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拜水都江堰|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看水文化创造……

2019-0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四川的岷江流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称为蜀国.岷江横贯蜀国境内,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由于流域所处地形特殊,常常是西边涝灾,东边旱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蜀国被秦国吞并,改名为蜀郡.城头变换了大王旗,但岷江灾害依旧,水旱灾害连年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拜水都江堰|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看水文化创造--改变发生在一纸任命之后.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写道,四川有幸,当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四川之幸在于:"泽国"&quo

四川的岷江流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称为蜀国。岷江横贯蜀国境内,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由于流域所处地形特殊,常常是西边涝灾,东边旱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蜀国被秦国吞并,改名为蜀郡。城头变换了大王旗,但岷江灾害依旧,水旱灾害连年发生。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拜水都江堰|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看水文化创造……

改变发生在一纸任命之后。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写道,四川有幸,当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四川之幸在于:“泽国”“赤盆”这些无奈的称号以及水害之苦,都将因新的蜀郡守和他领导修建的一座水利工程而一去不复返。中国之幸在于:华夏文明史中,一个承载着重要水文化意义的工程即将开始,此后历经两千余年依然生生不息,成为横贯古今的水文化巨星。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拜水都江堰|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看水文化创造……

后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李冰带领蜀郡百姓,做调研,搞规划,科技攻关,大器乃成。一座都江堰水利工程凌空出世,成为横贯古今的水利巨星。因为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岷江流域人民得享两千多年的惠泽。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民无饥馑,“天府之国”的美誉从此传遍天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拜水都江堰|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看水文化创造……

如今的都江堰,作为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更因其在历史和科学方面突出的价值,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8月13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举行的第69届国际灌排执行委员会议及国际会议上,都江堰水利工程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正好体现了水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过程。 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满装卵石的竹笼,配合杩槎做成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顺利地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在水中设立石人以观测水位等等。

治水者通过对天地万物属性的观察,把大自然的规律用物质的形态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物质形态的水文化,并把这种物质形态的水文化实实在在地应用到了都江堰的建设之中。当南来北往的游客来到都江堰,看到宏伟水利工程的时候,也会体会到当年治水者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对自然规律的把握。

都江堰水利工程竣工之后,历代治理者都遵循李冰定下的“深淘滩,低作堰”的基本原则,整修加固,确保了都江堰的安全。但到了元代,却不再深淘低作,而是采用铁龟、铁柱等物件护岸。结果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一遇洪水,很快就被冲垮。

直到明正德(公元1506~1522年)年间,卢翊任四川提督水利按察司佥事之后,经过深入调查,反复比较,决定恢复采用李冰定下的六字治水古法,并亲书“深淘滩,低作堰”于观澜亭上,以昭永鉴。在曲折的探索过程中,六字治水古法最终成为都江堰的治理准则。都江堰的治水文化从物质形态提升到了制度形态,延绵至今。

四川人民尊称李冰为“川祖”,并且在都江堰东岸修建了一座二王庙。二王庙里的李冰,早已超越了蜀郡守的称谓,成为成都百姓甚至全国人民心中的“神灵”。多少帝王将相已经在史册中慢慢褪去光环,但治水英雄李冰的威名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尤其是在汶川地震后几乎毫发无伤的都江堰,让中国乃至世界,对李冰治水业绩的崇敬达到了顶点。二王庙香火旺盛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治水精神和品格的敬畏和尊崇,更是对水文化虔诚的膜拜。

中华民族历来是敬畏水的。从最早的择水而居,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之源,到修建水利工程改变水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来发展农业生产,到如今与水相亲,和谐共生,维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华民族的文明离不开水,文明与水文化密切相关,相互依存。

水文化如何创造?文明史如何创造?都江堰水利工程告诉我们:文化,是在不断地生产、劳动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归纳、总结、创新、发展逐渐形成的。因此,要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必先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利工程和技术,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治水理念和制度,并最终升华为无愧于时代的治水精神和品格。