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铁的生理作用法有哪些 缺铁原因普及

2018-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铁元素是构成人体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发育,最大的影响即是缺铁性贫血,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大约有50%的女童.20%的成年女性.40%的孕妇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补铁是通过食物或专用营养剂为人体额外补充必须的.适量的无机铁或有机铁化合物,从而补充铁元素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或辅助治疗疾病目的的过程.补铁是通过食物或药物方法为人体额外补充必须的.适量的无机铁或有机铁化合物,从而补充铁元素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或辅助治疗疾病目的的过程. eof showBodyUI=

铁元素是构成人体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发育,最大的影响即是缺铁性贫血,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大约有50%的女童、20%的成年女性、40%的孕妇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补铁是通过食物或专用营养剂为人体额外补充必须的、适量的无机铁或有机铁化合物,从而补充铁元素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或辅助治疗疾病目的的过程。补铁是通过食物或药物方法为人体额外补充必须的、适量的无机铁或有机铁化合物,从而补充铁元素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或辅助治疗疾病目的的过程。

生理作用

1、组成血红蛋白以参与氧的运输和存储

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参与氧的运输和存储。由于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一般缺铁持续3~5个月时发生。

2、组成肌红蛋白、脑红蛋白

二者与血红蛋白结构近似,是携氧、储氧球蛋白。

3、直接参与人体能量代谢

人体细胞内呼吸的氧化呼吸链中,很多酶是含血红素铁酶。美国高山人体能超常与每天摄入大量的铁有关系。

4、对人体免疫系统有影响

人体内的铁无论是缺乏或过量都会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威胁,只有正常含量的铁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吸收代谢

成人体内铁的总量约为4-5g,其中72%以血红蛋白、3%以肌红蛋白、0.2%以其他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余则为储备

铁,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于肝脏、脾脏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系统中,约占总铁量的25%。德国学者等于2000年发现了第三类携氧球蛋白,脑红蛋白。

食物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动物肝脏、动物血、红肉中主要是血红素铁,可直接被吸收,吸收率高;植物性食物中主要是非血红素铁,主要以Fe(OH)3络合物的形式存在,在胃酸作用下,还原成亚铁离子,再与肠内容物中的维生素C、某些糖及氨基酸形成络合物,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吸收,所以维生素C可以促进食物中非血红素铁的有效吸收。

铁在体内代谢中可反复被身体利用。一般情况下,除肠道分泌和皮肤、消化道及尿道上皮脱落可损失一定数量外,几乎不存在其它途径损失。

膳食中存在的磷酸盐、碳酸盐、植酸、草酸、鞣酸等可与非血红素铁形成不溶性的铁盐而阻止铁的吸收。胃酸分泌减少也影响铁的吸收。

铁的平衡铁的平衡是指一种稳定的状态,即从膳食中吸收的铁既可能补充机体实际丢失的铁又可满足机体生长(和怀孕)的需要。铁的平衡依赖于铁吸收、铁转运和铁储存的共同协调。

机体有三种独特机制以保持铁的平衡及预防体内的缺乏和过分蓄积。

⑴反复利用红细胞分解代谢中的铁。铁在体内生物半衰期在成年男子为5.9年,成年女子(绝经期前)为3.8年。

⑵根据体内铁营养状态调节肠道内铁的吸收。

⑶增加独特的储存蛋白——铁蛋白可储存或释放以满足额外铁的需要,如在孕期后1/3。

机体内稳态机制在多方面协调铁的需要、利用和储存以保持这种平衡。体内基本铁丢失有一半是胃肠道中脱落细胞和血的丢失,血红蛋白的水平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这种基本丢失。同样血红蛋白水平也可影响经月经丢失的铁量。血红蛋白下降并发展为缺铁性分血时可有效减少体内基本丢失及月经铁丢失。当体内严重贫血或铁过多时也减少或增加皮肤铁的丢失。肠道中铁的吸收主要取决于体内铁营养状态和膳食的特性(铁的含量、形式及生物利用)。从调节机制上在体内大多数细胞中,调节是在转录后的水平上,经铁调节蛋白(1RP8)和转铁蛋白受体及铁蛋白H和I链的mRNA—3’或5’端utr中的铁响应元件IREs来调节铁的转运和储存。红细胞铁需要量高,其调节也是在转录水平上,在调节上可优先于其他细胞的转录后调节。

缺铁

缺铁原因

成人

缺铁的原因总的有两点,一是铁元素的摄入不足。二是铁元素丢失过多。吃的食物中含铁不足,或者对食物中的铁不能有效的吸收。如胃酸缺乏时,就影铁的吸收利用。有慢性出血可以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缺乏。如消化道慢性出血,女性月经量过多等原因。

婴幼儿

(一)体内贮铁不足

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贮铁量约为250~300毫克(平均60~70毫克/公斤)。贮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之需。如贮铁不足,则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输血至另一同胞孪生胎儿),都是造成新生儿贮铁减少的原因。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时间延迟一些,并用手将脐带内血挤净,可使新生儿多得75毫升血或35毫克铁。

(二)铁的入量不足

饮食中铁的供给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0.21毫克/分升),不够婴儿所需,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食物中菠菜含铁虽较多,但吸收较差,大豆为植物中含铁较高且吸收率较高的食物,故可优先选用。肉类中铁的吸收率较高,而蛋类中铁的吸收率在动物类食物中较低。由于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三)生长发育因素

随体重增长血容量相应增加,生长速度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对愈大,愈易发生缺铁。婴儿至一岁时体重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故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四)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

正常婴儿在生后两个月内由粪便排出的铁比由饮食中摄取的铁多,由皮肤损失的铁也相对较多。此外,由于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也可引起肠道失血。因失血1毫升就相当于失铁0.5毫克,故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小量失血都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长期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可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贫血。

缺铁人群

婴幼儿:婴儿出生6个月之后,母乳中铁营养消耗殆尽,如果不及时补铁,很容易发生缺铁,进而导致贫血。

儿童:少年儿童由于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快,运动量大容易缺铁。

女士:女性每次生理周期流失的铁,约为15.68毫克。加上每天从皮肤尿液中正常流失的,每月共损失40.8毫克,非常容易造成铁缺乏。

孕妇: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及成年女性容易缺铁。

老年人:老年人吸收利用率降低,活动量减少,消化功能衰退,胃酸缺乏、慢性失血病等均易造成缺铁。

运动员:充分的铁质能增强体力和耐力。

酗酒者:酗酒者容易引起铁的吸收率降低造成铁缺乏。

素食者:植物性食物中的草酸能阻止铁的吸收,长期下来会容易引起铁缺乏。

喜欢喝咖啡及浓茶的人:此类型的饮料能阻止铁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