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文斌简历 甘肃省农牧厅厅武文斌:家庭承包推动农业大发展

2017-1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家庭承包推动农业大发展 统筹城乡引领农民奔小康甘肃农业改革发展综述甘肃省农牧厅厅长.党组书记 武文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回顾30年的历程,我们在农村改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上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构建双层经营体制,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制度,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问题.第二步,以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为核心,取消统购统销,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解决了配置资源的机制问题.第三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全

家庭承包推动农业大发展 统筹城乡引领农民奔小康

甘肃农业改革发展综述甘肃省农牧厅厅长、党组书记 武文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回顾30年的历程,我们在农村改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上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构建双层经营体制,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制度,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问题。

第二步,以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为核心,取消统购统销,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解决了配置资源的机制问题。第三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全面取消“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解决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目前,正在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解决新时期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历史先河;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服务,推动了城乡平等就业的进程,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甘肃由一个农产品调入省转变为调出省。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增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果菜外调,特产出口。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24万吨,比1978年增长61%;棉花产量13万吨,增长37倍;蔬菜产量1000万吨,增长16倍;水果产量228万吨,增长19倍;肉蛋奶总产量143万吨,增长10倍;水产品产量1.

8万吨,是1978年90倍。我省销往省外的农产品达到1160万吨,出口创汇额接近3亿美元,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全省有效灌溉和集雨节灌面积达到2100万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700万亩,建设草原围栏5905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到108万亩,规模养殖畜禽达到3500万头只。2003年以来开展农村沼气建设,有32万户农民受益。

农业功能得到明显拓展。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传统基本功能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日益凸显。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全省农业突破了以粮为主的格局,粮、经、饲“三元”结构基本形成,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蔬菜等优势产业发展到2600多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将近一半。食用百合、油橄榄、鲑鳟鱼等10多个地方性特色产品位居全国前列。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的变革。农民进城务工,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

农业发展的内涵发生实质变化。农业生产由单纯的种养业向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各地兴办龙头,建设基地,带动农户,积极推进农企上市、订单生产、网上销售,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无到有,农业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516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281个,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100万吨。

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产地准出、产品准入制度逐步建立,产品检验、质量监测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得到重视,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绿色植保、资源节约利用和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步确立。

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步。积极推广了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苹果套袋、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推广了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畜禽规模化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试验推广了组培快繁、太空育种、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农业专家系统等现代技术,兴建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机跨区作业和科技进村入户,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

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有效降低了畜禽病死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培训了一大批青年农民科技带头人,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

农民持续增收取得重大成效。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9元,是1978年的23倍,年均增幅11.4%。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进城务工数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多元化,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三大亮点。

农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彩电、洗衣机基本普及,摩托车、电话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用上了手机和自来水,电脑网络进入农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通电、通广播电视。从缺衣少药到丰衣足食,农村和牧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丰富生动的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市场化改革,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总结甘肃农业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立足省情科学判断阶段性特征,根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从短缺经济到买方市场、再到总量偏紧,从以农养工到以工支农、以城带乡,从农民单纯务农到进城务工,从解决温饱到促农增收、再到增收入与保供给并重,全省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各个阶段上各有侧重。

农业发展的阶段不同,主要矛盾也不同,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确定改革方向和发展重点,在发展理念上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

比如,在短缺经济阶段,全省立足于解决温饱问题,把增加总量、保障粮食作为首要任务。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谋划农业工作,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使农业农村经济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事实说明,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必须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科学判断发展形势,深刻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落实发展措施。

第二,必须着眼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农民持续增收的要求,增强发展活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全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取得重大进展。

实践表明,只有着眼市场需求,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才能推进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适应农业发展资源条件、体制基础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着力促进科技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集,注重集成创新,实践探索出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只有紧紧依靠并始终坚持科技进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与宏观经济、市场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目标与要求更高,责任与任务更重。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的方略,积极加以推进。

从宏观层面上看,推进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完善农地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真正把农民的资产变为资本;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切实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具体办法和模式;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户籍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就甘肃农业来讲,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建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粮食产业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机制,突出发展草食畜牧业,重点培育马铃薯、蔬菜、果品等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

三是完善科技进步的动力机制,着力推进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四是构建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机制,通过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分散的农户纳入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

五是建立资源永续利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六是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扩大分子”和“缩小分母”两手抓,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农民的补贴力度,不断激发农业的增产潜力、激活农村的要素潜能、激励农民的创业热情。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