理解人身权的真实含义。在著作权中, 发表权与复制权、修改权与改编权⋯⋯真的就有人身权与财产权的质的区别吗? 其实不然。

所谓著作权中的人身权, 至多不过是应当由作者或著作权人“本人”享有和行使的权利, 本无“著作人身权”属性, 反与“著作财产权”质同。“著作人身权”只是一个主观臆断和随心虚拟的结果, 既无理论价值, 也无实际意义。“著作人身权”的理论观点, 有悖于基本的法理和法律的本身, 不能自圆其说, 经不起理论分析。

有人为解释“著作人身权”, 甚至去区别“民法中的人身权”和“著作权法中的人身权”, 区别更是廖误得很。看到民法中的人身权与著作权法中的“人身权”不同是对的, 因为后者本身就不是人身权。著作权法中的“人身权”与民法中的人身权的一切不同, 就在于它是财产权, 所以这些“人身权”可以与权利主体相分离、可以在作者死后由继承人行使的特征, 就可以不再区别和解释。

这里必须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权利的“人身归属”, 并不等于权利的“人身性”。人们所谓的“著作人身权”, 其实不过是应当归属于一定“人身”的权利。事实上, 任何权利都是“主体”的权利, 都归属于或者应当归属于一定“人”或“人身”, 从这一意义上讲, 任何权利都可以说是“人身权”, 而这一意义上的“人身权”, 也就没有了人身权的界定意义。

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是所谡“著作人身权”的身份属性问题。诚然, 这些权利确和一定的“身 份”相关。

然而, 权利作为法律关系的内容, 作为“人”的权利, 都和一定的身份相关, 并反映一定的身份关系, 是一定身份关系的法律表现。可是, 这种权利的“身份性”和民法中不能与特定人身相分离的“身份权”, 在性质和内含上是根本不同的, 必须在法律上加以区别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对于“著作人身权”,又有“精神权利”之说。应当说,这些权利对于作者或者著作权人,在具有财产意义的同时,确实在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这或者是它们的一个特征并构成与其他著作权利的一个区别。因此,称其为“精神权利”,作为对这些权利主观认识的一个方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