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不,是你正在毁掉自己的人生

2018-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引发了全网大讨论,文章题目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文章讲的是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故事,80后的她套现15亿,俨然成功人士,但这篇文章却被批三观不正. 韩寒说这篇文章是在"贩卖焦虑.制造恐慌",网上也有许多声音说不要喝这碗毒鸡汤,不要让任何人左右你的人生.但不可否认的是,有许多年龄不大的人确实成功了,除去他们本身就拥有的物质条件,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态度也非常出色,而大部分和他们同龄的人还在抱着手机看直播. eof showBodyUI===&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引发了全网大讨论,文章题目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文章讲的是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故事,80后的她套现15亿,俨然成功人士,但这篇文章却被批三观不正。

韩寒说这篇文章是在“贩卖焦虑、制造恐慌”,网上也有许多声音说不要喝这碗毒鸡汤,不要让任何人左右你的人生。但不可否认的是,有许多年龄不大的人确实成功了,除去他们本身就拥有的物质条件,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态度也非常出色,而大部分和他们同龄的人还在抱着手机看直播。

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如果不让成功学毒鸡汤左右人生,那么我们该靠什么掌控自己的人生?只能靠自己。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不安于现状,一心想要改变,但却在庸庸碌碌中消磨自己的年华。凭什么那些被世人推崇的成功人士跟你用了相同的时间,却比你强那么多?因为你在最该冲锋陷阵的年龄,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了无意义的消遣上。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缺少了有目标就着手去做的动力,特别是遇到棘手的事情,总是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候再去做,或者干脆放弃。这种事常见于工作中,但生活中也不少见。有许多人每到假期之前就积极地制定计划,或是读书,或是减肥,但假期过去一大半也不见实施,最终只能作罢。

但这种似乎“一时爽”的做法会带来什么后果?书没有读,要从繁忙的学业工作里挤出时间,匆匆读完;没有运动,反而因为胡吃海喝长了不少肉,望着别人的好身材叹息;计划没有完成,下一次干脆不制定计划了,反正也不会去做。

拖着事情不做的人大多不是因为手头上事情太多,而是太闲。他们似乎害怕进入忙碌的状态,也恐慌着手去做得不到好结果,更是指望剩余的那段时间能带来紧迫感,如同兴奋剂一样催促他们动起来。

有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大三时她向三家公司投了实习申请,但本能早早提交的她总是想拖到最后一天再处理,但却在截止时间之前把这事忘了个干干净净。最终,这三家公司她都没有去成,急匆匆找了个小公司,毕业时她的实习经历远没有其他同学的好看。

拖延症不是病,但却影响着很多人。菲奥里所著的《战胜拖拉》就分享了战胜拖延症的方法,他认为必须改变“我很懒”的认知,不再自我厌恶,还要安排好休闲的时间,把这段时间当做对自己的奖励,让快乐带来舒心和责任感。

“虚拟社交依赖症”从字面上来看属于精神疾病。正常的网络社交并不属于这个范畴,有虚拟社交依赖症的人总是过分依赖网络,可能因虚拟社交产生焦虑、抑郁、强迫或神经衰弱等。这些情况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让他们难以和人正常交往。

大部分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并没有表现得这么严重,但也或多或少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无数人在网络上扮演着另一个自己,或是光鲜亮丽,或是愤世嫉俗,他们享受着虚拟社交中众人的追捧,即使是与他们观点不同,甚至辱骂他们,他们也能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少有的关注。

吃饭前一定要拍照发朋友圈,点赞评论的人少了会生气;出门旅游天天刷屏晒游客照,当地风景能发一两年;有的生病住院还要发一下自己打着针的手。

王宝强兄弟三人,其中有一个早年在工作中被机器绞死,他在微博上发了和另一个兄弟抱头痛哭的照片,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这样太像作秀了。人们在网络上展示的都是自己生活中最好或者最差的一面,希望以此得到关注,但即使有千万人关注,获得的也只是暂时的满足。

有的甚至靠幻想满足自己现实生活中不那么完美的人生,渐渐与社会脱节。但幻想破灭后,是不是陷入了无尽的空虚感?中国有4.2亿网民,谁能保证自己在虚拟社交中不变得自闭、空虚、敏感?

对网络过分依赖其实反映的是赤裸裸的现实需求,哪一个生活幸福的人会对虚拟社交成瘾呢?不过现实需求还要在现实中解决,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切都会好起来。

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总是在社交网站上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睡前刷微博,上班聊微信,看短视频看得起劲,猛然间却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了。

年轻人面对网上碎片化的信息,往往是哈哈一笑就结束,很少去深入思考。就像吃了一碗泡面,没什么营养,但胜在方便,味道也还不错,还有多种口味可以选择。快速发展的时代,似乎一切都要快,这也就注定了快而不深,人的思想也是如此。

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娱乐至死”,如今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人们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娱乐至死。当泡沫剧、网络段子充斥了你的生活,内涵深刻的书本、杂志等印刷物慢慢退至文化边缘,你似乎就成了被人造的奇闻异事和娱乐噱头淹没的一片叶子,根本没有根基。

当你不会深度思考时,你的价值观也会随波逐流。曾经的网红女作家ayawawa一度信众颇多,但她的观点却是严重的物化女性,让女性改变自己的内在外在来获取男人的关注,认为女人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换来很多物质条件。甚至说“慰安妇虽然惨,但同时期的男人更惨,所以说一旦发生战争,女人还有性别优势的”。这样的歪理邪说也能被奉为名言,可见追捧她的都是一些丧失了思考能力的蠢货。

美国的高级智囊团成员布热津斯基曾发表过一个观点:随着全球贫富差距扩大,财富会掌握在20%的人手里,剩下的80%则会被边缘化,如何安抚这些人的不满?就是让娱乐充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变得麻木、丧失热情和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想成为那20%的人,就该在此时学会深度思考。

“时间”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除去学习、工作之后只属于自己的那段闲暇时间,人和人的差异也主要在这段时间内形成。浑浑噩噩的闲暇时间会让人觉得人生被虚度了,所以他们把这段时间全部用来社交,证明自己的时间不是无谓度过的。但往往这种社交并不能稳固你的人脉圈,它依旧是无意义的。

有一些人在刚步入社会时就有了目标,要成为人脉极强的大佬,让自己的关系网带来无尽的便利。他们开始参加各种不同的饭局,遇到人就开始发名片,跟谁都能寒暄几句,希望以后再遇到也能混个脸熟,万一哪一天就能帮到自己呢?

但酒酣人散,谁能记得那个低三下四讨好着所有人的你?精心印制的名片最后也会被扔进垃圾桶,你变成了一个社交动物。

你认识的人不等于你的人脉,人脉也不等于资源。当你不能为对方提供资源时,对方也不可能为你开方便之门,这种情况不是多参加饭局就能改变的。与其在陌生的圈子里拼尽全力找存在感,不如多和自己身边的同事朋友多交流,毕竟至少你需要钱的时候朋友能慷慨解囊,那些你饭局上认识的所谓“人脉”却不能。

社交圈应该是精简的、有意义的,你和圈子内的人应该有紧密而持续的联系,这也往往构成了你最稳固的人脉。

当“丧”文化席卷全国,似乎不思进取就有了理由。或许你会想,反正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没有目标、没有约束,那我干嘛要去努力呢?这种态度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上就是没有干劲,工作要等别人安排好,生活就是得过且过,当你越来越不思进取,慢慢就被时代抛弃了。

人工智能AlphaGo能打败世界冠军,也能淘汰毫无创造力和进取心的其他人。当你和时代一同进步时,你才是稳定而安全的,不然只会被时代的洪流远远甩在身后。

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的状态,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处境,那是因为你没有努力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