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申一帆 为什么选择武汉大学?

2017-1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对于刚刚走出中学大门的学子来说,"高考"还没有真正结束.面对密密麻麻的院校编号,你或许已胸有成竹.从容淡定,也或许正焦头烂额.踟蹰不前.无论如何,武汉大学永远是理想的选择.为什么是武汉大学?记者整理了报考武大的N个理由,或许能让你坚定信念:来最美的大学,成就最美的人生."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董必武如是赞叹武汉大学的胜景.历经123年人文浸润,学脉赓扬,武汉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大学,不仅美在风光,更美在精神,美在气质.郭沫若曾在<

编者按:对于刚刚走出中学大门的学子来说,“高考”还没有真正结束。面对密密麻麻的院校编号,你或许已胸有成竹、从容淡定,也或许正焦头烂额、踟蹰不前。无论如何,武汉大学永远是理想的选择。为什么是武汉大学?记者整理了报考武大的N个理由,或许能让你坚定信念:来最美的大学,成就最美的人生。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董必武如是赞叹武汉大学的胜景。历经123年人文浸润,学脉赓扬,武汉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大学,不仅美在风光,更美在精神,美在气质。

郭沫若曾在《洪波曲》中设想,“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这句话在无数武大师生、校友身上得到印证。

清阳曜灵、甘露被宇的朝晨时分,蓊郁古木庇荫下,学子们或各据一处喃喃晨读,或在环山步道上漫步冥想。这座校园远离雾霾,也丝毫没有江城的“火炉”味,被誉为“物外桃源”——

中西合璧、气势恢宏的宫殿式建筑群,始建于1929年,至今仍在使用。其中有26栋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8年延续至今的珞珈讲坛,就设在早期建筑之一——校史馆里。数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此,与学子面对面交流,分享科技前沿和文化硕果。

享有盛名的樱花大道,是众多文艺青年的创作灵感地。校友喻杉以此地为原型,写下了反映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电影《女大学生宿舍》;校友彭挺也是在这里,背着一把吉他,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校园民谣《樱花树下的家》。

园林式大学校园里,树木畅茂、山气凉爽,艺术气质和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萌蘖。珞珈诗派代表人之一李少君校友说:“珞珈山,诗意的发源地,诗情的发生地,诗人的出生地。”

得益于秀美山水的滋养、人文情怀的熏陶,珞珈少年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月12日,2名武大学子结束500天的极地坚守,随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南极科考30多年来,武汉大学共计40多名学生出征,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

学子在大树下谈天、阅读

大师云集、鸿儒齐聚的百年学府,由七院士或六教授联袂主讲的“最奢侈”基础课、专业课并不少见;走出去的校友频频发出“武大最强音”,在校生潜心学问,创造了不俗的成绩——

翻阅校史,黄侃、陈源、刘永济、刘博平、叶圣陶、朱光潜、黄焯、曾昭抡、汤佩松、高尚荫、李国平、桂质廷、王之卓、张瑞瑾、唐长孺、马克昌等一批名家学者行来过往,根植下了优秀的学术基因。

目前,在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0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5位。

在武汉大学,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学者,而是和蔼可亲的传道授业者。所有教授都登上本科生的讲台,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和全国教学名师也全员参与到本科教学中。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主力军”,武汉大学肩负起了培养“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的重任,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在全国率先创办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

这些班级的毕业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率接近100%。有的班级,高达半数以上学子收获平均4所名校抛来的“橄榄枝”。

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在武汉大学已成“常态”,本科阶段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成果的也不在少数。校友吴锦本科毕业后8年多便在Science(《科学》)发文,他大三开始“泡”实验室,本科就确定了学术方向。

各类学科竞赛中,武大学子也是攒足了“人气”。刚刚捧得美国大学生数模比赛特等奖的武大学子“秒杀”7000多个对手,位列全球前0.1%;首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所获金奖数量居全国之首。

舒红兵院士指导学生实验

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综合性大学,倍加呵护学生的学术兴趣,鼓励他们个性发展:1.5亿元创新天使基金为你撑腰、121个校级社团向你敞开,500门通识课程任你选择——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在全国首倡“重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与冒尖”的办学理念,率先推行学分制、插班生制、转专业制和弹性学制,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自称是“学分制”的受益者。大一时,一本《硅谷之火》点燃了他的创业激情,他用两年时间修完了所有学分,从大三开始创业,一步步走到今天。

武汉大学还是“三创”教育的先行者。校友陈东升、田源、毛振华等“92派”企业家独辟蹊径,在中国第一次创业浪潮中,完美试水现代企业制度。

近年来,“三创”教育力度再加大:62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已经扶持了三批创新团队,惠及600余名学子;1000多个创新学分单独设立,鼓励学子创新创造;由校友发起筹集的1.5亿元珞珈天使创业基金正虚位以待。

不同领域的优秀学子不断涌现。诗词储备量万余首的李四维,在《中华好诗词》节目一路过关斩将。“世界记忆大师”申一帆《最强大脑》力挽狂澜,挫败英国选手。他们都“发家”于武大学生社团:一个来自春英诗社,一个来自记忆协会。

周恩来故居、校史馆、万林艺术博物馆、动物标本馆、南极科学馆……历史、自然和艺术方面的博物馆群落,成为文化育人的高端平台,让学习不止于课堂,让知识不止于纸张。

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名著导读、社会热点问题、艺术赏析、健康教育等近500门通识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在弥补不同学科知识局限的同时,涵养人格,强塑能力,让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

龙舟竞渡夺魁,赛艇挑战折桂,校园足球称霸……武大健儿出手不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素质拓展、登山攀岩、龙舟、赛艇、游泳课程应有尽有,而课堂就设在校园里。

龙舟队学子东湖激扬青春

在这里,你尽可实现关于人生的一切期待;在这里,你只是没有理由拒绝优秀。来最美的大学,成就最美的人生,武大也会因你而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